“在人的本能中,既有愛美、占有美的沖動,又有褻瀆美,毀壞美的沖動。后一種沖動,也許是因為美無法真正占有而產生的一種絕望,也許是因為美使人喪失理智而產生的一種怨恨。”——周國平
攝影愛好者遇到創作瓶頸怎么辦?
陳年泡菜 photoclub2001
什么是“瓶頸”?如何解釋“瓶頸”?我認為攝影藝術創作過程分三步:
一,寫型:理解攝影是光與影的藝術;
二,寫意:拍出美感;
三,寫神:......
所謂的瓶頸應該是第二臺階到第三臺階的飛躍,有時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這才是瓶頸,是不一定能跨的過去的。所以,大多數人是根本遇不到瓶頸的。作為攝影愛好者,就是多拍照,打好基本功,把照片拍出美感。
泡菜 tukela
找到一個好的老師,啥瓶頸都不存在。半年上一個臺階,不停息...到了一定階段,只要你能投入精力,一天哪怕只有半小時,也能持續提高,因為你走在了路上。天花板,不存在的。只要你一直勤奮。
泡菜 lty13366965584
脫離了具體作品談藝術、談瓶頸,都是空談。本人拍照的特點就是:不遠足,拍身邊的小景,力圖從非藝術的生活世界,發現藝術;自以為是的——所謂藝術。不帶腳架,保持充足、隨意的精神狀態,且能拍到拿不動機器為止。大家看看,本泡菜有什么瓶頸?隨意批評,杜絕表揚,鍛煉大家非贊美的批評能力。
假如找不到瓶頸,本泡菜有的是片子,接著上,直到發現瓶頸為止。又啰嗦一大堆,中看不中用。我都把照片擺出來了讓你們這些理論家挑毛病,就是沒一個能行的。理論不是裝模作樣嚇唬人的,一到分析具體作品就趴窩。
泡菜 constaintin-fox
不好意思,你發的照片本來不想多說的,因為實在沒有什么好說的,乏善可陳。就像你端出一杯白開水非要讓人品嘗出味道一樣。如果一定要說,那也只能從一般的技術層面看:對焦清晰,曝光準確(還不能說正確),顏色鮮艷。除此之外,你自己覺得還有什么好說的么?
與影像有關的因素:
1.你提到的“普世性”:沒有。
2.趣味性:沒有。
3.元素關系:不明確。
4.畫面結構:單調乏味。
5.視覺效果:無重點。
總結:不可能吸引人。如果不是為了給個評論,相信很少有人會勞神多看一眼。
泡菜 lty13366965584
我眼高手低還有片子,買相機是用來拍的,您的片子拿來看看?之所以說你空,還是沒分析具體片子,得先用眼睛看某一張具體畫面——再就畫面及元素啰嗦理論。我的這十幾張片子就這么被你的幾句空話說死了?
泡菜 constaintin-fox
看你這么執著,一直要“面對具體作品”,那就說說你的具體作品。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紐攝教材,開篇就給出了好照片的三要素。就用這個最簡單的標準來衡量一下你的“作品”吧。
1.好照片要有主題。顯然你這張照片說不出什么主題。而且連你自己都說'不要主題”,這不是跟紐攝教材對著干嗎。
2.要有一個吸引注意力的主體。科學研究,照片的居中位置是最能吸引人視線的。這朵小花放在中間,占據了觀眾的大部分視線。但是它既缺少美感,又沒有表現力。除了焦點比其它部位實一點以外,實在找不出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有嗎?它的形象太平庸了。
3.好照片畫面要簡潔。這張照片的背景和旁邊的物體雖然被虛化,但是雜亂的線條和色塊依然嚴重影響了觀眾的注意力。它一點都不簡潔,反過來會影響第二點,削弱吸引力-----盡管焦點可以吸引一部分視線。
雖然這個理論不能完全指導你去拍這張具體的照片,但你違背了美學原理和教材總結出的理論,所以這張照片不僅談不上“好”,連差評都有可能。最后哪怕不談理論,就說直接的觀感,不知道還有沒有人會喜歡這張照片------除了你自己之外。
泡菜 lty13366965584
再補充,攝影就是個紀實工具,對硬件依賴極大,其審美不可能不來自硬件。與傳統繪畫比,其銳度解析力正是它的優勢。傳統美術與攝影分道揚鑣的標志——還在于它正在擺脫故事性、敘事性、主題思想等羈絆;印象派等的偉大意義在于,藝術性正是畫面本身,亮點是技法和色彩,也可以說藝術的形式化正是從印象派開始的。本人就是遵循藝術的這個規律,探索攝影的色彩及技法(比如銳度-分辨率),這既是技術,也是藝術!
泡菜 constaintin-fox
明白了,搞半天你只是個器材黨。你所說的“藝術規律”是建立在器材上的,我確實理解不了。你的這個邏輯我也無法理解:“其審美不可能不來自硬件”,這就是說任何人拿著利斧,他的木工活都有可能超過魯班,對嗎?
照相機在馬克·呂布、布列松這樣的攝影家手里是創作工具。因為硬件再怎么進步,再怎么遵循這個所謂的“器材藝術規律”也成不了藝術家。我買新器材的原因很簡單:1.舊相機壞了;2.功能不夠用;3.便捷。像素、銳度解析力、色彩這些能滿足需要就行,沒有特別需求。
藝術要做到高保真?藝術是創作出來的,不是復制保真出來的!
泡菜 wenhuayanmin
看了吳冠中的訪談,比較贊同的觀點是藝術必須是創新的。個人覺得這是對藝術的一種正確的理解。
1.這種創新,最強當然是思想、手法、技巧、表達方式等最直觀方式的創新,比如梵高、畢加索、莫奈等等藝術家,這是最為藝術的形式。吳冠中在這方面也非常有建樹。從這個角度而言,不是沒有瓶頸,是每個追求攝影藝術的人都有瓶頸。因為哪怕最能創新的人也不能永無止境地創新!我們大多數能做的,都是運用別人的理論及技巧去拍攝。
2.創新當然也包括內容的創新,這主要是拍攝對象及思想表達的問題。這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的,但并不容易做到的。用攝影作品表達思想,而且被大眾認可,被專家認可,它要美!它要讓人觸動!這種觸動,哪怕只是產生去哪里玩玩,我也想這樣拍拍的想法也是觸動(我不太贊成感動的說法,個人理解吧)。然而,這并不容易做到。大多數人的瓶頸應該出現在這里吧。我常常看了自己拍的照片,認為只是拍照,而非攝影就是這個原因吧。
當然我個人覺得,藝術也可以是把某種技法發揮到極致。比如齊白石、張大千等(因為對齊白石、張大千理解得并不太深入,如果這個例子舉錯,請指正)。當然,玩藝術的人,大多都認為自己已經把這種技巧玩到了極致,只是沒遇到伯樂。從這個角度來說,就沒有什么瓶頸可言了。但對比網上的佳作,我常常覺得自己跟別人差得很遠,也許這是我玩攝影有時候覺得挫敗的原因吧。
但拍照對我來說,只是玩吧,沒什么瓶頸可言,能拍得更好一點當然很開心,如果追求藝術,可能會讓我連玩的興趣都沒有了。資深泡菜“老牛拉車快樂跑”對我說:“因為吃飽了有錢了并且有時間啦 !所以找點能有藝術創作的時尚事來干 !”
陳年泡菜 photoclub2001
勤奮是必須的,勤奮來自于愛好的程度以及個人的性格。但是,對于藝術來說,天賦很重要,這1%是不可以沒有的,甚至比另外99%都要重要。扯遠了........我想說的是絕大多數攝影愛好者,連基本功都沒有訓練好,就在談什么“瓶頸”。戴上鋼盔說一句,無忌的“最新圖集”里有幾張是明白測光和對焦的?絕大部分都是圖片而非攝影照片。按下快門就是攝影作品了?
泡菜 tukela
您這段話,只有一點不贊同。如果不是想成為畢加索、陸儼少這樣的頂級藝術家,天賦就沒那么重要了,除非真的是榆木疙瘩。正確的道路是最重要的,這個需要老師的引領。一般的天賦 正確的道路,你能走的比很多有天賦的人還遠。以前無忌就有前輩說過:你的勤奮努力還沒到需要拼天賦的時候,哪兒來的天花板?!
資深泡菜 walkmannn
個人認為攝影可分三個層次,拍清楚-拍好看-拍思想-意境。但并非每一個人都需要達到第三層次:拍思想-意境,實際上很多人沒有想過要達到,因為拍照片只不過按快門,沒有必要達到那么高深!當然很多人不只是沒有想達到,也達不到-各人的審美、悟性各有不同。拍清楚-拍好看是可以學習的,好好學習鉆研攝影技術,包括借鑒美術構圖。
泡菜 無單反
梵高生前得不到認可全是他自找的。他沒有努力活到后來的時代。審美是直覺,不是哲學。如果要分析推理判斷出美不美,這是教死書,不是審美。如果美學能總結出條文并傳授那么清華理工科的要比清華美院的畫得要好10倍,因為清華理工的理解力、表達力、智力比美院要好上10倍。
嘉賓 攝影小三
新年第一貼,再跟各位老師探討一下審美的問題。
我認為形式美是重要的,離開形式美談審美是空中樓閣,審美過程由外及里,由里應外。形式美同樣分雅俗及高中低,低者俗者如年畫、裝飾畫,高者雅者如凡高、畢加索等等。我們對美的感受受制于內心的覺悟,不同的審美水平對高低雅俗會作出自覺的選擇,即由里應外。為什么凡高的形式美是高級審美,而年畫是低級審美?年畫僅僅是對具象的像真式的描繪,它的著眼點在于群眾喜歡的事物本身,需要表達清楚、清晰、像真,而非表現手法的藝術性。凡高的形式美已經撇開了具象的羈絆,他所用的色彩、形象已離開世俗世界,已不是對具象的簡單模仿或復刻,而是用它來表達畫家內心對世界的獨立看法和藝術觀念,形式服務于內容,這是一種真正的藝術精神。我們通過欣賞凡高的形式美(表達方式),進而探知畫家的內心世界以及他的藝術觀。
但是,盡管攝影與繪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兩者之間仍然有質的區別,繪畫的某些審美規則并不能用在攝影上,例如齊白石說的”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繪畫可以這樣,攝影未必可以,因為攝影本義就是紀實的、“似”的、“像”的,只不過“似”的、“像”的還不足以構成攝影畫面的形式美。
攝影作品的形式美體現在哪里?狄德羅說過:一個物體之所以美,是由于人們覺察到它身上的各種關系,是存在于事物本身的真實的關系,不論是怎樣的關系,美總是由關系構成的。
狄德羅這番話聽著似乎有點玄乎,其實,在攝影作品的畫面構成中體現的就是對比關系,例如遠近對比、虛實對比、透視對比、冷暖對比、明暗對比、形體對比、大小的對比等等,攝影畫面的形式美主要來源于畫面構成中的對比關系。為什么我們認為“一朵大紅花”沒看頭?因為拍一朵花充滿畫面,雖然拍的足夠清晰、色彩艷麗,但畫面構成缺乏對比關系,也就缺乏形式美,俗話說:花好還需綠葉扶提!其實這就是一種形體對比關系。畫面缺乏形式美是無法喚起觀眾的思考,不能引起觀眾情緒上、審美上的共鳴的。為啥觀眾不會有審美上的共鳴,因為觀眾對世俗世界萬物早已司空見慣,或處于審美疲勞狀態,如果藝術作品只是簡單復刻,觀眾是不會產生興趣的,所以,我們的作品必須呈現出日常所不能見的各種對比關系,讓觀眾感受到新的構成形態,才能引發觀眾的視覺興趣,才能產生藝術魅力,這些其實是老生常談了。
按照黑格爾的美學思想,各種特殊類型的藝術美是由藝術家理想發展而來。由此可見,藝術作品不是簡單復刻事物本身就能產生藝術美,它必須蘊含作者的藝術思想,藝術家需要長時間的浸淫提煉才能成就藝術美。
待續……
各位泡菜對此是否也有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到論壇,踴躍發言,通過分享、交流提升自己的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