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中的“安”姓排行79,但這個姓氏其實并非中國本土所有。在2000多年前,一群老外來到了中國,并在此定居,而他們還給自己取了個“漢姓”——“安”。
安姓,是中國古老的姓氏之一,比如說發動安史之亂的唐朝叛將就叫做安祿山。
那么,安姓源自哪里呢?傳說上古時期的黃帝有一子名為昌意,昌意之子顓頊表現出了優越的領導能力,于是黃帝就將首領的位置傳承給了他,這顓頊的次子名為安,受封于西戎,后來還建立了安息國。
這西戎位于何方呢?西戎之地是指上古時代的西北地區,也就是西亞伊朗高原東北部附近。
那么,中原王朝什么時候與安息國開始產生交集了呢?這還要從西漢武帝派遣張騫開通了絲綢之路開始講起。張騫來到西域后,給此處的安息國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
史書有載,張騫再回到漢朝后,對漢武帝是這樣回稟的,“安息,其屬大小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到這個時候,漢朝就知道了安息國的存在。
而絲綢之路本就是為了貿易而開展的商路,所以漢武帝安排了使臣出訪安息,希望與安息建立商貿往來。
漢朝使者來到安息后,受到了安息國的熱情相迎,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于東界”。使者返回漢朝的時候,安息國王還特地準備了很多國內的珍寶。
在兩國建立了貿易往來后,中原的文化也開始通過這商路進入了安息。
除了中原文化外,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了安息。公元前3世紀,佛教離開了古印度,進入到了中亞一帶。
由于中國與中亞的距離相對比較近,所以在公元68年,也就是東漢永平年間,佛教也來到了中國并得以興盛發展。
史書有載,漢明帝曾熱情接待了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佛教高僧,還特地為二人修建了一座白馬寺。這兩位佛門弟子也在中國翻譯了第一本經書,也就是《二十四章經》。
公元115年,張騫出使西域,曾安排使者駐守在這罽賓國,因為此地位于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線路上。而這罽賓國便是佛教傳入安息帝國的連接口。
在1-3世紀,信奉著大乘佛教的貴霜王朝占領了罽賓國,于是佛教也就進入了罽賓國。由于罽賓國也是絲路南道上的往來通商要道,因此途經此地的商人也就受到了佛教的影響。
而安息國位于罽賓國的西部,只要有商人去往更西邊去做生意,自然就會將佛教帶到安息國。那么,為什么會提起佛教呢?這就要說起到安息國的太子安清了,因為他,安姓才會進入中國。
在東漢年間,安息國出現了個名叫安清的太子。盡管他是王儲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但是他對王權統治一點都不感興趣,反而是一門心思全都撲在這佛學的鉆研之上了。
在他的父王過世后,安清也就再也不用繼續違背自己的心意去當這個太子了。于是,安清就將安息國交給了他的叔叔,而他自己則來到了中國洛陽定居,在此研究佛法,宣傳佛學。
由于安清是安息國的太子,雖然說他已經離開故土了,但是他的一舉一動還是會引發安息國臣民的熱議。
所以,在安息國的那些佛教信徒中也就都仿照著安清的做法,來到中國定居,在這里以感受更為純正的佛教氛圍。
然而安清的原本不姓安,而是安帕提亞氏。由于這個姓氏和中原漢姓很不一樣,中原的姓氏是以單字為主,當然復姓也有。
所以,為了能適應中原文化,這群2000多年前來到中國的外國人,出于入鄉隨俗的目的,就模仿著漢人的姓氏,創造出了“安姓”。
當然了,這“安”也是取自于他們的國家——安息國。
安清和他的族人在中國宣揚佛法,在這個過程中與中原人通婚,所以安姓群體也在不斷地擴大。
此外,除了安息國人使用安姓之外,北魏年間的鮮卑族人也將改用安姓來指代自己,還有唐朝時期的突厥人也同樣使用這安姓來代稱自己。
根據史書的記載,到了宋朝年間,安姓人口已經超過了十十萬了。當然,除了這些主動改姓的,也有一些被迫更名的,就比如說康熙年間的清軍曾經俘虜了在東北的沙俄軍隊。
大家也都知道,俄羅人的姓氏是很長的,而且在讀起來非常的拗口,于是康熙皇帝就給這些戰俘賜姓為安,意為“安衛大清”,押留中國,禁止返俄。
因此,在這個時候,安姓群體的組成部分中也有一些沙俄人。從這里就能發現,安姓并非是中原姓氏,是在西漢武帝命人開拓了絲綢之路后,西域的安息國人來到了中國后,安姓才在這里出現的。
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西域或者異國的人們在中原生活的時候都改用了安姓,這也就意味著安姓人口的數量越發龐大。到了現在,根據數據統計,安姓人口已經達到了170萬人。
古往與今來
族譜與祖訓
名人與古跡
弘揚傳統文化
深耕姓氏人文
凝聚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