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敦煌展的最后一批參觀者在欣賞展品。□徐網林/攝
■本報記者 曹之光 浦東報道 昨晚8時,“敦煌:生靈的歌”大型展覽在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落下帷幕。這一展覽自去年11月29日開幕以來,在96天的展期內,吸引了32萬人次的參觀者,單日最高人流量逾7000人次,不僅創下了喜瑪拉雅美術館開館10年來的新紀錄,也成為浦東乃至上海近年來最熱的藝術展之一。 “敦煌在西域,知音在上海。”在依依不舍的告別時刻,證大集團董事長、喜瑪拉雅美術館創始人戴志康表示,該館將持續與敦煌研究院開展合作,未來將把更多敦煌藝術品帶到浦東。 昨晚6時,展覽閉幕式在大觀舞臺舉行,并呈現展覽的最后一件當代藝術作品。在數百位觀眾的默默注視中,藝術家何成瑤帶來了行為藝術作品《2016年3月20日的300秒》,伴隨著鐘表發出的“嘀嗒”聲,她用針在宣紙上扎下一個個空洞,試圖通過最簡單、機械的重復動作,來闡釋自身對于時間、生命的理解,以及對周遭世界的認識。 “在何成瑤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內心的寧靜和堅毅,這或許也是敦煌能夠連續1000年不斷創造偉大藝術的原因。”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在閉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覽的165件展品代表著公元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敦煌藝術精華,它們使上海市民親身感受到宗教、藝術以及文化的力量。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被譽為“敦煌女兒”的樊錦詩也因為展覽閉幕式的舉行,在70歲的高齡再次回到家鄉上海,并表達了喜悅之情:“我離開上海,在敦煌工作了53年。今天,我沒想到會有這么多的父老鄉親前來排隊看展,其中包括了非常多的年輕人。我們不能忘記創造敦煌藝術的前輩,同時也要感謝喜瑪拉雅把這個度身定做的展覽辦得這么好。” 在96天的展覽期間,32萬參觀者來到喜瑪拉雅美術館,很多市民都是一而再、再而三地購票,因為“敦煌太美了,怎么也看不夠”。直至昨晚7點45分,也就是閉館前的15分鐘,仍有數百名觀眾在展覽現場,依依不舍地看上敦煌展“臨走前”的最后一眼。其中就有今晨才從日本返滬的市民王先生,“很可惜,我沒有充足的時間仔細瀏覽所有展品;但很幸運,因為我還是趕上了展覽!”而市民陳阿婆則帶著5歲的外孫女,第三次參觀展覽,并堅持到展覽的最后一刻。陳阿婆表示:“我想讓外孫女從小就能愛上中國傳統文化!” 根據統計,本次展覽期間還舉行了1100余場專業導覽、50余場公共教育活動、12次專家講座,僅導覽的受惠人數就達到5萬人次,使深邃的敦煌藝術走進普羅大眾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