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收獲季節,各地一片繁忙。在我們的朋友圈里,大家都會看到類似于“你媽喊你回家掰玉米”的帖文。于是,我們對于這種場景再熟悉不過了。
可是,你知道嗎?秋天,除了收獲,還有慶祝豐收的節日。大家都熟悉的中秋,就不用小編多說了吧,在咱們國家,很多民族都會過中秋節。
然而,除了中秋節,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秋天里的習俗和節日可豐富多彩啦!
苗族——苗年
苗年,苗語稱“能釀”,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苗年各地區過的時間并不相同,從農歷九月至正月不等。“苗年”也是苗族人慶祝豐收的日子,是一年里勞作的結束與歡樂的開始。每到苗年,人們喜愛的蘆笙和銅鼓就可以搬出來熱鬧了。從這天開始,苗族人便開始了走村串寨,你迎我往,一寨又一寨的蘆笙盛會一直歡樂到春天二月里的“翻鼓節”。
“苗年”的主要活動,包括殺年豬、打糯米粑、祭祖、吃“團年飯”“串寨酒”、跳蘆笙等,部分地區還舉行斗牛、斗鳥、賽歌等活動。
佤族——新米節
在佤族、瑤族等少數民族地區,都會過新米節。顧名思義,這個節日是為慶祝新米豐收而過的。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是佤族傳統的新米節,這天各村寨佤男女均身著節日新妝,帶上大量特色食物(新米飯 、糯米粑粑、雞肉爛飯、竹蟲、馬頭魚、黃果等),包好用紅線栓上供自己及客人食用。
這天全寨人聚集村寨廣場舉行傳統的“剽牛祭祀”、迎新谷、吃新米、斗牛、摔跤、打獵、拉木鼓等活動。傍晚,他們燃起篝火、敲響木鼓、鳴放禮炮、吹起蘆笙、竹笛,彈響三弦,跳起傳統木鼓舞、甩發舞,舉行打歌狂歡活動。年輕人更是利用吉日尋找知音、表白愛情,以示天長地久。人們通宵達旦, 歌舞狂歡,品嘗佳肴,豪飲美酒,慶賀豐收,與天“通話”,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珞巴族——昂德林節
秋收季節的狂歡
昂德林節,珞巴語意為豐收節,珞巴族傳統農祀節日。每年收割時節擇日舉行。臨近節日,男人上山打獵,女人收取少許谷物,做熟后請村中老人嘗鮮,剩下的喂狗。節日期間全村男女們身穿盛裝,從各家端出準備好的美酒,共享節日食品。
彝族——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
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新年這天早晨雞叫以后,全村就要宰殺年豬,用以祭祀。大年初一早上,人們穿上節日盛裝,成群結隊到各家祝賀,恭賀新禧。每到一家,主人都以坨坨肉、碗碗酒相待,彝語叫“志依博”。男青年會有賽馬、摔跤等活動。
年節的最后一晚,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下半夜,家長叫孩子們端上裝有一把玉米、一把豆子、一把燕麥的小簸簸到院壩,將玉米、豆子、燕麥向東、南、西、北往上簸起,同時學馬叫、學豬叫、學牛叫,學羊叫,學雞叫,并大聲呼喚馬、牛、羊、豬、雞等牲畜。然后把簸里的玉米、豆子、燕麥撒進畜圈里,以示來年六畜興旺。
水族——端節
水族有許多傳統節日,最隆重的當推“端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端節”就選擇在水歷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當于農歷八月至十月),時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種,也是水歷的年終歲首,因此是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的盛大節日。
據說,水族的歷法和端節,準確詮釋了漢字“年”,因為在水族的文字中,“年”即“谷熟也”的本義。
高山族——豐年祭
豐年祭是臺灣原住民高山族最隆重、規模最大的傳統祭典,和漢族的春節地位相當。豐年祭又稱為“豐收節”、“豐收祭”或“收獲節”,在每年秋收季節舉行,為期一周左右。
慶祝豐收
由于居住環境及種植作物不同,農作物的成熟期、收獲期也不同,因此各地的節期也不盡相同。但是,都有共同點,就是在收割、嘗新、入倉等收獲的各個環節開始或結束時,都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向祖先神靈禱告,祈求保佑農作物順利收獲,并預祝來年五谷豐收、人畜兩旺。祭禮之后,舉行聚餐、歌舞、游戲及篝火晚會等,人們舉杯同飲,歡歌共舞,沉浸在節日的喜慶與歡樂之中。
小編說怎么樣,看了上面這些秋天的習俗知識,是不是覺得很長見識哩?小編在整理完這些各民族的習俗之后,忽然覺得各族同胞們的文化習俗真是太豐富多彩了,就像秋天一樣絢爛!秋天,祝愿每個人都好好享受收獲的喜悅!
為你
推薦
農村人說,這才是我想要的小日子!
【大美中國】春種滿田碧玉 秋收遍地金黃
一到秋天,這些地方就“色”得不成樣子!
來源:網絡綜合
編輯:夏恩博 // 責編:白晨// 監制:張磊
中國鄉村之聲原創作品,歡迎轉發轉載,但請務必注明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鄉村之聲”,并保持轉載內容的單獨完整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