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以手代眼,不運用“垂直觀景器”,純粹以手感及視野、角度判斷的拍攝方式,我們將之稱為“盲拍”。“盲拍”一詞,其實僅點出了拍攝時,眼睛沒有貼在DSLR觀景窗口上的事實,但是并非”盲目”的拍攝。經驗純熟者,往往拍攝的成功率可以達到九成、八成以上,甚至考慮構圖,將主體擺至井字線上,甚至還能對完焦后,以“手感”來改變調整構圖。換言之,經驗老到的“盲拍”者,若屬安瑟亞當斯的”預視”學派者,還是同樣在心中完成了元素及畫面的構思。
盲拍不是只針對人物
盲拍要多練習,無論是人像或是建筑、風景,都可以多多嘗試,不要一想到盲拍就想到拍攝主體是人物。
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在一些場面大,人群混亂,無法靠近被攝對象,尤其是前面有許多人擋住了視線的情況下,無奈中必須將相機舉起或者用其它方法讓相機離開眼睛取得高視點拍攝。
二、為了不驚動被攝人物,不破壞現場的原有情景、氣氛應盡量隱蔽你的拍攝意圖,這時連相機最好不要露面,自然就無法通過取景器拍攝。
三、為了取得不尋常的視角,故意將相機置于超低視點或者超高視點,這時候往往你也無法通過取景器拍攝。
四、為了打破取景構圖的常規性,故意不看取景器,便于隨意拍攝,以取得意料之外的畫面。
五、為了標新立異,故意不看取景器,和常規對著干,顛覆就是目的,胡干就是手段,如此一來取景器當然棄之不用。
攝影于美術很重要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現場性,而現場的復雜性和難以預知的不確定性是攝影者拍攝時難以掌控的。正因為如此,非預見性和不確定性就是攝影作品較美術作品更具有魅力的所在。而盲拍恰恰是一種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人為設計感的創作手段。盲拍更容易造成意外的神來之筆。
嚴肅的、認真的盲拍應該說是“控制中的失控”追求的是有意的意外。盲拍時,拍什么,用什么相機,用什么鏡頭,用多大光圈,光圈先決還是速度先決,用什么視點,用什么視角等等,無一不在拍攝之前由你自己做出決定,只是在拍攝時不通過取景器而已。
成功的關鍵是控制中的失控的掌握!既要有有意的失控,又要有合理適度。成功的關鍵就是正確的選擇!不僅是拍攝前對于視點、視角、鏡頭等的選擇,更要緊的是在面前拍攝結果時的最后選擇。
因為盲拍,肯定有一定的失控,而失控就造成大量的廢片,真廢片和偽廢片混雜,如果沒有超凡脫俗的眼光,仍可能功虧一簣,將真正的照片丟失掉。
“盲拍” 講究的是心術和意念,對于自己手中武器掌控的嫻熟程度直接會影響到“盲拍”的成敗,其中關系最大的就是“盲拍”下來的畫面內容是不是自己原先希望得到的。要想獲得理想結果,對相機鏡頭的拍攝范圍有一個明確的把握是十分必要的。多遠的距離能夠拍攝多大的場景,同時主體在畫面中能夠處于一個什么位置,運動拍攝時的提前預估量等等,都是需要事先熟練的,實際拍攝時,雖然沒有苛刻到100%的覆蓋能力,但是如果能“罩”住70-80%的畫面,后期裁剪起來就游刃有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