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姐姐,你這是怎么了!”,邱奶奶這一聲大叫打破了原本寂靜的胡同。奶奶聞聲小跑了過去,只見這張家爺爺躺在冰涼的地上,身體僵硬,一動不動。
張爺爺年事已高,有些事情也無力回天,那段時間張奶奶一直悶悶不樂,精神恍惚。嘴里還經常念著“老頭,過兩天我就去找你”這樣的話,奶奶見狀,急忙招呼她們的“抱團養老小分隊”幫忙想辦法讓張奶奶恢復過來。
如今時隔3年,張奶奶也逐漸適應了沒有老伴兒的生活,她還說當初幸好有這些老伙伴陪著,要不然不會有現在的自己。
說到這個“抱團養老小分隊”發展到有10人了,奶奶和邱、趙兩位奶奶是鄰居,她們三人每天早晨都會一起出去晨練,于是認識了其他好友,不多不少正好她們10個人玩的最好。他們文化程度不同,家庭情況不同,經濟條件也不同。但由于他們知根知底,互相信任,能說心里話,能合得來,所以像漿糊一樣黏在了一起。
一起玩耍,但不互相干涉
每天奶奶們6:30在方門口集合,去附近的公園晨練,7:30吃早飯,早飯后看書、侃大山,12:00吃午飯、看電視,午休一會兒后,15:00打牌或者做其他活動,19:00吃完飯后各回各家睡覺。過的那叫一個充實,平時回家都看不見奶奶的身影,不是去邱奶奶家聊天,就是跟張奶奶畫畫。總覺得奶奶比我都忙!
旅游玩耍AA制,生活難題互相幫
去年我們這個抱團養老小分隊就說要出國溜達一圈,畢竟退休金就那么一點,還是要攢攢才行,于是攢了一年,今年終于實現了愿望。去了一趟北歐。
邱奶奶說:“在經濟上,我們不打架,在生活上我們相互照顧,這一年來,我感受到了好多從未感受過的溫暖。” 奶奶及其家人,無論誰去外地旅游,回來時總要給姐妹們帶來特色禮品,誰回了老家帶來土產品,要給大伙分一份,雖則是一小袋土豆或一壺壺胡麻油,禮輕人意重。
每當逢年過節,總要互相走動拜訪或致意問候。一件件似乎很平常的小事,像紐帶、像橋梁,牢固聯接了10位老太太及其家人們的心,她們成為胡同里一道亮麗的風情線!
抱團讓老人更充實,讓子女更放心
抱團養老的方式很早就在國外盛行,在一個小圈子中有共同愛好的老年人們聚在一起養老、一起玩耍、一起聊天,相互照顧。喪偶、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空巢老人,以及住不習慣養老院的老人,他們不僅僅生活上缺少照顧,精神上更缺乏寄托。
幾個有共同生活意向的老人住在一起,互相照料,不僅可以解決“老來無伴”的困境,更是一味驅除寂寞的良方,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促進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減輕子女的擔憂與負擔。
而且,相較于養老院等機構養老,抱團養老更自由。它不會給老年人帶去約束感,聊得來、玩得來就可以長期在一起,如果發現聊不來、玩不到一起,也可以選擇退出。而且,經濟上提前約定好,不會產生糾紛。
可以說,以抱團的形式養老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能讓老年人在自由中,體驗到互助和快樂。所以,隨著觀念的開放,國內不少獨居老人,不去養老機構,而是也想到了抱團養老。
抱團養老關鍵在和誰搭?
抱團養老最為關鍵是在于“搭”,與生俱來且深入骨髓的本性,是抱團養老最為核心的難題。十個手指頭伸出來還不一般長,為了避免糾紛和孤獨感,小編認為應選擇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好朋友,知根知底,最好是相交多年。就像奶奶的這10個朋友一樣。
作為子女,我們該怎么做?
必要時,子女可聯系保姆,經常幫助老人們打掃衛生、做做飯,讓“抱團養老”的方式更加科學化。最重要的是,老人“抱團養老”,并不意味著子女對父母就無責任與義務,還應常回家,多些陪伴。每次回家,奶奶不是去邱奶奶家聊天,就是去張奶奶家畫畫,每天還挺“忙“!
我身邊的這10個老奶奶都年近80,但每次聚到一起時的笑容又想8歲的孩子,平時我們這些子女不能時刻陪在身旁,她們之間又可以相互照應,互相幫忙,有時候不得不感慨一句“遠親不如近鄰“大家在一起抱團養老,最關鍵的是,收獲了勝似親情的友誼和快樂。
樂退族意指快樂退休一族,倡導健康、時尚、樂活的退休理念,大家退休后都在這里,您也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