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茶是以古徽州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而形成的傳統茶葉系列,敦煌遺書《茶酒論》謂之“浮梁歙州,萬國來求”,其影響之廣可見一斑。當今徽茶的代表有黃山毛峰、黃山金毫、祁門紅茶、茗洲炒青、屯溪綠茶、婺源綠茶、休寧松蘿、頂谷大方、金山時雨”等。
在徽州喝這些茶的時候你是否知道他們產自哪里,這里的許多茶就是出自眾所周知的景區周邊,記得下次前往要帶一些回來。
牯牛降——祁門紅茶
祁門紅茶,中國歷史名茶。著名紅茶精品,簡稱祁紅,產于安徽省祁門、東至、貴池、石臺、黟縣,以及江西的浮梁一帶。祁門紅茶創制于1875年,與印度的“大吉嶺”、斯里蘭卡的“烏伐”并稱世界三大高香名茶。
祁紅問世后,天時地利人和,一炮打響,并很快遠銷國外,在那個時代的歐洲是象征一個人地位的符號。小仲馬的《茶花女》中描寫一個貴族的敗落相時說:“你窮得連祁門紅茶也拿不出來了。”這可不是杜撰,一度在歐洲貴族的生活里,祁門紅茶就是品味的象征。這種茶對歐洲的生活影響是如此之大,以至于祁門的英文“Keemun”,早在1892年就已經成為英文詞匯的一部分,至今仍然可以在《牛津英文詞典》找到。
除了冠絕海內外的名聲。祁門紅茶更讓人神往的是,它生長在一個以“奇松、怪石、飛瀑、云海和佛光”聞名的地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牯牛降。
那是一個異常幽靜的V型山谷,谷底憑溪而立幾處亭閣,茶舍也錯雜其間,這不僅靜謐更多了幾分禪意。
牯牛降群峰競秀,溝壑縱橫,遠眺恰如一條牯牛橫臥頂峰,被譽為“動植物天然寶庫”和“未被開發的黃山”。祁門歷史文化恢弘,屬著名徽州文化一脈,有風格獨具的古建筑“貞一堂”、“一府六縣”、“余慶堂”、古戲臺和“文峰塔”等。民間藝術也豐富多彩,江南采茶戲、黃梅戲、撲蝶舞、嬉燈等聞名中外。
太平湖——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茶葉名稱。屬綠茶類尖茶,是中國歷史名茶,創制于1900年。曾出現在非官方評選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中。太平猴魁產于安徽省黃山市北麓的黃山區(原太平縣)新明、龍門、三口一帶。太平猴魁外形兩葉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之稱。葉色蒼綠勻潤,葉脈綠中穩紅,蘭香高爽,滋味醇厚回甘,有獨特的猴韻,湯色清綠明澈,葉底嫩綠勻亮,芽葉成朵肥壯。并贏得榮譽。
太平湖位于黃山市黃山區境內,是黃山旅游區的重點風景區之一。太平湖旅游資源豐富,湖光山色得天獨厚,湖水清澈碧透,青山起伏連綿,水風姿綽約,島嶼散落如珠,被譽為“黃山情侶”、“中華翡翠”、“世界明珠”、“東方日內瓦湖”。 太平湖寬處煙波浩渺,似洞庭之坦蕩;狹處曲徑通幽,賽漓江之奇美。崇巒起伏,翠崗連綿,山環水繞,微波瀲艷。湖內秀島錯落,星星點點;島上林木蔥蘢,鳥語花香。環境清幽靜謐,空氣清新宜人。太平湖湖水終年清澈碧綠,潔靜明麗湖岸粉墻青瓦,青松翠竹倒映湖中,如瑰麗的七寶樓臺,又似神奇水晶宮,恍若奇妙的夢幻世界。
游人雖然與山上的猴崗近在咫尺,卻也絕想不到那可望而不可及的頂級猴魁就是在這看似不起眼的山丘上誕生的。
黃山風景區——黃山毛峰
黃山毛峰產于安徽省黃山風景區和毗鄰的湯口、充川、崗村、芳村、揚村、長潭一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泰茶莊所創制。每年清明谷雨,選摘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于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黃山風景區境內海撥700-800米的桃花峰、紫云峰、云谷寺、松谷庵、吊橋庵、慈光閣一帶為特級黃山毛峰的主產地。風景區外周的湯口、崗村、楊村、芳村也是黃山毛峰的重要產區,歷史上曾稱之為黃山“四大名家”。
作為山五岳中三山之一的黃山,集中國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溫泉“四絕”著稱,是大自然造化中的奇跡,歷來享有“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黃山,原稱“黟山”,為道教圣地,遺址遺跡眾多,因傳說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修煉升仙而改名為黃山。 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
不僅如此,黃山也是著名的避暑勝地、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療養勝地,入選了“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并于1985年入選全國十大風景名勝。1990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2004年2月入選世界地質公園。
茗洲村——茗洲炒青
茗洲炒青是“屯綠“中的極品,歷史上列為休寧”四大名茶“之一。清末遠銷穗、滬、杭,深受廣大顧客贊賞。茗洲茶產于茗洲村,瀕臨率水的一片河曲洲園,海拔200米以上,群山三面環抱,一面臨水,土壤深厚肥沃,氣暖溫暖濕潤,具有“晴天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的特點,茗洲茶條索緊結,壯實勻整,鋒毫顯露,香高持久。茶葉醇厚甘美,湯色嫩黃清澈,葉底黃綠明亮,享有“頭泡青、二泡濃、三泡不減味、四泡味亦醇”的評譽。
茗洲村位于率水河旁,居住集中,東北與祁門縣鳧峰鄉相連,距鳧峰鄉僅有5公里。是“屯綠”極品茗洲茶產區,著名的徽州教科書“葆和堂”就建于村中間,村口是茗洲大橋,為2孔石拱橋,茗洲水電站正對著村口,300畝毛竹林示范基地坐落于村邊,有百余畝的闊葉林,四周青山合拱,竹樹環合,村頭村尾滿是碧綠茶園。
徽州皆產茗,然以茗名村,則僅休寧西部流口鎮之茗洲也。為何?此地青山合拱,綠樹環抱,碧水中流,自古植茗、采茗、制茗、售茗。茗洲之茗為“屯綠”之極品。自宋代聚茗洲而居之吳氏家族,治生、治家皆有方。其《茗洲吳氏家典》堪稱中國封建社會基層管理之典范。捧讀該《家典》,亦如香茗品味。訪茗洲村,既可覽生態、品香茗,又可賞古村、誦《家典》,曷不樂哉!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