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邊又添一座魔性十足的怪物級建筑--外形酷似古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天安陽光廣場項目(也稱天安陽光半島),但它的前身上海面粉公司的經歷也很特別,其所在的地點叉袋角,也是一個很有魔性的地名。而其緊貼的莫干山路更是以涂鴉見長,藝術氛圍濃郁的創意園區。本期就來看看這座神奇建筑背后的種種故事。
備受爭議的“天安陽光廣場(本文中的‘空中花園’)”項目,這是未開工的東樓效果圖(題圖,來自網絡),較矮的西樓已經幾乎完成結構工程,引起不小的關注。
蘇州河流淌出的,是上海開埠以來近170年的榮辱;上海的歷史,一多半與蘇州河割舍不斷。在蘇州河市區段的16公里河道中,一大半是在普陀區內流經的,號稱普陀十八彎,但其中最東段,過了西康路橋,有連續三個向北岸突出的半島。最東邊的那個像裝糧食的麻袋底角,還有一個很特別的稱謂——“叉袋角”(這個稱謂究竟是為何出仍無定論)。
公共租界的略圖,深紅色為公共租界范圍,
其中左側三處突起就是上文所述的三個“半島”(中文維基百科)
1929年公共租界西區地圖(下圖為叉袋角地區局部放大)
叉袋角一帶局部放大
此處為今昌化路橋,對岸是潘家灣和潭子灣
此處為今長壽路橋,長壽路原名勞勃生路
此處為今西康路橋,西康路原名小沙渡路(這個路名聽了就覺得很累)
此處為今蘇州河夢清園,是上海啤酒廠等幾家工廠原址,沿河的西蘇州路已經不存在。
叉袋角,也就是空中花園所在地。
今江寧路橋所在地
江寧路原名戈登路
昌化路原名東京路,后改為歸化路,50年代改稱昌化路
已經出露崢嶸的西樓(來自新浪上海)
近日,有一條新聞說,上海驚現“空中花園”(上圖),看著甚是詭異,果然不辱我大魔都之聲名。但從新聞照片來看,這座空中花園的位置就在叉袋角上。
叉袋角,上只角?下只角?
先來一張證明很洋氣的蘇州河航拍圖,所有的優劣之論只屬于過去
(底圖由普陀區檔案館與上海航拍聯盟聯合拍攝制作)
滬語里常有“上只角”,“下只角”,意思是地段的好和劣。叉袋角算哪一個呢?只能算是不好不壞吧。因為叉袋角的北岸是“赫赫有名”的潘家灣,往西一點是潭子灣,然后是朱家灣,而在南岸西邊,原先屬于越界筑路區的藥水弄合起來就是上海曾經最臭名昭著的“三灣一弄”棚戶區。不過今天,潭子塆、潘家灣已經和另外一個棚戶區地標“王家宅”被一起動遷了,如今中遠兩灣城是也。不過這片內環線內最大的貧民窟在好幾代上海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回憶。
潭子灣地區的街頭(1999年前,來自網絡)
蘇州河的水道過了叉袋角轉為南北向,東岸就是老閘北了。在二十世紀初至淞滬抗戰之前,這里是閘北水電廠、火車站以及廣肇山莊——一座旅滬廣東人的墓園(去年冬至我們曾撰文寫過此座墓園)。這一代在“一二八”事變之前都還是華界比較繁榮之地,但兩次淞滬戰役活活把閘北打爛了,很久都沒有恢復過來。
但蘇州河南岸本身卻是民國時代民族資本家的樂園,沿著河道工廠無數,最出名的當屬上海啤酒廠,信和紗廠,申新九廠,福新面粉分廠和阜豐面粉廠。
其中叉袋角的莫干山路上就有阜豐面粉廠和福新三家分廠。申新九廠(月星家居現址),信和紗廠(M50現址)等,還有阜豐廠為工人修建的住宅阜豐里,可惜今天已經沒有了。
叉袋角在20世紀初被劃入公共租界,也就有了較為現代的城市規劃開發,穩定的政治局面,再加上對岸棚戶區內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再加上水源以及水路運輸的便捷性,使得這里成為非常理想的設廠點。
90年代,從潭子灣眺望蘇州河對岸的工廠(來自網絡)
叉袋角的兩大面粉帝國
曾經的叉袋角見證了中國面粉工業的崛起和殺伐,那曾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面粉半島,雖然師承洋人,但在民國初年開始就發展迅速,借著一戰和黃金十年的快速發展,幾乎承包了老上海一大半的面粉工業,業務也拓展到全國。
1941年孤島淪陷前夕,阜豐廠產業公會成立合影(來自泓盛拍賣)
19世紀末,中國的民族資本在外強凌辱下悄悄地成長起來,第一個看上叉袋角的是來自安徽的孫多森和孫多鑫兄弟,他們在莫干山路(路是后筑的)靠近蘇州河一側購地80畝,在清政府“抵制洋貨,鼓勵國貨”,“獎勵商辦”的政策背景下,仿效美國的面粉廠設計圖紙,更斥巨資購入美制機器設備投產,推出“自行車”牌面粉,因為嚴格的品控和管理,以及適銷對路,經過幾十年的經營,擴容,旗下有了長豐、裕通等幾大面粉廠,與榮氏家族的福新面粉公司形成兩強并舉的局面。
“自行車”牌面粉(來自網絡)
阜豐面粉廠舊照,僅有后方高樓得以保存至今(virtual Shanghai Project)
而福新面粉廠雖然晚于阜豐起步,但榮氏家族的實力很是強大。與阜豐的多廠聯盟不同,福新喜歡整齊劃一的數字編號。它前后開了八家廠,而且彼此獨立。其中七家在上海(四廠和八廠在30年代合并后只剩六家)。在新閘橋附近的福新一廠建立后,他們在已經叉袋角的中興面粉廠(在今昌化路莫干山路口)和阜豐面粉廠之間開辦了福新二廠,正好占了叉袋角的最突出部。隨后在今鎮坪路橋附近開辦福新三廠。但福新遠沒有滿足,他們并購了中興面粉廠,將之變成福新四廠。福新五廠開在漢口,但福新帝國在上海還在壯大,他們又購入了華興面粉廠,這是福新六廠,廠址在今北蘇州路西藏路橋東首。今大田路南蘇州路口上海市糧食局是福新七廠。而福新八廠的選址又回到了叉袋角,四廠和二廠的中間。行文至此,不免想起叉袋角的命名或許不僅僅是因為這里的河灣像麻袋角,“叉(cu1)”是上海話里的一個萬能動詞,有“裝”、“填”、“挖”、'撐'的意思,或許這里都是一派“叉”面粉袋的景象,就把這里叫成“叉袋角”也不是沒有可能。當然這純屬本人臆想,沒有任何憑據。
福新面粉廠的產品(來自網絡)
福新七廠現址(2016.5)
福新一廠現址,光復路(長安路)大統路,文保單位(2016.5)
福新三廠現址,文保單位(圖中右側,鎮坪路橋北堍東側,曾經平移數十米,2016.5)
但龐大而脆弱的面粉帝國在國難前是難以保存的。受到日軍入侵的破壞,光復后國統區的經濟崩潰以及建國后的經濟起伏的三輪暴擊,此時阜豐的資金遠走香港,福新也難以為繼,甚至在1951年將七廠售予國家以求續命。最終福新幾家還在運營的面粉廠內部合并之后,與阜豐合并成立公私合營阜豐福新面粉公司一起走入新時代,而兩大面粉帝國則在此劃下句號。
1966年,該公司改稱上海面粉廠,后部分設備停產并拆遷到外省市。改革開放后,1984年轉成為上海面粉公司。面粉公司也不斷改制,根據不完全的資料,目前可能歸屬于上海糧食局領導的上海良友集團(“糧油”的諧音)之下(1998年)。
另插一句老閔行新閔路有家福新面粉公司,但這是良友集團的品牌戰略調整,生產“雪雀”等品牌面粉,但與榮氏的老福新品牌沒有直接關系。閔行的這家面粉公司,前身是1981年轉為上海面粉一廠的一家碾米廠。
叉袋角的上海面粉公司(福新面粉廠與阜豐面粉廠合并)的彩色老照片,空中花園就在這里長出來的。
(來自網絡)
三訪叉袋角
關于面粉廠的故事都是因為興趣和緣分查閱資料所得,但與叉袋角的緣分是和蘇州河有關的。
2010年4月,我在恒豐路橋下拍對岸的叉袋角,
沒想到以后這里會聳立起空中花園,蓋過后面的那些高樓。
2006年我與袁童鞋第一次騎游蘇州河之時,過了江寧路橋,便知道曾經的貧民窟和工業區就在眼前了。北岸傳說中的“三灣”貧民窟已經被幾十層高的電梯公寓取代,但除了潘家灣的兩灣城四期,卻都有沿河的道路可以通行。那些在報紙上看到,電視里看到的潭子塆景象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上文所說三個連續半島的第一個,
江寧路橋西面。
如今是世紀之門半島花園最北端的親水區,
據說這里就對著朱家灣(2007年4月拍)
江寧路橋南堍西側的宜昌大樓(2006年10月)
光復西路與江寧路橋交錯點,從橋下進入兩灣城,可遠眺已經成為夢清園(第二個半島)的夢清館的上海啤酒廠建筑。(2006.10)
莫干山路上待拆的面粉公司廠房(上圖為原福新二廠廠房,下圖為原福新八廠)(2006.10)
這大概是阜豐里的民居,現在已經拆完了(2006.10)
南岸叉袋角這里卻反過來顯得陳舊、破敗。建國后福新那幾個面粉廠和阜豐廠合并,國營時代還能運轉,但改革開放之后就漸漸地搬走,如今面粉廠早在我大閔行的地界上了。所幸市中心的土地還值點錢,據說那時候就要進行商業開發,但一直受到阻力,此時福新面粉廠的兩座高大廠房已經拆成了空架子,隨時會拆除的樣子。但正因為這種拆與不拆的角力,使得臨近的莫干山路悄悄轉變成了一條藝術創意區,到處開了畫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M50。面粉廠這一段成立了M120,但最終隨著陽光半島項目的展開,除了文保建筑,全被拆除了。
莫干山路轉西蘇州路后,回望M50(2006.10)
當我和袁童鞋2010第二次來到這里時,意外發現面粉廠這里變成了一個公園。原來為了世博會,蘇州河開了一條水上游覽線路,這里是昌化路碼頭,而依著碼頭,建起了一座公園,在這里可以走到叉袋角的河岸邊,遠眺對岸的兩灣城和新客站一帶,而且還能與顫顫巍巍的老房子近距離接觸,后來才知道,這是阜豐面粉廠的廠房,19世紀末建成的。而莫干山路上的涂鴉不知何時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馬路對面的月星家居不得不貼出禁止涂鴉的告示,但似乎沒有什么用。其實2012年夏天又來過一次,但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在此也不贅述,只是見證了時間的蒼老。
昌化路橋一下來,就看到中英日韓四種語言顯示的路牌,可一路走到叉袋角口(2010.5)
可與面粉廠老建筑近距離接觸,當時保護得相當差勁,甚至沉降得相當厲害(2010.5)
叉袋角的最突出部,是一個廣場式花園,可遠眺恒豐路鐵路橋(2010.5)
莫干山路上的涂鴉實在是牛(2010.5)
這個“拆”字的涂鴉很有意思,但更有意思的是,當我撰寫此文時仔細看了莫干山路120號門牌上面的小匾時,赫然發現“天安陽光半島籌建處”幾個字(2010.5)
但當2016年第三度走訪此地時,兩灣城還是兩灣城,這座公園卻又再次變成工地,當時百思不得其解,但現在突然看到空中花園的新聞,忽然就懂了,原來這是在搞事情啊。
原來可以游覽的入口變成了工地入口(2016.5)
涂鴉依然興盛,甚至愈演愈烈(2016.5)
隔壁月星家居也遭殃(2016.5)
還有人慕名而來(2016.5)
來路有些妖氣的“空中花園”
有些事情不分先來后到,也許有人從未聽說過面粉帝國的傳奇,但這個空中花園確實是個很炸的新聞。
此時面粉廠空地已經開工,但誰也不會想到會變成“空中花園”(2016.5)
2017年,昌化路橋上南望,
已經能看到“空中花園”的端倪(來自網絡)
原來這個“天安陽光半島”是個整體項目,包含原阜豐、福新面粉廠等文保建筑,緊鄰M50創意園區。而作為主體的兩幢造型奇特的建筑建筑師是大名鼎鼎的Thomas Heatherwick (托馬斯·赫斯維克)旗下工作室設計的。
設計怪杰赫斯維克不只設計奇怪的建筑,也有小東西。赫斯維克和他設計的spun chair戶外椅,每只售價您猜猜(請移步到文末參與趣味無獎競猜)?(來自aram.co.uk)
赫斯維克的作品一向以大膽和前衛著稱。如果聽名字你還是不認識,那這個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英國館“
世博會試運營首日,雨中的英國館“刺毛球”在盧浦大橋的映襯下,分外迷離(2010.4)
這組蘇州河邊的前衛建筑在Heatherwick工作室的官方名
點擊下方音樂鏈接可體會1000 trees的同名搖滾歌曲(QQ音樂提供,僅限中國大陸地區收聽)。
1000 trees項目的模擬夜景(credit: wired.co.uk)
赫斯維克工作室設計已經交付使用的成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學習中心大樓(來自赫斯維克工作室官網)
整個天安陽光廣場項目包括了休閑、娛樂、購物等多樣的功能,占地6萬平方米,
但說實在,在羅列這些信息時,內心是五味雜陳的,魔都真的需要它嗎?
魔都需要這樣的空中花園嗎?
也許這個問題問得有些晚,但實在應該思考一下這樣奇特的建筑該不該出現在這個地方?有什么問題?價值有幾何?
在筆者的私心看來,這里有民族工業的遺跡,應當設立一個遺跡公園,此處曾經有過中國面粉發展陳列館,但如今地圖上已經找不到,可能已經合并到長風地區的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或者附著于。
在叉袋角尚存的老建筑中。阜豐面粉廠和福新面粉廠的幾幢有價值的廠房還名列上海優秀歷史建筑以及普陀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一共有六幢(統一登記編號 N-III05)。
阜豐機器面粉廠廠房(作者:Tc262,CC BY 3.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2248405)
從設計效果圖來看,不能不擔心這些老房子的命運。如同圣馬利亞女中的鐘樓被迫粉刷光“潔”一新與長寧來福士合為一體一樣,看來面粉廠大樓也難逃此“潔”。(我們也在之前寫過這篇文章關注圣馬利亞女中建筑的近況,歡迎重讀)
外國藝術家拍攝下M120(即莫干山路120號面粉廠舊址)拆除時的情形
他們甚至在M120廢墟上進行非正式的游擊藝術展(2010年夏天,以上兩圖來自blog.back-stage.org)
其實,不僅僅是文保問題。在蘇州河北岸的兩灣城以及莫干山路以南的澳門苑小區都會或多或少受到影響。許多人還說夏季盛行東南風,南岸商業綜合體內餐廳的油煙,空調的熱氣都會吹向北面的小區,對于這種說法,沒有科學的分析很難支持或反對,環境評估報告(下圖,簡本查閱地址:http://www.envir.gov.cn/docs/2013/20130326439.pdf)或許能回答個中一二。但是據稱將達百米的東樓,加上房頂的綠化,將會大為改變北面小區的日曬、景觀也是難以避免的事情。
環評報告中1000m范圍圈內的環境敏感單位(來自上海環境熱線)
主要環境敏感項為大氣環境,以上為環評報告中對其環境影響的評估
當然,這個新商業項目還要面臨路面交通壓力的問題。因為兩面背水,南邊又是狹窄的莫干山路,勢必對南面澳門路,乃至長壽路,西面昌化路的交通造成影響。而且此地正好處于軌道交通站點的盲區。
河對岸的上海站近在咫尺卻因為蘇州河一水之隔而讓火車抵達上海的游客,對于這座空中花園可望而不可及,或許未來構建一條空中走廊通往不夜城才能讓這片死地變活吧。
老新聞:2013年環球港開業,周圍交通幾近癱瘓(來自新浪上海)
當然空中花園的商業價值也是無窮的(筆者還是想留一個光明的結語),畢竟蘇州河上的諸多河灣上,住宅、公園的開發都已有之,特色商業綜合體的開發也許能彌補蘇州河兩岸景觀的一個空白。只是,搞成目前這個樣子,實在沒有辦法說前景一定光明,但或許我們給建筑單位一點時間——畢竟比起環評報告上2015年底竣工的日子,這個工程已經延后了太久太久。等樓頂上長出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樣子,或許我們就能多愛它一點。
昌化路上看“空中花園”,配著涂鴉墻,魔性十足(來自Shanghai Daily)
彩蛋:
以下是莫干山路這些年有趣的涂鴉若干
若不是您嫌太長,我還可以放更多。
(2012.7)
(2010.5)
(2010.5)
(2010.5)
(2016.5)
(2010.5)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