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墻是開封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和象征,也是開封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開封城墻全長14.4公里,是中國現存的僅次于南京城墻的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歷經戰亂和黃河泛濫,如今的城墻之下疊壓著5層古城墻,雖歷經多個朝代修復,其規模、格局乃至重要坐標都未改變。
開封古城墻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城墻之一,早在2300多年前的戰國魏惠王為了實現控制中原之目的,把都城由安邑(山西省夏縣)遷于此地,并修筑了一座大梁城。它與今天開封城墻部分重合,這就是開封古城墻建筑的起始。
現今的開封城墻,則是除去魏大梁城以外,是中國歷史上見證8個朝代盛衰的古城墻。漫步在這古城墻上,遠觀城垣邊上的古樹野草,遙想無數先人在這城門洞中魚貫出入,隨著城樓上變換旗幟意味著王朝的更迭,讓人心中涌起一言難盡的情愫。
開封城墻,拱衛了中國千百年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讓人有著無盡的想象力,“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在這城內高談闊論、雷厲風行實行他的變法主張;著名文學家蘇東坡見這城內城外柳絮飄飛,脫口吟出“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的名句;宮廷畫家張擇端以這城門內外的瑰麗風光為背景,描摹了千年不朽的《清明上河圖》;老將宗澤在這城樓上指揮若定,“東京保衛戰”成為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例。
千百年來開封城墻見證了中國發展的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已成了開封人民的驕傲。開封城墻的重要價值之一就是它連綿古城四周,保存較為完整。
開封城墻還是城中人民的保護神。與黃河為鄰的開封,古籍上就有“城在釜底,仰視黃流,其地最可稱患”的記載,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懸河”。據史載,黃河在開封境內決口達370余次,其中直接圍困開封城的達15次之多。水入護城堤內,但因城墻之阻而未進入城區的,就有10多次。
今天開封城墻系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建,較康熙元年清代古城,城門升高丈余,城墻加高至高8米,加寬至5米,周長由原20里又190步加長至14.4公里,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成為僅次于南京城墻的中國國內現存第二大城垣。
今天的開封,人們認知城墻,心系城墻,維護城墻,成為開封人們的普遍行動。2007年開始,開封市政府計劃修建一條穿過西邊北段城墻的主要道路。因為工程涉及穿過現存的古城墻墻體,因此工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討論。為保護古城墻人們紛紛獻計獻策在充分吸取民間方案意見最終于2010年,當地政府制定了道路下沉的穿墻建設方案并于當年完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