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清凈寺是我國現在最早的一處伊斯蘭教建筑,創建于北宋(公元1009年)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泉州清凈寺的創建與當時的航海貿易密切關聯,泉州是中國唐宋元三代著名的大海港,也是當時的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峰期,而阿拉伯穆斯林則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締造者和參與者。伊斯蘭教也隨著這條海路東傳,因此泉州也被公認是伊斯蘭教最早從海上東傳中國的發祥地。清凈寺見證了泉州作為海外交通的重要樞紐的史跡,她也見證了我國與阿拉伯各國人民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歷史。泉州清凈寺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清凈寺現存主要建筑有大門、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清凈寺大門朝南,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0米,用輝綠巖條石砌筑。
禮拜大殿又稱奉天壇,占地面積約六百平方米,圓頂在1607年泉州的一次8.1級大地震中塌毀。“奉天壇”是穆斯林禮拜的地方,現僅存四圍石墻。
泉州清凈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艾蘇哈卜(Ashab),這阿拉伯語詞的含義是“伙伴,弟子”。
2008年,由阿曼蘇丹國王全額捐資,在清凈寺東邊添建新禮拜堂。
新建的禮拜堂莊嚴宏大。
現存的遺跡也可見當年的規模。
千年古井挖掘于北宋(1009年)此井久旱不枯,水明如鏡,是穆斯林舉行禮拜之前汲水凈身和寺眾日常生活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