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湖南醴陵陶瓷,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但醴陵瓷業真正的崛起還是在晚清民國時期。當時醴陵以首創釉下五彩瓷而聞名世界,其釉色晶瑩淡雅,集胎質美、釉色美、工藝美、器形美、彩飾美于一體,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美譽。
1915年在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上獲得金獎的扁豆雙禽瓶
技藝精妙:東方陶瓷藝術驚艷世界
一捧瓷土,幾色顏料通過烈焰的試煉,搖身一變成為晶瑩通透、色彩斑斕的釉下五彩瓷,這一神奇的變化離不開醴陵獨特的瓷土資源,但要燒制出光彩奪目的瓷器更重要的是靠制瓷匠人的一顆匠心和一雙巧手。釉下五彩瓷從原料制作到產品燒成要經過近100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在色彩運用上,它突破釉下單彩的傳統技藝,運用紅、綠、藍、黃、黑五種原色料,調配出豐富多彩的陶瓷繪畫色料,艷而不俗,淡而有神,可根據創作需要表現各種效果,淡妝濃抹,無不相宜。在圖案繪制上,采用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核心“絕技”——雙勾分水。所謂“雙勾”,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用線條勾勒物象的輪廓,而是用墨線勾勒花葉輪廓,起到阻水、便于分水上色的作用,燒后墨色的輪廓線消失,使色彩平滑無痕,濃淡過渡自然,圖案水靈通透,清新雅麗。燒制工藝為“三燒制”法,即第一次用800℃—900℃的溫度將泥坯燒成素坯;然后用陶瓷顏料在素坯上作畫,畫畢后上釉(故稱釉下),爾后入窯用1380℃—1400℃高溫進行第二次燒制;出窯后對其進行校型、潔面,最后施蓋石灰釉入高溫窯燒成。由于石灰釉的流動性能好,透明度高,經過高溫燒制后,釉面光潤瑩徹,畫面融于釉下,表面清亮平坦,色彩沉著典雅。
因其得天獨厚的制瓷原料和別致精巧的制作技法,醴陵釉下五彩瓷器在國際國內屢獲大獎。1915年,為慶祝巴拿馬運河竣工,由美國主辦、30個國家參加的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在舊金山舉行。博覽會展期長達9個半月,總參觀人數超過1900萬人,其規模為以前各國博覽會所未有。中國政府籌集了一千五百噸的各類展品參加此次賽會,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有組織參加的世博會。醴陵釉下五彩瓷在連續三次參加國內外賽會獲獎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工藝水平,燒制出一批釉下五彩瓷精品參展,醴陵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現珍藏于湖南省陶瓷研究所陳列館)便在其中。在展會上,醴陵釉下五彩扁豆雙禽瓶和貴州茅臺酒同獲最高榮譽,為中國贏回了兩枚金牌獎章。
毛主席用瓷 全套四季花碗
身世坎坷:近代醴陵瓷業幾度興衰
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閃耀,離不開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熊希齡。1896年,熊希齡在目睹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后,很快轉入要求改革政治的陣營,積極投身維新運動。“戊戌變法”失敗后,熊希齡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想法。1904年初,熊希齡赴日考察,看到日本瓷業雖習于中國,但技術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大為感嘆。1905年5月,熊希齡考察醴陵瓷業,當年的《大公報》載《省城窯業調查記》一文提到:“(醴陵)溈山的瓷土原料極其豐富,遂聘了日本技師安田乙吉,就地考察,安田用化學分析成分,才知道可以拿作頂好的瓷器。”熊希齡將考察了解情況與日本瓷業比較,呈交了《為湘省創興實業推廣實業學堂辦法上端方書》,得到時任湖南巡撫端方的大力支持,札飭省厘金局撥給18000兩白銀做實業學堂開辦經費。
熊希齡以“立學堂而育人才,設公司而成實業”的理念,開始了改良醴陵瓷業的歷程。1905年,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在醴陵正式開辦,熊希齡親任學堂監督(即校長)。由于缺乏專業教師,熊希齡提出“延請外國技師”的主張,從日本聘請一流技師任教員,并從各國引入先進設備,購買新式瓷器樣品供學員觀摩學習。為加快人才培養,學堂分速成、永久兩科。速成科主要任務是對在職熟練技工進行半年短期培訓,旨在提升技藝;永久科屬正規教育性質,學制四年,學員分別被授以選料、制釉、裝窯、燒窯、轆轤、模型、成型、彩繪等較系統的知識。后來成長為醴陵釉下五彩瓷巨擘的吳壽祺先生便就讀于此。1906年,熊希齡創建湖南瓷業公司,自任總經理。此后醴陵公私窯場并起,據1942年《醴陵瓷業調查》記載:“其所發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顏料制造方法,當時且為景德鎮所不及。”1908年,醴陵瓷窯突破了釉下單彩、兩彩、三彩等傳統技藝的局限,成功燒制出釉下五彩瓷。短短數年間,醴陵瓷業實現了飛躍式發展。
然而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連年戰爭使醴陵瓷業遭遇毀滅性打擊,湖南瓷業公司倒閉,釉下五彩技術瀕臨失傳。1955年,湖南陶瓷研究所為挽救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派人四處尋找老一輩優秀技師,最終在偏僻山村尋訪到了吳壽祺先生。當年瓷業學堂的學生郎此時已年近古稀,歸隱務農近20年,對重操本行多有顧慮,但憑借著“釉下五彩技藝不能失傳”的信念,吳壽祺老人最終答應“出山”。次年,湖南陶瓷研究所先后招收18名學員。當時的學員黃瑞岐回憶道:“我們18個人被分配給3個老師帶。有人攻山水,有人習青花,我學的是彩塑,不歸吳老帶,但我們也常向他請教。他授藝毫無保留,從不分門派。”吳壽祺還在晚上主持業余美術培訓班,親自授課。那時候,吳壽祺總是頭天就把畫稿準備好。上課時,他在黑板上畫樣稿,讓學生知道從何處下筆、線條如何勾畫。“有時候,大家沒看懂,他就耐心講。有時候沒看清,他就干脆用粉筆再畫一次……我常找他看習作。他總是先鼓勵,然后再談哪些方面如何改進。”在黃瑞岐印象里,老師話不多,但很和氣,臉上總是帶著慈祥的笑。
吳壽祺將所學專長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青年一代,先后培訓學員300余名,其中不少學員后來相繼成為醴陵瓷業的中堅。在吳老參與研究、試驗下,瀕臨滅絕的釉下五彩瓷不僅恢復了活力,而且在色料品種、裝飾手法、題材內容以及制作規模等方面都有很大發展。
雙勾分水技法
從“國瓷”到“非遺”:紅色官窯之火生生不息
湖南是毛主席的故鄉,毛主席從事革命活動時先后四次到醴陵考察農民運動,“見物見人”,喜愛家鄉瓷器在情理之中。主席曾回憶:“當地老百姓蠻好客,用九個漂亮的小瓷碟裝了很多點心招待我,我還記憶猶新哩!”
1956年5月,毛主席在聽取中南區各省匯報,當談到瓷業時,就說過這樣一句話:“湖南有個醴陵,不也產瓷器嘛。”時任湖南省公私合營領導小組副組長、工業廳副廳長的楊第甫,向毛主席匯報了醴陵工業現狀和瓷業公私合營后存在的發展問題,提出要求成立地方國營性質的瓷業公司,統一管理瓷業之事,毛主席當即表示“這好嘛,可以試辦。”并詳細詢問了醴陵瓷業的情況,連瓷器的燒成溫度都問到了。湖南有關方面開始關注醴陵瓷器工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先后成立了湖南省工業廳瓷器工業公司、藝術(群力)、星火、永勝、力生等幾大瓷廠。
毛主席喜愛醴陵瓷器、關愛醴陵瓷業發展,后半生使用的生活用瓷幾乎都是醴陵釉下五彩瓷器。醴陵釉下五彩瓷不僅深受國家領導人喜愛,還時常被作為國禮贈送給他國。釉下五彩瓷因此愈加聲名遠播,有“國瓷”之美譽,醴陵窯也被稱為“紅色官窯”。2008年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醴陵窯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和傳承這一珍貴的手工技藝,醴陵推行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強行業組織建設,組織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傳承人、傳承基地和行業組織代表開展國內外交流和研修培訓,以及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合作;加強宣傳推廣,組織“非遺進校園”活動,鼓勵各類媒體推出醴陵釉下五彩瓷相關報道和節目,促進知識普及和技藝交流;充分發揮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的作用,依托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積極開展面向社區的展演、體驗、傳習、講座、培訓等各類活動,使各級公共文化機構成為普及推廣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的重要陣地,增強傳統工藝的社會認同。
如今,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已有湖南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人、株洲市級傳承人4人,已建成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傳承基地21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1家,醴陵生產釉下五彩瓷的陶瓷企業有上百家。
醴陵窯中的火焰跳躍了千年,從陶器到粗瓷,再到細膩瑩潤的釉下五彩瓷,一代代制瓷匠人傳承至今的不僅是日益精巧的技藝,更是他們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蘊含著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醴陵釉下五彩瓷,將繼續向陶瓷藝術的高峰不斷攀登。(來源:《新湘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