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 Kaifeng City
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四朝均定都開封,正式名稱為“東京開封府”,又稱汴京。北宋相沿。春秋時鄭莊公命鄭邴在此筑城,名開封,取開拓封疆之意。戰國時魏國在此建都,名大梁,簡稱梁;因城跨汴河,唐時稱汴州;后世合稱汴梁。開封位于黃河中游平原,處在隋代大運河的中樞地區,黃河、汴河、蔡河、五丈河均可行船,水陸交通甚為便利。
后周開封規劃 隋唐以來,開封即為商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的中心,五代時又在此建都,城市原有基礎已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955年,后周世宗柴榮下詔擴建和改建開封。詔書指出當時開封存在的城市問題,如用地不足,道路狹窄,排水不暢,“入夏有暑濕之苦,居常多煙火之憂”等。詔書提出了擴建、改建的要求:擴大城市用地,加筑羅城(外城);展寬道路,疏浚河道;規定有煙塵污染的“草市”等必須遷往離城七里以外等。詔書還制定了實施步驟:先進行勘測(“先立標幟”);由官府統一進行規劃(“標幟內,侯官中擘劃”);定好街巷和軍營、倉場、諸司公廨院的位置后,才“任百姓營造”。根據詔書,開封進行了有計劃的擴建和改建,為后來北宋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三重城墻的都城模式 自后周開始擴建以后,開封即有三重城墻:羅城、內城、宮城,每重城墻外都環有護城河。羅城又稱新城,主要作防御之用,周長19公里。南有五門,東、北各四門,西五門,均包括水門。城門均設甕城,上建城樓和敵樓。內城又稱舊城,周長9公里,四面各三門;主要布置衙署、寺觀、府第、民居、商店、作坊等。宮城又稱“大內”,南面有三門,其余各面有一門;四角建角樓;城中建宮殿,為皇室所居。這種宮城居中的三重城墻的格局,基本上為金、元、明、清的都城所沿襲。 街巷制 北宋時期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使當時開封出現了“工商外至,絡繹無窮”的局面。隋唐長安城集中設“市”和封閉式里坊已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情況。因而開封改變了用圍墻包繞里坊和市場的舊制,把內城劃分為8廂121坊,外城劃分為9廂14坊。道路系統呈井字形方格網,街巷間距較密。住宅、店鋪、作坊均臨街混雜而建。繁華的商業區位于可通漕運的城東南區,通往遼、金的城東北區和通往洛陽的城西區。
如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所反映,主要街道人煙稠密,屋舍鱗次,有不少二至三層的酒樓、店肆等建筑。中國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大體自北宋開始而沿襲下來。開封城內河道、橋梁較多,最著名的有州橋、虹橋,均跨汴河。州橋正對御街和大內,兩旁樓觀聳立,景色壯麗。虹橋在東水門外,巨木凌空,勢若飛虹。相國寺、樊樓、鐵塔、繁塔、延慶觀、金明池、艮岳等建筑和御苑,構成豐富的城市景觀。
北宋開封城的規劃和建設,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在中國古代都城規劃史上起著承先啟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