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區概況
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南省西部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洛陽市南6公里,東接萬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瀕洛陽盆地,西接宜陽丘陵,總面積9.63平方公里,自古就是洛陽的南大門。龍門山系秦嶺余脈熊耳山的分支,由西向東,至龍門突然斷裂,分為東西兩山,巍然對峙,伊水中流,形成一座天然的門闕,古稱“伊闕”“闕塞”。后因隋煬帝都城洛陽的宮城城門正對伊闕,始稱“龍門”。龍門青山對峙、景色壯秀,自古為帝王游幸、文人薈萃之地,唐代詩人白居易曾贊道“洛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span>
龍門山全景 圖片來源:住建部
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的風景資源豐富多彩,據目前調查統計共有自然景源、人文景源兩大類,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園景、建筑、勝跡、風物八中類,石窟、題刻、園景、建筑、遺址遺跡、泉井、江河、山景等數十小類的風景資源。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內有龍門石窟、白園、香山寺等國際國內知名景點。龍門石窟分為西山石窟和東山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佛塔70余座,是我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1961年國務院公布洛陽龍門石窟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洛陽龍門風景名勝區被公布為全國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0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龍門石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奉先寺 圖片來源:住建部
二、景區主要資源
龍門山水。洛陽龍門自然景觀的顯著特點,是“龍門”——伊闕,古有“伊闕形勝”之說。伊闕是隋唐洛陽城中軸線的南端對景,是洛陽城市環境特點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唐代韋應物贊其“鑿業導伊流,中斷若天闕。精舍繞層阿,千龕臨峭壁”,白居易稱龍門是“關塞氣色”。闕兩側一千余米的東西峭壁上布滿了象蜂窩狀的魏唐和歷代石窟造像,山上蒼松翠柏,與山下清澈碧透的伊水相映,構成一幅稀世罕見的石窟山水風景畫卷。
香山寺 圖片來源:住建部
龍門的山泉和溫泉。龍門河谷兩岸,山泉多達19處。泉水多自石縫出,或涌出、或垂出、或穴出。禹王池懸瀑飛瀉,聲色迷人。冬日由于水溫高,霧靄蒸騰,別是一番景象;珍珠泉自石隙涌出,晶瑩若珍珠亂轉,飲之甘冽;鑼鼓洞,水自石縫旋渦而出,若用軟物塞洞,有鑼鼓叮咚聲;伊闕東香山下的香山泉和牡丹泉多有六處?!跋闵饺北话拙右鬃u為龍門四景之一。龍門地下溫泉頗多,多處自涌地面,每到隆冬季節,河面云蒸霞蔚,縹緲云逸。
蓮花洞 圖片來源:住建部
龍門石窟。據龍門石窟研究院的不完全統計,龍門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造像11萬尊,碑刻題記2840多塊,佛塔70余座,在整個石窟中,北魏造像約占1/3,全部在西山,最有代表性的洞窟有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和魏字洞等;唐代造像幾乎占2/3,大部分在西山,自武則天時轉移到東山,最有代表性的洞口有潛溪寺、賓陽南洞、奉先寺大像龕、萬佛洞、極南洞和東山大萬五佛洞、看經寺等。其中古陽洞開鑿最早,內容最豐富;賓陽洞最為富麗堂皇;奉先寺大像龕規模最大,造像藝術極為精湛。因此可以說龍門石窟是一處精深龐大、蘊涵豐富的石刻藝術博物館,其窟龕造像數量之多,石質之優,藝術之珍奇,內容之豐富,舉世罕見。而且龍門石窟是佛教石刻藝術呈現中國化、世俗化的轉折,在雕刻技法上是平刀向圓刀的過渡。佛教石刻藝術從敦煌到云岡,再到龍門,完成了這個轉折和過渡;在一個石窟群里,同時能看到魏、唐兩個時代風格造像的代表作品,這也是龍門石窟珍貴價值之一。
奉先寺大像龕 圖片來源:住建部
魏唐書法。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數量之多,為全國石窟之冠,故有“古碑林”之譽。這些碑刻題記是史學研究的珍貴資料,其內容廣涉政治、經濟、宗教、地理、族姓、民俗、藝術、醫藥、中外文化交流等學科領域,無不具有補史之缺,正史之誤的重要價值。從龍門石窟的碑刻題記中集錦出來的魏、唐書法,如魏碑龍門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禇遂良書丹的伊闕佛龕碑等,則是魏書和唐楷的典范。明清書法家還選出三十品,八十品,一百品,亦負盛名。明代嘉靖年間的“伊洛會流”行書,清代劉墉行書詩,宋代岳飛繪的“關羽”像,乾隆年間繪制的“鐘馗圖”“壽星圖”、大小“龍門圖”等碑刻均為有價值的歷史文物。
白園雪景 圖片來源:住建部
景區內的白園是我國唯一的一座紀念大詩人白居易的主題公園,位于龍門東山(香山)北麓的琵琶峰上,占地近50畝,屬于唐代風格建筑園林,主要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等10余處景點。
伊河白鷺飛 圖片來源:住建部
香山寺位于龍門石窟景區東(香)山的山腰上,占地4.5畝,最早修建于公元516年,公元690年重修,盛唐時為“龍門十寺”之首。武則天曾在此主持了一次詩會,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詩人白居易居住于香山達十八年之久,自號“香山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