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稱廣陵、江都,建城史可上溯到三國時期,是古時的九州之一,也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她如一娉婷女子,從古詩詞中款款而來。作為項上明珠的瘦西湖,更是璀璨奪目。為一睹芳容,在煙花三月間,我們來到了這兒。
瘦西湖在隋朝時叫“炮山河”,后來又名保障湖。它是揚州護城河的一段,也是京杭大運河的支流。從隋唐開始,就有人在此修建景觀,到乾隆時期,因鹽商的加入達到鼎盛。人們利用橋、島、堤、岸的劃分,使狹長的湖面形成層次分明、曲折多變的山水園林景觀。清朝詩人汪沆稱杭州西湖如楊貴妃雍容華貴,這兒似趙飛燕輕盈苗條,賦詩一首:“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虹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睆拇?,“瘦西湖”一名揚天下。
南大門外側的河道上,有一座石拱橋,名叫“虹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它原名“紅橋”,因最早是木質紅欄桿。后來改建為石橋,因如長虹臥波,故改名為“虹橋”。古時的文人騷客常聚于橋上,吟詩作對。乾隆游瘦西湖時,也是坐船從這兒進去的。一過虹橋,就進入了瘦西湖的水域。
走進南大門,就是二十四景之一的“長堤春柳”。幾百米的長堤兩岸,楊柳依依,清代詩人王士禛在《紅橋絕句》里寫到:“舟入紅橋路,垂楊面面風。”據說弘歷和鹽幫幫主在這兒發生過纏綿悱惻的愛情,又據說這是揚州鹽商為紀念隋煬帝三下揚州修運河而建。這些傳說,都為這兒披上了一層朦朧的面紗。
徐園在長堤春柳的盡頭,是桃花塢的故址,為紀念辛亥革命黨軍長徐寶山而得名。匾額上的“徐”“園”二字,字體風格各不相同,前者是行楷,工整滄勁,后者是行草,潦草飄逸。仔細看看,“園”字中的“元”,形似一虎。由此又演繹出了種種傳說。
徐園旁的春波橋,重建于1991年,橋基用粗獷的黃山石壘成,古拙粗樸,遠望感覺還能融入周圍的景致,近看卻覺得有負“春波”之名。
穿過徐園后門,走過小虹橋,就到了小金山。清朝時,為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到平山堂,新開挖了一段荷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挖出來的泥土人工堆積成的。當時這兒遍植梅樹,花香四溢,故名“梅嶺春深”。我們來時季節不符,只看到滿園春色。
“枯木逢春”是小金山下的一個景點。這是一棵銀杏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唐代時種在揚州古木蘭寺的,因下雨打雷被劈成兩半。小的一半死了后,被移到這兒做盆景。后來有人在它旁邊種了一株凌霄,長葉開花時,宛如銀杏樹又活過來了。
小金山西邊的河流中有一長堤,長堤盡頭有一亭,三面環水,叫釣魚臺。不過,這可不是姜太公釣魚的釣魚臺,而是乾隆皇帝曾經釣過魚的釣魚臺。傳說當乾隆在此釣魚時,揚州鹽商暗地派人潛在水底,把活的龍魚偷偷掛在魚鉤上。乾隆一連釣起幾條龍魚,心生疑惑,察顏觀色的鹽商趕忙說:“天子金鉤只釣龍?!鼻↓堫伌髳?。
乾隆不釣魚時,文人雅士們在此吹蕭撫琴,因此又叫“吹臺”。閉目暇想,微雨朦朦,清風徐徐,絲竹聲聲,或蕩舟湖上,或漫步湖畔,該是何等愜意。
釣魚臺最為出名之處,是它借用的中國園林的“框景”手法。從亭子正面向右斜方45度角,可從兩個圓洞門里看到白塔和五亭橋,十分巧妙。為避免拍到如潮的人流,我們上午來了一次,下午出園前又來了一次,終于如愿以償。
還記得《紅樓夢》中林黛玉倚橋看書的畫面嗎?就是在這個小巧玲瓏的玉版橋取的景。清瘦的水面兩岸,綠意蔥蔥,春意盎然。
穿過玉版橋繼續向前,就來到了五亭橋。五亭橋是揚州的地標建筑,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集南方的秀美和北方的雄偉于一身,被稱為中國最美的橋。橋上的五亭,宛若五朵冉冉出水的蓮花,故又名“蓮花橋”。鹽商用它暗喻乾隆如觀音坐蓮花臺,頗得帝心。
亭檐處掛有風鈴,微風吹來,鈴聲清脆,既添一分婉約,又避免小鳥筑巢影響建筑,一舉兩得。
五亭橋下方的鳧莊,位于河中心,枕水而建,形似浮于水面的野鴨。鳧莊的建筑矮小,襯托了五亭橋的雄姿和白塔的秀美。我猜測,也許鹽商還有另一層用意,即用它向乾隆暗示:自己如鳧莊陪襯五亭橋般仰息帝恩。
五亭橋南邊的白塔,仿北京北海的白塔建成,雖較苗條,但多了幾分江南韻味。據說乾隆有一次游瘦西湖,船至五亭橋畔,對陪同的揚州官員說:“這里真像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呀,只可惜差了一座白塔?!闭f者無意,可聽者有心。鹽商以鹽包為基礎,用紙扎表面,在一夜之間搭起了一座白塔。第二天早上,乾隆從住所憑窗遠眺,見到五亭橋旁屹立起了一座白塔,甚是驚訝。身旁的太監忙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湖之憾連夜趕制的?!鼻◇@嘆:“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繼續向前,靜音書屋等幾座園林,更是把“框景”的手法運用到了極致,真乃奇思妙想。
“二十四橋”名字的來由有好幾個版本,有的說是特指一座橋,有的說是實指揚州有二十四座橋,有沈括的《夢溪筆談》為證,有的說是泛指揚州橋多,還有的說是因為隋煬帝曾帶二十四位宮女在此吹蕭而得名,因有詩為證: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蕭。孰是孰非,已無意義,我們只沉浸在這水光瀲滟中,沉迷在這吳儂軟語中。
據景點介紹牌介紹,二十四橋是古代橋梁的杰作,但已泯滅于歷史長河中?,F在的二十四橋是市政府組織重建的,基本保持乾隆年間的原貌。它由山澗棧道、單孔拱橋、平板曲橋、吹蕭亭組成。中間呈玉帶狀的單孔拱橋長24米,寬2.4米,欄板24塊,上下臺階各24級,無不與二十四契合。
二十四橋旁的熙春臺,是鹽商為表示對皇帝的敬意而建的,頗有皇家園林的氣勢。
二十四橋邊的人工天鵝湖中,點綴著一個個巨大的樹木盆景,黑天鵝在其間或嬉戲,或休息,怡然自得。
石壁流淙,把廊、亭、橋、山、石、水、木、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精致,溫婉,堪稱絕境。
瓊花,揚州的市花。它是一種頗具傳奇色彩的花,因隋煬帝而名聞天下。傳說隋煬帝為見它而修建運河,三下揚州。瓊花羞于見到殘暴的隋煬帝,自行凋謝飄落。隋煬帝憤而砍之,但待他走后,瓊花又重新長枝葉開新花。
事隔幾月,回想起來,瘦西湖依然如一幅山水長卷畫,其清新淡雅的韻味,在精瘦的河道里流瀉著,融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