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登泰山,別有情趣。這是我第三次攀登這座東方圣山。
初登泰山,是在三十年前的一個春天,為看日出,我和曉暉帶著剛滿三歲的抗仔,凌晨一點便到了天外村山門,乘中巴車至中天門,而后打著手電筒拾級而上。一路上,抗仔'特立獨行',不讓大人提攜。至'緊十八盤',石階極陡,游人們或不勝腳力,或畏于險峻,紛紛放緩了腳步,只有抗仔越登越勇,如履平地。至南天門,天光放亮……
再登泰山,是二十年后的一個夏天,抗仔已經活脫脫大帥哥一枚。那次登山,最接近杜甫《望岳》描繪的情形:'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登山至南天門,天色已晚,便任由思緒飛臨極頂,想象那險峰的無限風光。我們雖然登上了玉皇頂,在蒼蒼茫茫的迷霧中,卻未能一覽眾山姿容,只好隨詩圣的思緒飛翔。
這次登泰山,是應老高之約,同行的有彥林、光輝歲月、峰江,還有小帥哥一招和文瀚。
泰山位于山東泰安,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改稱泰山,有五岳之首、中華國山、天下第一山之譽。相傳泰山原為東夷人崇拜的神山,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統一中華后,為使天下歸心,專程登臨祭祀封禪,自此,泰山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圣山。從秦始皇始至清代,先后有十三位帝王親登泰山祭祀或封禪。
登泰山,有四個入口,天外村、岱宗坊(紅門)、天燭峰和桃花峪。徒步走盤路登山,一般走東路山門岱宗坊。乘車登山,西路山門天外村是離市區最近最便捷的站點,我三次登山,走的都是天外村這條線路。
冬日的泰山,煙嵐籠罩,褐林簇擁,群黛拱衛,格外雄壯。
從天外村乘車至中天門,省卻了約一半登山路程,也錯失了一天門、紅門宮、萬仙樓、斗母宮、經石峪、柏洞、壹天閣、步天橋等人文和自然景觀,若時間寬裕,腳力雄健的游人還是徒步走盤路登山為佳。
泰山為仙界,登山要過三重天門,即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中天門是泰山的第二重天門,位于泰山山腰的黃峴嶺山脊之上,這里嶺峻谷闊,樹高林茂,樓閣林立,風景極佳。若天氣晴好,游人在中天門,下可俯瞰泰安城,上可仰望南天門,視野開闊,心舒氣暢。中天門還是登山途中最重要的樞紐,徒步登山的盤路、乘車登山的公路、上下山的纜車索道皆交匯于此,游人登山,必經此地。
乘索道,從中天門的鳳凰嶺到南天門的月觀峰,僅短短數分鐘,大有'一步登天'之感。而走盤路,登十八盤,卻最能體味泰山的雄奇險峻。十八盤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兩側崖壁斧劈刀削,盤路懸掛其間,似云梯天階。十八盤共有臺階1633級,分三段,由下而上分別為慢十八盤,不緊不慢十八盤,緊十八盤。'慢'和'不緊不慢'段盤路有起有伏,相對舒緩,而'緊'段則峭壁直立,最陡處約七八十度,古人'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即指此。登十八盤,還可欣賞云步橋、望人松、五松亭、對松亭、朝陽洞、龍門、升仙坊等奇妙景觀,若初登泰,切不可錯失十八盤。
十八盤頂頭,是南天門。南天門又名三天門,座落于飛龍巖和翔鳳嶺之間的山口上。南天門在泰山的地位非同一般,這里是陰陽交匯、天地交割的界點。此門踞守險隘,仰視,雄關傲立,俯瞰,鎖谷鎮岳,聯書,“門辟九霄仰步三天勝跡;階崇萬級俯臨千嶂奇觀',好大氣派。南天門始建于元,后歷代都有翻修,現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風格。南天門西側月望峰下,兩個直立的山崖頂上,新建有一現代拱橋,凌空飛架,頗為險峻壯觀,此為連接南天門與下山索道的通道,由于過于搶眼,對南天門傳統景觀有影響,頗受各方詬病,相關方亦不作任何宣傳,因此有關此橋的資料幾乎無從查考。
過南天門是天街,天上的街市。據考,泰山天街萌起于西漢,形成于宋元,興盛于明清。過去天街店鋪多為貧苦山民開設,房屋是山石壘墻,茅草覆頂,屋內狹小昏暗。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后半頁。著名翻譯家李健吾曾留宿天街,'地方寬敞的擺著茶幾,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深淵'。八十年代后,當地對天街進行了大規模拓寬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而今的天街道路寬敞平坦,仿古建筑規整明亮。天街的店家除了為游客提供食宿、出售土特產品紀念品外,最多的是兜售泰山石。泰山石多為花崗巖。泰山石有一特別的稱謂,叫'泰山石敢當'。
蓬元坊,登山主道上的最后一個石坊,既是天街的終點,也是泰山神仙洞府的山門。蓬元,即蓬玄,為道家三十六小洞天之一,領地方圓千里。站到蓬元坊旁的觀景臺,眼前山岳連綿,西為月觀峰。據說天氣晴好時,登頂月觀峰,日可遙望黃河玉帶,夜可遠觀濟南燈火。
蓬元坊北的陡坡上有'望吳圣跡'孔子廟。望吳,《吳郡圖經續記》載,孔子登泰山,東望吳閶門,同行的顏回也說看到了,還看到了吳閶門前栓馬的繩子。吳國距泰山千里,人目所不能及。師徒二人望吳之議,既是兩位嚴謹學者在高山曠野的一次浪漫想象,也表明師徒二人意趣想投,志同道合,追求著共同的社會理想。
蓬元坊往上,是碧霞祠和青帝宮。
碧霞祠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俗稱“泰山老奶奶”。關于碧霞元君的身世,自古說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說、黃帝玉女說、華山玉女說等,有史可考的是,宋真宗封禪泰山時,于岱頂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建昭真祠供奉,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昭真祠后更名玉女祠、昭真觀、靈佑宮,后改稱碧霞祠。《東岳碧霞宮碑》載:“元君能為眾生造福如其愿,貧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歲,賈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為親愿,弟為兄愿,親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誠弗應。”由于碧霞元君司掌的都是與世俗民生休戚相關的事,接地氣,因此香火鼎盛,明清一度呈現'南奉瑪祖、北祀元君'的盛況。
青帝宮供奉的是泰山主神,東岳大帝。東岳大帝,即'青帝太昊(太皞)氏','泰山神',道教尊稱'青皇上真大君'。泰山神為上天與人間溝通的神圣使者。先秦,古人將青帝和太皞作為兩位神主分祀,秦漢及以后,則多將青帝和太皞合為一神祀奉。據陰陽五行說,泰山居東,屬木色青,是太陽東升、萬物發祥之地,因此,泰山神主宰萬物生死,新舊相代,護國安民,官祿壽福,生死之期,魂魄之統等。秦漢以降,歷代'受命于天'、統治天下的帝王都對泰山神尊崇有加,將其作為保護神。唐代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宋代晉封仁圣天齊王、天齊仁圣帝,元代加封天齊大生仁圣帝。
碧霞祠再上,過圣水井,是一處特殊的名勝,叫大觀峰,這里是泰山摩崖石刻最集中、最壯觀的地方。
泰山石刻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其他任何名山難以企及,歷朝歷代,帝王祭天告地,學人傳經授教,名士觀景覽勝,以至俗流附庸風雅,都要在泰山留下點印跡,于是,泰山從山腳到極頂,稍有開闊的巖崖上,到處是琳瑯滿目的碑碣、摩崖、楹聯等。
泰山石刻源遠流長,現存最早的是秦刻石,一石分兩部,前部為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后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時刻制,刻辭均為李斯所書,現僅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十字,稱“泰山十字”(現存岱廟)。
大觀峰自西端'登山觀海',至東側'紀泰山銘',歷代摩崖占滿了整個山崖石壁,這其中,又以唐《紀泰山銘》最知名。《紀泰山銘》又稱東岳封禪碑、唐摩崖,為唐玄宗李隆基封禪泰山后撰書的銘文。摩崖高十三米,寬五米多,刻一千零八字(正文整千字),氣勢非凡。后人題“天下大觀”于其上部,此峰因之得名大觀峰。
在泰山眾多摩崖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莫過于清光緒年間鐫刻于極頂景觀石上的四個楷書大字一一'五岳獨尊',此為泰山最著名的標志,并被選作人民幣背景圖案。
登泰山,不到極頂非英豪,于是,我們發起了向東岳之巔玉皇頂的沖鋒。
玉皇頂舊稱太平頂,又叫天柱峰,被譽為'天下第一山峰'。頂上建有玉皇廟,始建年代無考,明代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迎旭亭、望河亭等。正殿祀玉皇大帝,殿前有極頂石,旁立極頂碑,碑銘'泰山極頂1545米',標志此為泰山最高點,也是歷代帝王登封泰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玉皇頂傲視群雄,四圍峰奇石異,溝壑縱橫,江山遼闊,風光無限。近代詩人楊圻有《泰山玉皇頂》:'雞鳴日出接天關,絕頂疏鐘云漢間。氣合大荒心似海,身臨上界目無山。九州寂寂孤僧睡,片石峨峨萬古閑。便欲摳衣通帝座,手扶碧落看人寰'。杜甫尚'一覽眾山小',至楊圻,已'身臨上界目無山'了。
玉皇頂東南,日觀峰相峙而立。相傳,在日觀峰巔,西可望秦,南可望越,故又稱秦觀峰、越觀峰。山上有觀日長廊,亭廊銜接,似云中仙閣。峰邊有一奇石,似天柱,敘插云天,直指北斗,人稱拱北石,又名觀海石,登臨其上,可盡觀賞東天蒼茫、日出滄海的恢宏氣象。清代李興祖詩云:'才聽天雞報曉聲,扶桑旭日以初明。蒼茫海氣連云動,石上游人別有情。'
下山
走索道
纜車凌空而下
輕快如飛
走盤山公路
老司機駕車
林間穿行如梭
最美中國,游在中國
4.1萬篇內容 44.6萬人參與
更新于 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