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恒恒
文字介紹:網絡
楓楊在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沿溪澗河灘、陰濕山坡地的林中。廣泛栽植作園庭樹或行道樹。樹皮和枝皮含鞣質,可提取栲膠,亦可作纖維原料;果實可作飼料和釀酒,種子還可榨油。楓楊材質輕軟,易加工,干燥狀況欠佳,可用作建筑、橋梁、家具、農具以及人造棉原料。樹皮煎水可入藥,莖皮及樹葉煎水或搗碎制成粉劑,可作殺蟲劑。
楓楊有著頑強的意志、不屈的品格。據報道,湖南炎陵縣就有這樣1棵“獨立溪中百年,屢遭洪水襲擊仍安然無恙”的古楓楊。正因此,當地人稱其為“樹堅強”“不倒翁”。
楓楊(學名:Pterocarya stenoptera C. DC.)是胡桃科、楓楊屬植物。果實長橢圓形,長約6-7毫米;果翅狹,條形或闊條形,長12-20毫米,寬3-6毫米,具近于平行的脈?;ㄆ?-5月,果熟期8-9月。
在中國許多地區都存在著楓楊古樹的身影。如武漢市木蘭山上就有1棵470年以上歷史的楓楊古樹;在廣東連平縣境內的莞鎮內莞河兩岸,截至2015年,現存496棵百年楓楊古樹群落;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內發現了“最高的楓楊古樹”,在南京師范大學院內發現了“直徑最大的楓楊古樹”。十里古楓楊林、楓楊灘林等案例還有很多,其悠久的歷史可謂是隨處都可以見證。
寓意風水,吉祥古樹
作為速生的鄉土樹種,楓楊與鄉村結下了不解之緣,其成為了鄉村的一個標記與寄托。隨著時間的推移,其與鄉村之間漸漸演生出許多傳奇的故事,村民們敬畏它,將之奉為風水寶樹、吉祥古樹。如浙江磐安縣萬蒼鄉斐湖村口就有1棵樹齡約450年,人稱“龍頭樹”的古楓楊,千百年來其一直守衛保護著該村;再如安徽黟縣宏村村口也有著1顆樹齡約350年,號稱“牛角紅楊”的古楓楊,相傳其為康熙年間,一方姓青年考中秀才后村民們栽下的,而后世世代代都以此樹激勵后人。
生長環境
楓楊生長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沿溪澗河灘、陰濕山坡地的林中。喜深厚肥沃濕潤的土壤,以溫度不太低,雨量比較多的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較為適宜。喜光樹種,不耐庇蔭。耐濕性強,但不耐長期積水和水位太高之地。
分布范圍
楓楊在中國華北、華中、華東、華南和西南各地均有分布,原產地包括陜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在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最為常見,甘肅、遼寧、江蘇、浙江、山東、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等省均有栽培。
生長習性
楓楊為深根性樹種,主根明顯,側根發達。萌芽力很強,生長很快。對有害氣體二氧化硫及氯氣的抗性弱。受害后葉片迅速由綠色變為紅褐色至紫褐色,易脫落。受到二氧化硫危害嚴重者,幾小時內使葉全部落光。楓楊初期生長較慢,后期生長速度加快。
播種繁殖
種子采集和貯藏:利用種子繁殖,選擇10-20年生,干形通直,發育良好,無病蟲害的母樹上采種。果實成熟后將果穗采下或等散落地面后掃集。種子采回后可當年播種,也可去翅曬干后袋藏或拌沙貯藏,至來年春季播種。
病蟲防治
主要病害有叢枝病,蟲害有黑跗眼天牛、桑雕象鼻蟲、楓楊灰褐圓蚧、柳白圓蚧。
觀賞價值
楓楊廣泛栽植作園庭樹或行道樹。 楓楊樹干高大,樹體通直粗壯,樹冠豐滿開展,枝葉茂盛,綠蔭濃密,葉色鮮亮艷麗,形態優美典雅。其春季長葉,冬季落葉,4、5月開花、結果,其掛果期為5-11月,長達半年之久,果實顏色隨生長期及季節變化而變化,淺綠、嫩綠直至發黃、發黑。楊鴻勛編著《江南園林志》一書的封面為蘇州留園中帶有楓楊一景的畫面,并評述:“20世紀30年代蘇州留園猶見扁舟,斜探湖面的古楓楊與曲溪樓形成完美的統一構圖”,可見作者對楓楊的觀賞與美學價值也是較為稱贊。
公園及廣場綠化
楓楊樹姿、冠、枝、葉、果實等都極具觀賞特性。公園中,楓楊可孤植、叢植、群植于草坪上,也可與一些常綠及彩葉樹種組成混交林。因其較強的耐濕性,故而可栽植于公園中的水邊、池畔等地,在廣場上,楓楊多形成樹陣景觀,夏季為人們帶來陰涼,冬季落葉后人們可很好地沐浴陽光,較大者可孤植于廣場中,無論是從視覺上還是心理上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
庭院綠化
庭蔭樹一般要求枝繁葉茂、綠蔭如蓋,以展示主干樹體的個體美。再者,庭院一般相對較小,其植物選擇應更加注重觀賞性,植物的形態、葉、花、果實等可極大影響其觀賞價值。楓楊作為一重要的鄉土樹種,不僅樹冠開展,樹形優美,枝葉茂盛,綠蔭濃密,而且其成串的果實更是極具觀賞性,其觀賞期可長達半年之久,俏麗可人,是庭蔭樹的佳選。 [2]
鄉村綠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統籌發展”概念的提出,鄉村綠化已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鄉村綠化在樹種選擇上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強調盡可能保護、利用原有樹種,優先選擇適應性強、管理簡便、經濟效益大的鄉土樹種,以形成鮮明的地方特色。楓楊屬植物是適應性、抗逆性強的深根性植物,可作為構建農田防護林、經濟林、生態林的重要樹種,還可栽種在風沙較大或荒涼山地等地區,以起到防風固沙、綠化荒山的作用。
生態價值
楓楊枝繁葉茂,冠幅寬廣,落葉時,能在地面上形成厚實松軟的枯枝落葉層,可涵養水源,其根系發達,極耐水濕,適生力強,故可廣泛而成片地種植在低洼濕地、溝谷、溪澗及河湖兩岸,是江、河、湖畔優良的綠化樹種,也是護岸防浪的首選樹種。
楓楊作為速生造林樹種,其根系廣而深、側根多,樹冠厚大,郁閉度強,截留雨水能力強,可作為水邊固堤護岸、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及防風的優良樹種之一。在對極耐水濕的4種固堤護岸樹種進行關于修復富營養化水體能力的研究中表明楓楊對于TN(總氮)的去除能力是最強的,對于TP(總磷)、COD(化學需氧量)的去除能力分別排名第3和第2。因此,綜合來說,楓楊對水體具有較強的凈化能力。
對于空氣中的污染物,楓楊也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及凈化力。中國武漢市園林科學研究所開展的研究表明,在67種供試樹種中,楓楊凈化氟能力排名第1,其對大氣氯污染凈化、吸滯能力也較強。在對57種園林樹木的固碳釋氧能力進行測算時發現,楓楊的葉面積指數和固碳釋氧能力排名均靠前。因此,楓楊特別適宜栽植于氟污染源的磷肥廠、有機氟合成廠、化工廠等工廠附近,用于凈化空氣、保護環境。
經濟價值
楓楊的根、樹皮、枝及葉均含鞣質,可提取栲膠;其纖維豐富,可用于紡織、制纖維板、膠合板、繩索等;其木材色白、質輕、易加工,可制火柴桿、農具、家具等;果實可作為飼料,還可釀酒,種子可榨油,可加工制成肥皂或潤滑劑。
藥用價值
在《四川中藥志》《湖南藥物志》《閩南民間草藥》等書中早有記載:楓楊的樹皮和葉是重要的藥材原材料。據《草木便方》記載,楓楊皮可清熱解毒、祛風止痛,葉可治爛瘡、火灼、痢疾、止血殺菌,果可治療潰瘡。據《分類草藥性》記載,楓楊葉煎水熏洗患部可治疥瘡、癬瘡、癤腫,搗敷可治療皮膚癬、癢疹、神經性皮炎及麻風潰瘍。據《四川中藥志》記載,楓楊樹皮煎水含漱可止牙痛,葉煎水內服可治療慢性氣管炎。此外,現代研究表明,楓楊樹皮、葉、根中均含有大量鞣質,其可用于治療創傷、灼傷、神經性皮炎,具有抑菌消炎、祛風止痛、清熱解毒的效果。總之,楓楊化學成分種類繁多,藥理藥效廣泛,其藥用前景廣闊。
植物文化
立于山川,樸實平凡
楓楊是一種很普遍的植物,鄉間、田野、河岸、溪邊等地都隨處可見,其樸實無華,頗有鄉土氣息。楓楊又名“鬼柳”,其和楊柳一樣易繁殖、生長速度快且生命力極強。近來,有人就唐代詩人張繼《楓橋夜泊》中“江楓”一詞持有異議,其指出該處的“楓”很可能為楓楊,而不是楓樹。
寄情童年,鄉愁意象
楓楊新長樹皮制成的口哨,樹枝上的知了,樹葉下的“毛辣子”,河里根須中的游魚……這一切給很多人的童年帶來了歡聲笑語,見證了鄉間兒童簡單而純樸的快樂。中國當代作家蘇童就將這種“故鄉記憶”轉變成了“戀鄉情結”,并在其“楓楊樹”系列小說中反映。作者以景觀意象的手法創設了一個靈氣飛揚的“楓楊樹”故鄉,并以此為立足點,觸摸了祖先和故鄉的“脈搏”,展開了一次“精神的還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