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甲乙經》記載24個穴位禁灸:頭維、承光、風府、腦戶、啞門、下關、耳門、人迎、絲竹空、承泣、脊中、白環俞、乳中、石門(女子)、氣沖、淵液、經渠、鳩尾、陰市、陽關、天府、伏兔、地五會、瘛脈等。
《醫宗金鑒》記載禁灸穴47個:“禁灸之穴四十七,承光啞門風府逆,睛明攢竹下迎香,天柱素髎上臨泣,腦戶耳門瘛脈通,禾髎顴髎絲竹空,頭維下關人迎等,肩貞天牖心俞同,乳中脊中白環俞,鳩尾淵液和周榮,腹哀少商并魚際,經渠天府及中沖,陽池陽關地五會,漏谷陰陵條口逢,殷門申脈承扶忌,伏兔髀關連委中,陰市下行尋犢鼻,諸穴休將艾火攻。”
《針灸大成》記載禁灸穴45個,《針灸集成》記載禁灸穴49個。這些禁灸穴位,相當一部分是有禁灸道理的,如睛明、絲竹空、瞳子髎、承泣等接近眼球部位應禁灸,人迎、經渠位于動脈之上應禁灸等。但有些禁灸穴位,通過后世臨床針灸醫師的實踐,灸之是可以獲得可靠的治療效果的,如灸鳩尾可治癲癇、灸心俞能治夜夢遺精等。另外,古代灸法多指艾炷灸法,若換用其他灸法,如艾條灸,原有的一些禁灸穴位是可以施灸的,如灸少商治鼻衄、灸隱白治血崩,甚至灸犢鼻治關節炎等。在常規臨床治療中,要根據特定情況靈活掌握,不可拘泥。
注意禁灸部位
禁灸穴位是因其所處的位置特殊,而不宜施灸。但是,不論古人所列舉的禁灸穴位究竟有多少,只要掌握了禁灸的部位就能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做到心中有數。
凡顏面五官、大血管部位和肌腱淺在部位不用直接灸法,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及運動。《肘后備急方》也主張面部勿灸:“口喎僻者,灸口吻、口橫紋間,覺火熱便去艾,即愈,勿盡艾,盡艾則大過。”此外,妊娠婦女的腰背部、下腹部,以及乳頭、陰部、男子睪丸等處均不宜施灸。
注意臨時情況
臨時情況的禁忌大體與針法相同,不宜在風雨雷電、奇寒盛暑、極度疲勞、空腹或過飽、情緒不安、氣血不定、大汗淋漓、婦女經期之際施灸。《外臺秘要》載:“黃帝問曰:凡灸,大風大雨,大陰大寒灸否?既不得灸,有何損益?岐伯答曰:大風灸者陰陽大錯。大雨灸者諸經絡脈不行,大陰灸者令人氣逆,大寒灸者血脈蓄滯。此等日灸,乃更動其病,令人短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