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對肺的詳解_

  肺居胸中,上通喉嚨,開竅于鼻。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通道;助心行血而貫通血脈,通調水道,參與水液代謝,輸精于皮毛,主一身之表。



  (1)肺的部位和形態

  ①肺的部位:肺位于胸腔,上連氣道,喉為門戶,開竅于鼻,為氣體出入的器官,在人體臟腑之中位置最高,故稱肺為華蓋。“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靈樞·九針論》)、“肺者臟之蓋也”(《素問·病能篇》)。“心肺獨居膈上”(《難經·十二難》)。“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醫貫》)。指出了肺在人體中的位置。

  ②肺的形態:肺為白色分葉狀,質地疏松,“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難經·四十二難》)。“肺得水而浮”,“肺熟而復沉”(《難經·十三難》),“肺葉白瑩、謂為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窠,下無透竅、吸之則滿,呼之則虛。”(《醫宗必讀》)。這里的“虛如蜂窠”,“得水而浮”,就是說肺臟本身是質地疏松的含氣的器官。至于重量問題,《難經》記載心肺重量之間的比例與現代解剖學講的心和肺之間的比例,也十分相似,說明古人對肺確有較深刻的了解。



  (2)肺的生理和病理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素問·靈蘭秘典論》)。“相傅”,傅同輔,有輔佐、協助的意思,是和心為君主之官的君主相對而言的,意即肺對心臟有協助作用。所謂“治節”,就是“治理”、“調節”。就是說,人體的各種生理調節代償功能,均屬于肺的職能范圍。“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素問·經脈別論》)。“四臟”,是指肺以外其余器官;“權衡”,就是調節作用,說明了肺與全身器官的關系。因此,肺是一個對人體各種生理功能具有調節代償作用的重要器官,所以說:“肺與心皆居膈上,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稱“相傅之官”。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為肺主氣,主宣發、肅降,司呼吸,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肺在志為憂,在液為涕;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

     為什么說“肺主宣發和肅降”?

  肺主宣發:宣發,是宣布、發散的意思。肺主宣發是指由于肺氣的推動,使氣血津液得以散布全身,內而臟腑經絡,外而肌肉皮毛,無處不到,以滋養全身的臟腑組織。肺氣宣發通暢,則能主一身之氣而呼吸調勻,助血液循環而貫通百脈;通過汗液、呼吸調節水液代謝,宣發衛氣,輸精于皮毛,發揮屏障作用。

  肺主肅降:肅為清肅、寧靜,降為下降。肅降即清肅下降之意,有向下、向內、收斂的特點。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宣清宜降。肺氣以清肅下降為順,通過肺氣之肅降作用,才能保證氣和津液的輸布,并使之下行,才能保證水液的運行并下達于膀胱而使小便通利。肺氣必須在清肅下降的情況下,才能保證其正常的機能活動。

  肺的宣發和肅降,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上與下,外與內,散與放,既對立又統一。沒有正常的宣發,就不能有很好地肅降;不能很好的肅降,也必然影響正常的宣發。肺有宣有肅才能氣道通暢,呼吸均勻,保持人體內外氣體的交換;才能使氣血津液散布于周身,以濡養各臟腑組織;才能使無用的水液下輸膀胱,排出體外,而無水濕痰濁停留之患。如果肺的宣發和肅降功能遭到破壞,就會引起“肺氣不宣”、“肺失肅降”或“肺氣上逆”等病理變化,出現咳嗽、喘促、胸悶、尿少、水腫等癥。   



  何謂“肺主氣”?

  氣是人體賴以維持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所謂肺主氣,是指人身之氣均為肺所主,所以說:“諸氣者皆屬于肺”(《素問·五臟生成論》)。肺主氣,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肺的呼吸功能,一是指肺在真氣生成方面的作用。

  (1)肺司呼吸: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機體需要不斷地從環境中攝取氧氣并排出二氧化碳。這種機體與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稱作呼吸。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作用,自然界的清氣(氧氣)被吸入,體內的濁氣(二氧化碳)被呼出,實現機體與外界環境間的氣體交換,以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所以說“天氣通于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可見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肺是怎樣司呼吸的呢?“肺氣通于鼻”(《靈樞·脈度篇》),“咽喉二竅,同出一脘……喉在前主出,咽在后主吞。喉系堅空,連接肺本,為氣息之路。呼吸出入,下通心肝之竅,以激諸脈之行,氣之要道也;咽系柔空,下接胃本,為飲食之道路。水谷同下,并歸胃中,乃糧運之關津也。二道并行,各不相犯,蓋飲食必歷氣口而下,氣口有一會厭,當飲食方咽,則會厭即垂,厥口乃閉。故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語呼吸,則會厭開張,當食言語,則水谷乘氣,送入喉腔,遂嗆而咳矣。喉下為肺,兩葉白瑩,謂之華蓋,以復諸臟,虛如蜂巢,下無透竅,故吸入則滿,呼之則虛。一呼一吸,本之有源,無有窮也,乃清濁之交運,人身之橐龠”(《醫貫》)。從上述可知,鼻、咽喉、氣管、肺構成了呼吸系統,中醫稱之為“肺系”。肺及其輔助結構如鼻、咽喉等一起完成呼吸運動。說明中醫對氣管、食道、會厭等器官的位置、結構,呼吸及進食時彼此之間的協調運動,肺臟本身的位置,呼吸中的動態變化和作用都有較深刻的理解。

  另外,肺司呼吸的功能還需腎的協作。肺主呼,腎主納,一呼一納,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運動。故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景岳全書》)之說。

  正常情況下,氣道通暢,呼吸調勻。如因病邪致使氣機不暢,肺氣壅塞,則呼吸功能失調而出現咳嗽、氣喘、呼吸不利等癥狀。

  (2)肺主一身之氣:肺主一身之氣,則指肺與人體真氣的生成有關。所謂“真氣”,是指肺吸入的自然界的空氣(受于天),脾吸收的飲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谷氣)和腎中精氣相結合,共同組成人體中的真氣以充養機體。真氣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動力,它的生成、分布與調節均賴于肺。故曰:“肺主一身之氣”,“肺為氣之本”,“諸氣者皆屬于肺”。若肺氣不足,不但引起呼吸功能減弱,而且也會影響真氣的生成,從而導致全身性的氣虛,出現體倦乏力、氣短、自汗等癥狀。若肺失去了呼吸功能,不能吸清呼濁,機體不能和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真氣不能生成,肺也就失去了主一身之氣的作用。隨著呼吸運動的停止,生命也就告終了。所以說,肺主一身之氣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功能。   



  何謂“肺朝百脈,助心行血”?

  “朝”是朝向、會合的意思,指百脈(經脈)會合于肺,即脈在呼吸過程中,全身血流均須流于肺。“經脈流動,必由乎氣,氣主于肺,故為百脈之朝會”(《類經》)。說明肺和經脈中血液運行有密切關系。肺和血液運行有什么關系呢?肺有協助心臟推動血液運行的作用,即助心行血的作用。這種助心行血的作用是肺主氣功能的一種表現。肺在真氣生成過程中,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和脾吸收的水谷之精氣結合起來稱為“宗氣”。宗氣積于胸中,有上走息道(呼吸之道)以助呼吸,貫通心脈,推動血液運行作用。由此可見,肺助心行血的作用是通過宗氣來實現的,肺氣有貫通心脈的作用,百脈又朝會于肺。肺主氣,心主血,肺與心在生理或病理上的密切關系,主要反映在氣和血的關系上,肺氣壅塞可導致心的血脈運行不利,甚至血脈瘀滯,出現心悸,胸悶,唇青舌紫等癥狀;心氣虛,心陽不振,心的血脈運行不暢,也能影響肺氣的宣通,而出現咳嗽,氣喘等癥狀。   



  何謂“肺主通調水道”?

  人體水液代謝的調節,是由脾、肺、腎以及腸、膀胱等臟腑共同完成的。“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素問·經脈別論》)。“通調”是疏通調節之意。“水道”是指水液運行和排泄的途徑。肺氣能調節和維持水液代謝平衡,這種作用,叫做“通調水道”。

  肺通調水道的機制,主要依賴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宣發,就是使水液布散到周身,特別是到皮毛,由汗孔排泄。肅降,就是使無用的水液下歸于腎而輸于膀胱,排出體外。由于肺有調節水液代謝的作用,因此有“肺主行水”,“肺為水之上源”的說法。如果肺在水液調節方面失于宣散,就會形成腠理閉塞而皮膚水腫、無汗等癥狀;失于肅降,水液不得通調,就會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癥狀。可見汗的分泌和小便的通利與否與肺的宣發肅降有密切關系。當肺失宣肅而出現水腫時,可用“宣肺利水”法治之,亦稱“提壺揭蓋”法。

  肺之宣肅失調,則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停聚而為痰飲,可致短氣、咳逆喘息不得平臥、尿少水腫等。故善治痰飲者必先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肺氣順,膀胱之氣化而水自行。

  

  何謂“肺主聲”?

  聲音出于肺系而根于腎。咽喉是呼吸的門戶和發音器官。喉為肺系,肺脈通會厭,會厭為聲音之門戶。肺主氣,聲由氣發,所以聲音的產生與肺的功能有關,又腎脈挾舌本,腎精充足,上承會厭,鼓動聲道而出聲。因此,有“肺為聲音之門,腎為聲音之根”(《直指方》)的說法。總之,中醫認為聲音的產生和肺腎有關。若肺氣充足,則聲音宏亮;肺氣虛弱,則聲音低微;風寒襲肺,肺氣閉塞,則聲音嘶啞或失音等。客邪壅肺者,為金實無聲,其病屬實;肺氣虧損或肺腎陰虛者為金破不鳴,其病屬虛,故有“金實則無聲,金破亦無聲”之說。   



  何謂“肺主皮毛”?

  “皮毛”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膚與毛發等組織,有分泌汗液、潤澤皮膚、調節呼吸和抵御外邪之功能,是人體抵抗外邪的屏障。肺通過其宣發作用能將衛氣和氣血津液輸布全身,溫養肌腠皮毛,以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可見皮毛的功能是受肺氣支配的,所以說“肺主皮毛”(《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皮毛者,肺之合”(《素問·咳論》),“肺主一身之皮毛“(《素問·痿論》)。

  皮毛的具體生理功能是:

  (1)調節水液代謝:如肺主通調水道中所述。

  (2)調節呼吸:皮膚之汗孔也有散氣作用,所以稱汗孔為“氣門”(《素問·生氣通天論》)。后世醫家唐容川明確指出皮毛有“宣肺氣”的作用,謂:“皮毛屬肺,肺多孔竅以行氣。而皮毛盡是孔竅,所以宣肺氣,使出于皮毛以衛外也。”(《中西匯通醫經精義》)。

  (3)調節體溫:衛氣司汗孔的開合,有調節體溫的作用。這種作用是肺氣宣發衛氣于皮毛的結果。若肺衛氣虛,外邪侵襲,體溫調節功能失常,則出現發熱惡寒等癥狀。

  (4)屏障作用:衛氣能溫養皮毛,有護衛肌表,抵御外邪的作用。

  肺主氣,助心行血,通過其宣發作用,將氣血津液敷布于皮毛,即所謂輸精于皮毛,保證了皮毛充分發揮上述的生理功能。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合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的侵襲。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易受外邪侵襲而經常感冒。若肺氣虛弱不能輸精于皮毛,則皮毛因營養不良而憔悴枯槁,不僅可以出現多汗或無汗等癥,而且外邪也易侵入。所以說:“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靈樞·經脈篇》)。因此,臨床上,不僅外感病的衛氣分證可從肺治,而且一部分皮膚病也可以用治肺的方法治之。如針刺耳部肺穴可治神經性皮炎,用荊芥、防風、麻黃、杏仁、薄荷、浮萍等治療皮膚病就是肺主皮毛的這一理論的具體運用。   



  何謂“肺開竅于鼻”?

  鼻是氣體出入的通道,與肺直接相連,所以稱鼻為肺之竅。鼻的通氣和嗅覺作用,必須依賴肺氣的作用,肺氣和暢,呼吸調勻,嗅覺才能正常,所以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靈樞·脈度篇》)。鼻為肺竅,因此鼻又成為邪氣侵襲肺臟的道路。在病理上,肺部的疾病,多由口鼻吸入外邪所引起。肺氣正常,則鼻竅通利,嗅覺靈敏;若肺有病,則可出現鼻塞、流涕、嗅覺異常,甚則鼻翼扇動、呼吸困難等癥。故臨床上,可把鼻的異常表現,作為推斷肺病變的依據之一。在治療上,鼻塞流涕,嗅覺失常等疾病,又多用辛散宣肺之法,如針刺耳部肺穴可治鼻息肉、慢性鼻炎等疾病就是根據“肺開竅于鼻”這一理論作指導的。   

  為什么說“肺為嬌臟,畏寒畏熱”?

  肺為華蓋,是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肺通過口鼻直接與外界相通。肺合皮毛,易受外邪侵襲,故在五臟病變中,僅肺有表證。肺不但易受邪侵,而且又不耐寒熱。肺體本清虛,其質嬌嫩,不能容納絲毫異物,否則會引起咳嗽等癥。故曰:“肺為嬌臟,寒熱皆所不宜。太寒則邪氣凝而不出;太熱則火爍金而動血;太潤則生痰飲;太燥則耗精液;太泄則汗出而陽虛;太濕則氣閉而邪結”(《醫學源流論》)。可見肺不但容易受邪,而且畏寒、畏熱、惡燥、惡濕。肺喜清潤而苦溫燥,喜輕靈而忌重濁。   

  肺與肝的關系如何?

  (1)生理

  肝主升發,肺主肅降,肝升肺降則氣機調暢,氣血上下貫通,所以二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人體氣血的升降運行上。肺居膈上,其位最高,為五臟六腑之華蓋,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肝位居下,主疏泄,調暢氣機,助脾氣升清,貯藏血液,調節血量,疏泄于心脈,其經脈由下而上,貫膈注于肺,其氣升發而上。如是,肝升肺降,以調節人體氣機的升降運動。

  (2)病理

  若肝氣郁結,氣郁化火,循徑上行,灼肺傷津,影響肺之宣肅,形成“肝火犯肺”(又稱“木火刑金”)之證,出現咳嗽咽干,咳引脅痛,甚或咯血等。反之,肺失清肅,燥熱下行,灼傷肝腎之陰,使肝失調達,疏泄不利,則在咳嗽同時,還可以出現胸脅引痛,脹滿,頭暈,頭痛,面紅目赤等癥。如溫熱病的秋燥,燥熱傷肺,肺熱陰傷,清肅無權,導致肝失疏泄,則在干咳無痰,咽喉干燥的同時,又伴有胸滿脅痛之癥。甚者燥熱傳入下焦,多傷肝腎之陰,易于造成水不涵木,肝陽偏亢或虛風內動。   

  肺與腎的關系如何?

  (1)生理

  ①肺為水之上源,腎為主水之臟:肺主一身之氣,水液只有經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才能達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并下輸膀胱,故稱“肺為水之上源”。而腎陽為人體諸陽之本,其氣化作用有升降水液的功能,肺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正常的水液代謝。肺腎兩臟在調節水液代謝中,腎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所以有“其本在腎,其標在肺”之說。

  ②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司呼吸,腎主納氣,呼吸雖為肺主,但需要腎主納氣作用來協助。只有腎的精氣充沛,吸入之氣,經過肺的肅降,才能使之下歸于腎,肺腎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動。

  (2)病理

  ①肺失宣肅,不能通調水道,腎不主水,水邪泛濫,肺腎相互影響,導致水液代謝障礙。水液代謝障礙雖然與肺有關,但其根本仍在于腎,所以“水病下為月付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水熱穴論》)。由于肺脾腎三臟在調節水液代謝過程中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治療水液代謝病變的關鍵是以腎為本,以肺為標,以脾為中流砥柱。

  ②若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氣浮于上;肺氣久虛,傷及腎氣,而致腎失攝納,均會出現氣短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尤甚等癥。這種現象稱為“腎不納氣”或“氣不歸根”。它的治療,也必須用補腎納氣的方法。

  此外,肺腎陰液也是互相滋養的(稱為金水相生),而腎陰又為人體諸陰之本,因此,肺陰虛可損及腎陰;腎陰虛不能上滋肺陰,則肺陰亦虛,最后導致肺腎陰虛,而見腰膝酸軟,潮熱,盜汗,咽干,顴紅,干咳,音啞,男子遺精,女子經閉等癥。如為肺癆病人、咳喘患者,病久不愈,均可出現肺腎兩虛之候。   

  肺與脾的關系如何?

  肺主氣,脾益氣;肺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濕,所以肺與脾的關系主要表現在氣和水兩個方面。

  (1)生理

  ①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肺主氣,脾益氣,兩者相互促進,形成后天之氣。脾主運化,為氣血出化之源,但脾運化生的水谷之氣,必賴肺氣的宣降方能輸布全身。而肺所需的津氣,要靠脾運化水谷精微來供應,故脾能助肺益氣。所謂“脾為元氣之本,賴谷氣以生;肺為氣化之源,而寄養于脾者也”(《薛生白醫案》)。所以,何夢瑤說:“飲食入胃,脾為運行其精英之令,雖曰周布諸臟,實先上輸于肺,肺先受其益,是為脾土生肺金,肺受脾之益,則氣益旺,化水下降,澤及百體”(《醫碥》)。所謂肺為主氣之樞,脾為生氣之源,就是肺與脾在氣的生成和輸布方面的相互作用。

  ②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脾應運化水濕,肺應通調水道。人體的津液由脾上輸于肺,再通過肺的宣發和肅降而布散至周身及下輸膀胱。脾之運化水濕,賴肺氣宣降的協助,而肺的宣降又靠脾之運化以滋助,兩者相互合作,參與體內水液代謝。如果脾失健運,則水液停聚,就會釀濕生痰,甚至聚水而為飲為腫,犯肺上逆而為喘等癥,所以有“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的說法。

  (2)病理

  ①氣的方面:肺虛累脾,脾虛及肺。肺氣久虛,精氣不布,必致脾氣虛弱;脾氣虛弱,營養障礙,抗病力降低,易患肺病,形成肺虛→脾虛→肺虛的惡性循環。常出現食少,便溏,消瘦,面色蒼白,懶言,咳嗽等脾肺俱虛的證候。臨床上對某些肺的疾患,可用補脾的方法進行治療,如肺氣不足者,可采用補脾的方法以益氣。又如慢性氣管炎的病理傳變規律,就是肺虛→脾虛→腎虛這樣的一個過程,當慢性氣管炎由肺虛發展到脾虛階段,常采取健脾的治法而獲效。所以說“扶脾即所以保肺,土能生金也”(《慎齋遺書》)。“土能生金,金亦能生土,脾氣衰敗,須益氣以扶土。”(《醫法心傳》)。

  ②水液代謝方面:脾肺均能調節水液代謝,若脾虛不運,水濕不化,聚為痰飲,出現久咳不愈,痰多而稀白之候,病象多表現在肺而病本卻在于脾。痰之動主于脾,痰之成貯于肺,肺不傷不咳,脾不傷不久咳。所以臨床上治療痰飲咳嗽,以健脾燥濕與肅肺化痰同用,就是根據了“肺為貯痰之器,脾為生痰之源”的理論。   

  對肺的現代研究有哪些?

  從分子生物學角度探討“肺”的本質,近年來,對肺的功能已有深入的認識,了解到肺不僅是呼吸器官,而且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這有助于我們理解中醫學中肺的多種功能。

  (1)肺司呼吸

  肺是呼吸的器官,早已為人們所熟知,人的呼吸過程包括三個相互聯系著的環節:①外呼吸,指外界環境與血液在肺部實現的氣體交換。它包括肺通氣和肺換氣。②氣體在血中的運輸。③內呼吸,指血液和組織細胞間的氣體交換,又稱組織換氣。因此,通過與外界交換氣體并保證血液中有充足氧分供給全身。所以說,“其大氣搏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泡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靈樞·五味篇》)。肺的呼吸作用,除我們已熟知的調節機制外,又受神經、激素的調節。如甲狀腺是肺成熟和表面張力物質代謝的調節者之一。糖皮質激素對肺的成熟有刺激作用,血中孕酮水平增高后,如妊娠后期,可導致肺部通氣過度等。甲狀腺素、糖皮質激素、孕酮這一類激素作用于肺部相關的靶器官,作用于受體。激素與受體形成復合物后,再移至靶細胞核,作用于染色體組蛋白上,移去特定組蛋白,使相應DNA裸露出來,通過DNA多聚酶作用把DNA信息轉給核糖核酸(mRNA),這步叫轉錄過程。合成出來的mRNA連在核糖體上,根據mRNA信息在左核糖體上合成相應蛋白質,其中有些蛋白質加上特定輔酶或金屬離子等因子形成特定酶,在酶的催化下進行生化反應,調節肺功能。這種通過核酸方式來調節蛋白合成,比cAMP、cGMP調節公式要慢得多,稱慢速調節。cAMP引起酶活性變化常又可以達千分之一秒甚至更快些,通過核酸調節則需數小時,甚至數天后才能完成。因此,肺主呼吸與核酸、cAMP等調節方式有關。

  (2)肺主氣,助心行血

  肺幫助心推動血液循環的功能,可能是肺通過影響血液中某些血管活性物質的水平來實現的,肺是一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肺通過產生升壓的血管緊張素Ⅱ,滅活降壓的前列腺素E和緩激肽等綜合作用,使血壓升高,推動血液循環,這可能是“肺朝百脈”原理的一部分。如果肺部這種功能減弱,則血壓降低,血液運行速度減慢,導致氣滯血瘀。這種調節作用可能是通過調整cAMP、cGMP的相對平衡達到的。

  (3)肺主通調水道

  肺和皮膚在調節人體水液代謝時起重要作用。每日呼吸道排出水分有250ml,肺泡為水蒸汽所飽和,所以呼吸速度越快,深度越深,失水越多。肺主皮毛,皮膚出汗包括在肺合皮毛功能中,皮膚表面水分蒸發每日可達500ml,而汗腺調節排出水分則變化大,出汗多時一日可達數升以上。汗腺受到cGMP調節,汗腺細胞cAMP/cGMP比值降低時,汗腺分泌增加。人體水分排出,主要是通過腎以尿的形式排出。腎排尿受到多種激素包括前列腺素PGE的調節,而前列腺素的滅活和合成主要在肺臟進行,因此,肺臟通過前列腺素控制腎臟排尿。前列腺素系統和血管緊張素作為一對矛盾對立面,相互作用調節血壓、水鈉相對平衡,而它們本身受到肺臟調節(合成或滅活)。前列腺素通過cAMP和cGMP起作用,可見肺通調水道功能與肺臟調節腎臟、汗腺等細胞的cAMP、cGMP作用有關。

  (4)肺主皮毛

  肺主皮毛,包括皮毛、汗腺的調節體溫作用。前已述及皮膚汗孔又有散氣作用。肺氣能推動血液循環,此功能減弱可致微循環障礙,從而引起皮膚供血障礙而枯槁。人體皮膚粘膜血管上有α-受體,α-受體興奮后,使細胞內cAMP水平降低;cAMP/cGMP比值降低,使血管收縮。提高血管細胞cAMP,可使血管擴張,改善供血。活血化瘀藥可能有提高cAMP的作用,可見肺主皮毛也與cAMP調節有關。

  皮膚(包括汗腺)不僅有調節體溫和發散汗液作用,也是衛氣敷布的地方,起保護作用。   

  何謂肺氣虛證?

  肺氣虛證是肺臟的功能減弱,治節無權,宣降失職而出現的宗氣虛弱,肺氣上逆,開合失司,衛外不固等臨床表現的概稱。本證多由秉賦不足,積勞內傷,或久病耗損所致。主要臨床表現為: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容易感冒,面白神疲,舌腫質淡苔白,脈虛弱。肺氣虛證可見于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同中有異,治療有所區別,必須加以辨析。如咳嗽病中出現肺氣虛證,常以咳嗽氣短,痰液清稀,語聲低微,疲乏無力,面白自汗為特點,此由肺氣虛弱,氣失所主,清肅無權而成咳嗽,治宜補益肺氣,健脾化痰,方用六君子湯(《婦人良方》)加減。如哮喘病中出現肺氣虛證,可見喘促氣短,張口抬肩等少氣不足以息之“虛喘”特征,是由肺氣不足,肅降失職,肺氣上逆所致。《證治準繩》說:“肺虛則少氣而喘。”治宜補益肺氣,斂肺定喘,方用四君子湯(《和劑局方》)加黃芪治之,白果、五味子、罌粟殼等斂肺之品可酌情選用。若自汗病中見肺氣虛證,其臨床表現常以自汗畏風、動則益甚,不耐風寒、容易感冒等為特點,是由肺氣虛弱,腠理不密,開合失司所致,治宜益氣固表,斂汗止汗,方選玉屏風散(《丹溪心法》)加味。多酌情加入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煅龍牡等斂汗之品。若虛勞病中見肺氣虛證,常見短氣自汗,時寒時熱,咳嗽,聲音低怯,易于感冒,經久不愈等特征,緣由秉賦不足,久病耗傷,積虛成損,肺氣不足,腠理不密所致,治宜補益肺氣,方用補肺湯(《永類鈐方》)。總之,肺氣虛證在不同疾病中臨床表現各具特點,可據此加以辨析。

  肺氣虛證較多見于年高體弱之人,常見于咳嗽喘促,咳吐痰涎,氣短聲微,甚則氣息不續,張口抬肩,不能平臥。肺氣虛證在不同季節表現也不盡相同。暑熱季節,人體腠理開泄。《素問·舉痛論》說:“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肺氣虛證病人常見自汗不止,頭暈短氣,疲乏無力,甚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癥。寒冬天氣,風寒常在,肺氣虛衛外不固,容易感受外邪,多見惡寒畏風,頭痛鼻塞,咳嗽氣短,倦怠乏力等癥。

  肺主一身之氣,外合皮毛,其氣肅降下行,通調水道。肺氣虛證在其病機演化過程中常伴見以下三種情況:一是由于肺氣虛弱,衛陽不足,衛外不固,則易感受外邪而見頭痛鼻塞,周身酸楚,惡寒畏風,發熱咳嗽,咳痰稀白等風寒外束,肺氣不宣之證;二是由于肺氣虛弱,肅降失職,水道不利,以致水濕、痰濁留滯不行,而致胸悶咳嗽,嘔吐痰涎,色白清稀,水腫,小便不利,心悸氣短等水飲內停之證;三是由于肺氣虛弱,久病耗損,或誤汗過汗,而致面色白光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不止,呼吸斷續,甚則暈厥,脈虛弱散亂等氣脫危證。疾病至此,急當益氣固脫,可用獨參湯(《十藥神書》),急煎頻服。

  本證通常應與“肺陽虛證”、“肺氣陰兩虛證”、“心肺氣虛證”、“脾肺氣虛證”、“腎不納氣證”相鑒別。

  肺陽虛證與肺氣虛證:氣屬陽,肺陽虛證與肺氣虛證在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上有一定聯系,但也有明顯區別。一般講,肺陽虛證是指肺臟虛寒證而言,是由于肺氣虛弱,陰寒內生而成。陽虛不能溫煦,故形寒肢冷;陽虛不能布津,則水不化氣,故咳吐涎沫,質地清稀而量多,其背寒如掌大,舌質胖淡而水滑;肺臟虛寒,故脈虛弱而遲緩,或見遲弦。肺氣虛證多由秉賦不足,或積勞內傷,久病耗損,肺氣虛弱而成,是肺氣功能減弱,尚未達到陽虛而陰寒內生階段,臨床以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容易感冒,面白神疲為主證。肺陽虛證除有神疲乏力、頭暈氣短、小便頻數等氣虛表現外,尚有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質清稀量多,脈遲弦等肺臟虛寒見癥。肺陽虛證內寒之象明顯,肺氣虛證虛寒之象不明顯,以此可資鑒別。

  肺氣陰兩虛證與肺氣虛證: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肺氣陰兩虛證可由肺氣虛證汗出過多,陽損及陰;或過服溫熱,火熱劫陰,致肺氣陰兩虛。若肺陰本虛,久咳久喘,進而耗傷肺氣,亦致肺氣陰兩虛之證。其臨床表現除肺氣虛證外,尚兼見咳嗽少痰,咽干,聲音嘶啞,甚則痰中帶血,舌紅脈細等,與單純肺氣虛證不難鑒別。

  心肺氣虛證與肺氣虛證: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氣,心主血脈,氣以帥血,血以載氣,肺朝百脈,故心肺在生理上有密切聯系。心肺氣虛證多由勞倦過度,或久病咳喘耗傷所致。亦可由肺氣虛弱,宗氣不足,心肺血運無力而致心氣亦虛;或心氣不足,血行不暢,影響肺氣的輸布和宣降,肺氣亦隨之而虛造成。臨床可見心悸氣短,喘咳胸悶,自汗乏力,面色白光白或晦暗,甚則口唇青紫,舌暗淡或見瘀斑,脈細而弱等癥狀。肺氣虛證僅表現為宗氣虛弱,肺氣上逆,開合失司,肌表不固,而無心悸胸悶,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舌有瘀斑,脈細等心氣不足,血行不暢的癥狀,可借以鑒別。

  脾肺氣虛證與肺氣虛證:脾肺在生理病理上關系密切。脾為生氣之源,肺為主氣之樞,脾肺氣虛證或由久咳肺虛,子盜母氣,津液不布,脾運呆滯而成;或脾氣不足,運化不及,精微不布,土不生金,而致脾肺兩虛。其臨床表現除肺氣虛證外,尚有食欲不振,腹脹便溏,面浮足腫等脾氣損傷之癥,與單純肺氣虛證可以鑒別。

  腎不納氣證與肺氣虛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不納氣證多由久病喘咳,肺損及腎,金不生水,氣不歸源,腎失攝納所致。如由肺氣虛證發展而來者,除有喘促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等肺氣虛證的表現外,尚有動則氣喘,咳則遺溺,或見冷汗淋漓,脈虛浮無根等腎氣虛而氣不歸元、腎失攝納等臨床表現,與單純的肺氣虛證有明顯的區別。   

  何為肺陰虛證?

  肺陰虛證是津液消耗,肺失濡養而出現的陰津不足,宣降失職,虛熱內生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因久病虧耗,勞傷過度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咽干,聲音嘶啞,形體消瘦,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舌紅少津,脈細數。

  肺陰虛證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現肺陰虛證,則多表現為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咽干,潮熱顴紅等“虛咳”特點,此由肺陰虧虛,肺失濡潤,而虛熱內生,肺氣上逆所致,治宜滋養肺陰,肅肺止咳,方選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減。若肺癆病中見肺陰虛證,其臨床表現多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胸痛,潮熱顴紅,盜汗,互相染易等“久咳虛損”為特征,此系癆蟲蝕肺,陰津耗傷,清肅失職,肺氣上逆而為病,治宜養陰清肺,殺蟲止咳。方選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酌加百部、十大功勞葉等藥。若咳血病中出現肺陰虛證,臨床表現每見咳嗽少痰,痰中帶血,其色鮮紅,胸痛,潮熱盜汗,顴紅,口干咽燥等特點,此緣肺陰不足,清肅不行,陰虛火旺,火灼肺絡所致,治當滋陰潤肺,涼血止血,方選百合固金湯(《醫方集解》)合四生丸(《婦人良方》)化裁。若肺痿病中出現肺陰虛證,常見咳吐濁唾涎沫,質地粘稠,不易咯出,咳聲不揚,氣急喘促,形體消瘦,皮毛枯萎,口燥咽干等臨床表現,是由肺陰不足,虛火內熾,陰津枯涸,肺氣上逆所致,治療應滋陰潤肺清熱,方選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味,或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化裁。總之,肺陽虛證在不同疾病中臨床表現各具特點,可據此加以辨析。

  肺陰虛證常見于久病體弱者,以陰虛火旺,形體消瘦,顴紅,午后潮熱,盜汗,五心煩熱等癥為常見。肺陰虛證每于秋燥季節有所加重,多久病不愈,對人體損傷較甚。

  肺為嬌臟,主治節,外合皮毛,易寒易熱。肺陰虛證在其病機演化過程中常伴見以下三種情況:一是肺陰虛損,久病不愈,影響人體衛外機能,易感受外邪,而見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干咳少痰,咽喉疼痛等外感表證;二是由于肺陰虛損,子盜母氣,脾胃受累,而見食少納呆,腹脹便溏,漸致形體消瘦;三是肺陰不足,陰虛火旺,火傷肺絡,而見咳嗽咯血,潮熱顴紅等虛損之癥。

  本證通常須與“燥邪傷肺證”、“肺氣陰兩虛證”、“肺腎陰虛證”相鑒別。

  燥邪犯肺證與肺陰虛證:秋季燥邪主令,易傷津液,外感燥邪,則成燥邪犯肺證。本證邪從外入,與陰虛肺燥的臨床表現多有類似之處,如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咽干,心煩等癥。但二者在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上有所區別。燥邪傷肺證,系感受外邪所致,必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鼻干燥,脈浮等表證;肺陰虛證是肺之陰津虧耗,津液不足,虛熱內生,每由內傷而致,故不兼表證而常見午后潮熱,五心煩熱,盜汗顴紅等陰虛火旺的表現。以上可資鑒別。

  肺氣陰兩虛證既肺陰虛證: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既有一定聯系,又有所區別。肺氣陰兩虛證既可由肺陰虛證,陰損及陽,演變而來,也能由肺氣虛證,汗出過多,或過服溫熱,火熱劫陰發展而成,臨床除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聲音嘶啞等肺陰虛表現外,還同時有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容易感冒等肺氣虛證,可資鑒別。

  肺腎陰虛證與肺陰虛證:腎藏精,為水臟,居于下焦,肺主氣,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位于上焦。在五行中,肺屬金,而腎主水,金水相生,互有影響。因此,肺陰虧損,遷延不愈,金不生水,“母病及子”,久病傷腎,腎陰虛耗,可形成肺腎陰虛證;而腎陰虧損,勞傷過度,腎陰虛竭,陰虛火旺,虛火灼肺,亦可致肺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除具備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外,還伴有動則咳喘加重,骨蒸盜汗,腰膝酸軟,心煩失眠,男子失精,女子月經不調等腎陰虛證的表現,可與單純肺陰虛證相鑒別。    

  何謂肺陽虛證?

  肺陽虛證,又稱肺氣虛寒證。是指肺陽不足,氣虛衛外不固而出現的證候。多由內傷久咳、久哮、肺氣耗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吐涎沫,質清稀而量多,短氣息微,形寒肢冷,自汗,背寒如掌大,易感冒,面白神疲,口不渴,舌質淡胖,苔白滑潤,脈遲緩或遲弦。

  肺陽虛證如見于肺痿病中,其臨床表現以吐涎沫,質清稀量多,短氣息微,形寒肢冷,神疲乏力,飲食減少,口干不渴,小便頻數,甚則遺尿為特征,此由肺氣虛餒,陰寒內生,氣不化津,清陽不布所致,治宜溫肺健脾,益氣化涎,方選甘草干姜湯(《金匱要略》)合四君子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見于哮喘病中,其臨床表現以喘促氣短,吸淺呼長,吐痰清稀,言語無力,咳聲低弱,自汗形寒,四肢不溫,口不渴,脈遲弦或遲緩為特點,此系肺虛有寒,氣不溫煦所致,治當溫肺益氣,化痰平喘,方選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合甘草干姜湯,酌加黃芪。

  肺陽虛證以年高體弱、陽虛之人為多見,每于冬寒季節病情加劇,甚則咳喘頻頻,不能平臥。本證亦好發于寒冷高原地區,此與高原氣寒凜烈,寒易傷陽有關。

  肺主一身之氣,氣屬陽,《難經·二十二難》說:“氣主煦之。”肺氣虛寒,氣不布津,水飲不化,其病機演變可見三種情況:一是肺氣虛寒,衛陽不足,易致陽虛外感,癥見惡寒,頭身疼痛,無汗,四肢不溫,語聲低弱,脈沉遲無力;二是肺氣虛寒,水津不布,聚而為飲、為水,癥見咳喘胸滿,痰出稀薄,狀若白沫而量多,甚則肢體浮腫,頭暈目眩;三是肺氣虛寒,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癥見肢體腫脹,小便不利。

  肺陽虛證應與“肺氣虛證”、“風寒犯肺證”、“寒痰阻肺證”相鑒別。

  肺氣虛證與肺陽虛證:氣屬陽,肺陽虛證是由肺氣虛證進一步發展而成。肺陽虛證與肺氣虛證相較,除氣短、神疲、聲怯、自汗、面白等肺氣虛弱之表現外,還兼有陰寒內生之形寒肢冷,背寒,咳吐涎沫,脈遲等陽虛表現;肺氣虛證病變尚輕淺,沒有寒象,而肺陽虛證病變較深較重,有寒象。

  風寒犯肺證與肺陽虛證:二者皆為肺之寒證,但一表一里,一實一虛。風寒犯肺證系外感寒邪,肺氣失宣所致,其癥以咳聲重濁,伴頭痛、鼻塞、流清涕、骨節酸痛、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等表實癥為主;肺陽虛證是肺氣虛弱,陰寒內生,其癥以咳聲低弱,畏寒肢冷,吐涎沫,自覺背部寒冷,脈沉等為主。

  寒痰阻肺證與肺陽虛證:前者為實,系感受寒邪,或暴飲寒涼,損傷肺臟,痰濕留滯而成,正如《難經·四十九難》所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臨床可見咳喘胸悶,痰白質稀量多,甚則不能平臥,伴有惡寒發熱,浮腫少汗,身痛,脈浮等寒邪束肺之癥。后者屬虛,乃肺氣不足,虛寒內生,水津不布所致,臨床可見咳吐涎沫,質稀量多,伴有畏寒肢冷,氣短息微,自汗,喘促,神疲乏力,面白等虛寒之癥,據此為辨。   

  何謂肺氣陰兩虛證?

  肺氣陰兩虛證是肺氣不足,津液消耗,宣降失職而出現的宗氣虛弱,衛外不固,布津失常,肺氣上逆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由久病耗損,邪退正傷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盜汗,口燥咽干,神疲乏力,面白,潮熱顴紅,舌質光紅少苔,脈細數而無力。

  肺氣陰兩虛證可見于多種疾病中,且多見于疾病后期,邪退正傷,或久病耗損,但在不同疾病中的表現與治法不盡相同。如咳嗽病中出現肺氣陰兩虛證,多表現為咳嗽氣短,神疲乏力,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虛咳”特點,此由久咳不止,肺臟氣陰不足,清肅失司;或感受外邪,邪去正虛,氣陰耗損所致,治宜益氣養陰,清燥潤肺,方選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若邪熱未盡,氣陰耗傷者,治兼清熱,可用竹葉石膏湯(《傷寒論》)。如哮喘病中出現肺氣陰兩虛證,常見喘促氣短,神疲乏力,活動尤甚,頭暈,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口干等氣陰兩虛,肺氣上逆的臨床表現,治宜益氣養陰定喘,方選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加味。若于肺癆病中見肺氣陰兩虛證,每見咳嗽吐血,自汗盜汗,潮熱顴紅,面白,聲怯氣短,神疲,倦怠乏力等“虛損”特點,治宜養陰益氣,方選月華丸(《醫學心悟》)加味。肺痿病中見肺氣陰兩虛證,常出現咳吐濃唾涎沫,粘稠不易咯出,氣短喘促,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形體消瘦,皮毛枯萎等氣陰不足,虛火內熾,肺失清肅特點,治當益氣養陰,清熱潤肺,方用麥門冬湯(《金匱要略》)加味。總之,肺氣陰兩虛證在不同疾病中的臨床表現有所區別,可據此加以辨析。

  肺氣陰兩虛證多見于久病耗損,體質虛弱;或熱傷氣陰,邪去正虛者,每于勞累后病情加劇,以喘咳氣短,神疲乏力,顴紅面白,潮熱盜汗,口燥咽干為特點。多于夏季及秋季有所加重,系火熱傷肺,火克金,以及燥熱傷肺所致。

  肺為嬌臟,主皮毛,開竅于鼻。氣陰兩虛,正氣不足,則易受外邪,常伴見畏風惡寒,發熱頭痛,鼻塞不利,咽干疼痛等外感表證。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亦常伴見食少納呆,腹脹飧泄等脾氣虛弱之證,系肺虛,子盜母氣,久病及脾所致。治療時須兼顧脾胃,脾胃健則后天充,脾氣散精,上歸于肺,而肺虛自可得復。虛癆病中的肺氣陰兩虛證,若咳血不止,氣陰愈傷,可發生陰竭氣脫之證,臨床表現為咳血不止,氣息微弱,顴紅煩熱,甚至昏厥。急當益氣固脫,方用大劑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

  本證通常與“肺氣虛證”、“肺陰虛證”、“心氣陰兩虛證”相鑒別:

  肺氣虛證與肺氣陰兩虛證: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有一定聯系。肺氣陰兩虛證常由肺氣虛弱,陽損及陰發展而成。肺氣虛則腠理不固,開合失司,或誤投辛散,汗出過多,或過服溫熱,熱盛化火,均能損傷陰液,致肺氣陰兩虛證;亦可由肺陰虛,陰損及陽演變而來,故與肺氣虛證在病因病機上有所區別。從臨床表現上分析,肺氣虛證是單純的肺氣虛弱,不涉及陰液之耗損,故見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面白神疲等癥;肺氣陰兩虛證則見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口燥咽干,顴紅盜汗,聲音嘶啞等肺陰虧損的表現。

  肺陰虛證與肺氣陰兩虛證:二者在病因病機上有聯系,也有區別。肺陰虛證,病變日久,咳喘不止,進而耗傷肺氣,陰損及陽,常可演變成肺氣陰兩虛證。從臨床表現上看,肺氣陰兩虛證兼肺氣虛和肺陰虛兩組癥狀。除見干咳痰血,盜汗顴紅等肺陰虧損的表現以外,應有喘咳氣短,聲音低怯,自汗畏風,面白神疲等肺氣不足之癥,與單純肺陰虛證,不難鑒別。

  心氣陰兩虛證與肺氣陰兩虛證:心肺同居于上焦,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心與肺在生理、病理上有著密切的關系,二證可皆為氣陰兩虛,故臨床表現有相似之處,其共同表現為:氣短聲怯,面白神疲,倦怠乏力,五心煩熱,口燥咽干,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無力。但肺氣陰兩虛證,以肺臟表現為主,病變在肺,必見喘促,咳嗽咯血,痰多;而心氣陰兩虛證,以心臟表現為主,虛損在心,必見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脈結代等。據此可鑒別。   

  何謂寒痰阻肺證?

  寒痰阻肺證是寒邪與痰交并壅阻氣道而出現的肺失宣降,寒痰擾肺的一組癥狀的概稱。多由外感風寒失治;或胖人痰盛之體,罹感寒邪;或中陽不足,氣不化津,寒痰內生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咳痰色白而清稀,遇冷則甚,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沉遲等。寒痰阻肺證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之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如哮病中出現寒痰阻肺證,臨床表現以呼吸急促,喉間有哮鳴音,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胸膈滿悶如窒,面色晦暗帶青,苔白滑,脈浮緊等“冷哮”等癥狀為特點,此由寒痰留伏,肺氣閉阻所致,治宜宣肺散寒,豁痰利竅,方用射干麻黃湯(《金匱要略》)。若胸痛病中出現寒痰阻肺證,臨床特點為胸中悶痛,痛時徹背,氣短喘促,咳吐痰沫,此由寒痰結聚,肺氣受阻,胸陽不展所致,治宜溫肺化痰,通陽降逆,方用瓜蔞薤白半夏湯(《金匱要略》)加減。若喘證中出現寒痰阻肺證,臨床癥狀見呼吸喘促,咯痰白稀,喜唾,胸滿嘔逆,口淡納呆,畏寒肢冷,此由脾陽不足,寒從中生,聚濕生痰,上干于肺所致,《仁齋直指方·喘嗽方論》指出:“惟失邪氣伏藏,痰涎浮涌,呼不得呼,吸不得吸,于是上氣喘息。”治宜溫化寒痰,降氣止咳,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金匱要略》)。

  又有寒痰阻肺證,常由風寒犯肺,或患有痰疾,復為風寒所誘發,故亦多見于風寒犯肺所致的感冒、咳嗽等疾病中,表現為咳嗽氣喘,咳痰色白清稀,喉間痰鳴,胸膈滿悶,苔白滑等,治療當在疏風散寒宣肺基礎上,佐以溫肺化痰之品。

  寒痰阻肺證在其病機演進過程中常伴見兩種情況:一是累及脾(子病犯母)而致運化失職,出現食欲不振,泛惡欲嘔,大便溏薄,腹脹腸鳴等濕困脾胃之證;二是累及腎(母病及子)而致腎陽不足,出現腰膝酸軟,夜多小便,氣短而喘,痰有黑點,量多而稀,兩足寒冷,甚則腹脹浮腫,黎明泄瀉等癥。

  本證通常應與“水寒射肺證”、“風寒犯肺證”、“肺陽虛證”相鑒別。

  水寒射肺證與寒痰阻肺證:兩證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均有相似之處,極易混淆,需加以鑒別。水寒射肺證多由素有水飲內停,外感寒邪,肺氣失宣,寒邪引動水飲上逆所致。寒痰阻肺證多由風寒失治、寒入肺腧所致。若由中焦虛寒及久病陽虛導致寒痰上干的,尤易與水寒射肺證誤診。鑒別要點在于水寒射肺證,其標在“肺”,病變之本在脾腎,且有水飲為患病史;寒痰阻肺證,風寒為標,病變之本在肺脾。前者是在飲停胸脅或腎陽虛而引起浮腫的基礎上兼見咳嗽、氣喘、痰涎多而色白等肺經癥狀;后者則以上述肺經癥狀為主,且多伴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等癥。

  風寒犯肺證與寒痰阻肺證:兩者存在著因果聯系,臨床表現亦常有同處,當須辨析。風寒犯肺證,由風寒外邪侵襲于體表皮毛,內舍于肺,影響肺衛之氣的宣通所致,寒痰阻肺證除由中焦虛冷、寒痰上干或陽虛陰盛、寒痰貯肺而來的以外,多由風寒犯肺失于表散、寒入肺腧、凝痰阻絡所致。故風寒犯肺證既可單獨發病,亦可成為寒痰阻肺證的前期階段或誘發因素。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咳嗽、咯痰清稀,苔薄白,脈浮,進一步發展,則見氣急,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畏寒肢冷,舌苔白滑,脈沉遲等癥,轉化成為寒痰交阻于肺的寒痰阻肺證。若素有寒痰,又感風寒,亦可在寒痰阻肺證基礎上合并風寒犯肺證,臨床上當鑒別。

  肺陽虛證與寒痰阻肺證:兩證病性雖有區別,但臨床表現易于混淆,須嚴格加以鑒別。肺陽虛證系由久嗽傷肺,病后傷氣以致肺虛有寒釀成,臨床上因其肺陽虛,氣不化津,通調失司,津液反為涎沫,以吐涎沫,質清稀量多,不咳不渴為主要特點。又肺氣不足則氣短;水谷不為精微,則神疲而食少;清陽不升則頭眩,衛陽不足則形寒;上虛不能制下,膀胱失于約束,故小便數或遺尿;氣虛有寒則舌質淡,脈虛弱。這些表現可與寒痰阻肺證相區別。后者由于風寒失治,中焦虛寒,久病陽虛等原因致寒痰內生,貯于肺臟,病理特點為“凝津為痰”,不似肺陽虛證之“津化為涎”。寒痰阻肺證屬實證或本虛標實證,咳嗽喘急,咯痰色白清稀,喉間痰鳴,胸膈滿悶,而肺陽虛證則無此等癥狀,肺陽虛引之小便頻數、遺尿,正為寒痰阻肺證所不具備。   

  何謂水寒射肺證?

  水寒射肺證是指寒邪和水氣侵犯肺臟而出現的肺氣失宣,寒水逆阻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由宿罹痰飲或水腫,復感寒邪,寒邪引動水飲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咳嗽氣喘,痰涎多而稀白,面色蒼白或晦暗,形寒肢冷,甚則胸滿息促,不能平臥,頭暈目眩,面目浮腫,苔白膩,脈濡緩或滑。

  水寒射肺證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療亦不盡相同,必須加以分析。如飲證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表現以懸飲為特點者,則胸脅脹滿,咳唾,轉側及呼吸時疼痛加重,氣短息促,苔白脈沉弦,此由飲倚胸脅,水邪迫肺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云:“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治宜攻逐水飲,體強者用十棗湯(《傷寒論》),體弱者用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臨床表現為支飲者,則咳喘胸滿,甚則不能平臥,痰如白沫量多,久咳則面目浮腫,舌苔白膩,脈弦緊,此由飲犯胸肺,肺氣上逆所致,《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云:“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治宜溫肺化飲,方用小青龍湯(《傷寒論》)。若水腫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特點為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氣促怯寒,腰部冷痛,此由腎陽衰微,水氣上逆于肺所致,治宜溫腎助陽,化氣行水,方用真武湯(《傷寒論》)。若癃閉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特點為小便量少,甚至無尿,面色白光白,神疲腰痛,頭暈泛惡,氣喘胸悶,此由腎陽衰微,尿毒內攻,迫水逆肺所致,《景岳全書·癃閉》曰:“小水不通是為癃閉,此最危急證也,水道不通,則上侵脾胃而為脹,外侵肌肉而為腫,泛及中焦則為嘔,再及上焦則為喘……。”治宜溫陽益氣,利尿降逆,方用濟生腎氣丸(《濟生方》)加減。若喘證病中出現水寒射肺證,臨床特點為咳嗽喘促,呼多吸少,動則喘息更甚,小便不利,甚則肢體浮腫,舌質淡,脈沉細,此由腎陽虛而水逆,上凌于肺所致,治當納氣歸腎,溫陽行水,方用黑錫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合真武湯。

  總之,水寒射肺證主要是見于水氣為患的疾病中,或陽衰陰盛,水勢泛溢而上射于肺,或寒水積滯體內而為外寒引發。病之本責之脾腎,病之標在于肺。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常伴見兩種情況:一是水氣上逆,停聚胸膈時,每累及心陽,致心陽不振,心氣不寧而心悸;二是脾腎陽虛,水氣不化,聚而上泛,演變為痰,而出現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等寒痰阻肺見癥。

  本證通常應與“水氣凌心證”、“腎陽虛水泛證”、“寒痰阻肺證”相鑒別。

  水氣凌心證與水寒射肺證:兩證病理相似,癥狀迥異,常合并出現。在病理上,兩證均為脾腎陽虛,氣化障礙,水液潴留所致,水氣上逆于肺,則為水寒射肺證,上逆于心則為水氣凌心證。在病史上,兩證均有飲證、水腫等水氣病史。在癥狀上,水氣凌心證的癥狀特點為心悸;水寒射肺證的臨床特點為咳唾喘促。以此可資鑒別。

  腎陽虛水泛證與水寒射肺證:腎陽虛水泛證系腎陽虧損,不能主水,則膀胱氣化不利,小便量少;同時亦影響脾的運化,致水濕泛濫而形成水腫,癥見全身浮腫,下肢尤甚,按之凹陷,腰痛酸重,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潤,脈緩。水寒射肺證則多由素體脾腎陽虛,水氣停聚,復感寒邪,寒邪引動內飲所致;亦可由腎陽虛水泛證基礎上,水邪上凌于肺而發生,其臨床特點為咳嗽氣喘,痰涎多而色白,胸脅支滿等。一為泛濫于肌膚,一為上泛于肺,此為鑒別之要點。

  寒痰阻肺證與水寒射肺證:兩證病因病理相互影響,臨床表現相似,需嚴加鑒別。寒痰阻肺證多由風寒失治,寒入于肺腧,寒痰交阻所致,亦可由中焦虛寒及久病陽虛而寒痰上干于肺而致;水寒射肺證則多由脾腎陽虛,水氣內停,外寒引動,逆于肺臟所致。兩者一為寒痰犯肺,一為寒水犯肺。在病理上,二者則可互相影響,寒痰阻肺證可累及腎陽不足而致水氣泛濫,逆于肺臟;水寒射肺證亦可因水飲聚積而演變為痰,出現寒痰阻肺見證。在癥狀上,寒痰阻肺證必咳嗽氣喘,咯痰色白清稀,喉間痰鳴,胸膈滿悶;水寒射肺證則無喉間痰鳴,胸膈滿悶等寒痰之癥,可資鑒別。   

  何謂風熱襲肺證?

  風熱襲肺證又稱風熱犯肺證。本證是外感風熱之邪或風寒郁而化熱出現的肺氣宣降失常臨床表現的概稱。

  主要臨床表現為:惡風發熱,咳嗽,咯痰黃稠,不易咳出,舌紅脈浮數;或兼見咽喉疼痛,鼻流濁涕,口干欲飲等癥;重癥可見氣喘鼻扇,煩躁不安等。

  風熱襲肺證系風熱外感合于肺,本證可見于許多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的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必須加以鑒別。如感冒病出現風熱襲肺證,臨床特點為:發熱,微惡風寒,鼻塞涕濁,口干而渴,咽喉紅腫疼痛,咳嗽,痰黃粘稠,苔薄黃,脈浮數,此由風熱上受,肺失清肅所致。葉天士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溫熱篇》)治宜辛涼解表,清肺透熱,方用銀翹散(《溫病條辨》)。若喘癥病中出現風熱襲肺證,臨床特點為:喘促氣急,甚則鼻翼扇動,咳嗽,痰稠色黃,難以咯出,此由風熱在肺,熱盛氣壅,肺氣上逆所致,治宜清熱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杏石甘湯(《傷寒論》)。若肺癰病中出現風熱襲肺證,臨床特點為惡風,發熱,咳嗽痰少而粘,胸痛,咳時尤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黃,脈浮滑而數,由風熱所傷,痰熱灼肺所致,治宜疏散風熱,清肺化痰,方用銀翹散加魚腥草等。若咳血病出現風熱襲肺證,臨床特點為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干鼻燥,舌紅,此由外感風熱,熱傷肺絡所致,治宜清熱潤肺,寧咳止血,方用桑杏湯(《溫病條辨》)。若鼻衄病中出現風熱襲肺證,臨床特點為鼻干衄血,方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若水腫病出現風熱襲肺證,臨床表現為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肢節酸重,小便色黃不利,惡風發熱,咽喉紅腫疼痛,舌紅脈浮滑數,此由風熱外襲,肺氣失宣,水道通調失司所致,治宜散風清熱,宣肺行水,方用越婢加術湯(《金匱要略》)。總之,證候雖然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其癥狀表現各有特點,臨床可根據上述病證特點,加以辨析。

  本證的病機轉歸,常因人因地而異。體質素盛者,風熱襲肺易成熱邪壅肺或痰熱壅肺之證候;而體質素虛者,易成氣陰兩虛,或致陽氣欲脫之證。歲運和地域之異亦可影響本證之病機轉變。風為春之主氣,風熱襲肺證,每于春季易于發生,是其時令之特點。如歲土太過或南方水濕之地,風熱襲肺者亦可因濕從外侵而表現為風熱在表之癥不典型,呈現出身熱不揚,肢體困重之象等。臨證時應注意分辨。

  風熱襲肺在其病程演進過程中常可見三種情況:一是由于熱耗津液,以致肺津虧損,出現鼻燥,咽干,干咳,音啞,潮熱盜汗,午后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等陰津虧耗之癥;二是由于熱傷肺絡,以致肺絡受損,迫血妄行,出現鼻衄,咳血,咯血等血熱妄行之癥;三是風熱怫郁,劫津煉液成痰而出現胸悶,咳嗽喘促,喉中痰鳴,咯痰黃稠或腥臭等痰熱壅肺之癥。臨床當詳究因果,明析標本,辨證準確。

  本證通常須與“痰熱壅肺證”、“燥邪犯肺證”相鑒別。

  痰熱壅肺證與風熱襲肺證:兩證既有因果聯系之機,又有癥狀相似之處,須加鑒別。痰熱壅肺證所因風熱犯肺,熱傷肺津,煉液成痰,痰與熱結,壅阻肺絡所致;亦可因素有痰疾,復感風熱,痰熱交阻而成。臨床上,前者必先有風熱犯肺證候,繼有痰熱壅肺見癥,后者必有宿疾和新感病史。在癥狀方面,痰熱壅肺證臨床特點為咳聲重濁,胸膈滿悶,咯黃稠痰,舌紅苔黃膩,脈滑數;風熱襲肺證臨床特點為惡風發熱,咳嗽,痰少色黃,咯吐不利,舌紅脈浮數,以及咽痛,流濁涕等。一為里證,一為表里兼證,病因不同,病情程度不一。

  燥邪犯肺證與風熱襲肺證:兩證病因病機有著密切聯系,臨床表現亦有異同之處。燥邪犯肺證既可單獨發病,亦可因風熱犯肺,熱耗津液,肺燥津傷所致。在癥狀方面,燥邪犯肺臨床特點為干咳、無痰,或咯痰難出,或痰中帶血,咽喉疼痛等;風熱襲肺,傷陰化燥者,必先在風熱襲肺證的基礎上,隨著病機的演化,合并口鼻干燥,聲音嘶啞,干咳無痰等肺燥之癥。另外,燥邪犯肺證多發生在秋季,風熱襲肺證四季皆見,尤以春季為多,亦資鑒別。   

  何謂燥邪犯肺證?

  燥邪犯肺證又稱燥氣傷肺證。本證是外感燥邪或感受風熱,化燥傷陰,以肺陰耗傷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癥狀的概稱。

  主要臨床表現為:干咳無痰,痰稠不易咯出,或痰中帶血,咽喉疼痛,口鼻干燥,胸痛,舌紅苔薄黃而干,脈細數等。

  燥邪犯肺證見于咳嗽病中,臨床特點為干咳無痰,或痰少粘稠難以咯出,鼻燥咽干,咳甚則胸痛,或見咳中帶血,兼有惡風發熱,舌尖紅,苔薄黃而干,脈細略數。此由燥熱灼肺,肺失清潤所致,治宜清肺潤燥止咳,方用清燥救肺湯(《醫門法律》)。兼有風熱表證者,宜疏風潤肺,方用桑杏湯(《溫病條辨》)。見于失音病中,臨床特點為聲嘶失音,喉燥口干,或兼咳嗆氣逆,舌紅脈數,此由燥劫肺津,肺失清肅,聲道失潤所致,治宜清燥潤肺,方用清咽寧肺湯(《醫學統旨》)。見于痿病中,臨床特點為兩足痿軟不用,心煩口渴,咳嗆喉痛而干,小便短赤熱痛,皮毛干枯,此由燥熱耗傷肺津,筋脈失于濡養所致,治宜清熱潤燥,滋陰養血,方用滋燥養榮湯(《癥因脈治》)。見于咯血病中,臨床特點為咳嗽喉癢,痰中帶血,口鼻干燥,或有身熱,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此由燥熱損傷肺絡所致,治宜清肺潤燥,生津止血,方用瀉白散(《小兒藥證直訣》)加味。見于鼻衄病中,臨床特點為鼻燥而衄,口干咳嗆痰少,舌紅脈浮數,或有身熱,此由燥熱犯肺,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熱生津,涼血止血,方用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加味。見于消渴病中,臨床特點為煩渴引飲,口干舌燥,大便干,小便數而量多,舌紅,苔薄黃少津,脈洪數,此由燥熱直折肺津所致,治宜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方用二冬湯(《醫學心悟》)。總之,在不同疾病中,證候雖然相同,但其癥狀表現各有特點,臨床可據此加以辨析。

  燥為陽邪,每從口鼻侵于肺,最易耗傷津液,常表現為:“燥勝則干”為特點的諸般癥狀,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有三種情況:一是燥邪化熱化火,如《時病論·秋傷于濕大意》謂:“若熱渴有汗,咽喉作痛,是燥之涼氣,已化為火。”可見牙齦腫痛、耳鳴等癥;二是燥灼津傷,可見發熱、四肢痙攣、口燥咽干、皮膚干燥等癥;三是燥傷肺液,煉津聚痰,可見痰少,澀而難出,或咯出如米粒狀痰,兼皮毛干焦,口干咽燥等癥。應結合臨床,并按“燥者濡之”的法則,辨證論治。

  本證應與“肺陰虛證”、“風熱襲肺證”、“肝火犯肺證”相鑒別。

  肺陰虛證與燥邪犯肺證:肺陰虛證由久病體弱,發汗太過所致,亦可因邪熱燥氣犯肺損耗肺陰,肺津不布,失其滋潤而成,其臨床特點為干咳少痰,潮熱盜汗,兩顴潮紅,手足心熱,咽燥音啞,舌紅,少苔,缺津,脈細數。燥邪犯肺證雖亦有干咳少痰,咽燥音啞等癥,但無陰虛內熱之象,且常伴見燥熱表證。此外,肺陰虛證一年四季皆可出現,而燥邪犯肺證則多發于秋季燥盛之令。

  風熱襲肺證與燥邪犯肺證:風熱襲肺證由外感風熱之邪,或風寒郁而化熱所致,臨床特點為惡寒發熱,咳嗽,咯痰黃稠,鼻流濁涕,咽喉疼痛,舌紅,脈浮數;燥邪犯肺證則由外感燥邪,或因風熱之邪耗傷津液以致肺燥,臨床上突出一個“干”字,癥見干咳,鼻干,口干,咽干,皮毛干等。在發病季節上,風熱襲肺證多發于春季,燥邪犯肺證多發于秋季。

  肝火犯肺證與燥邪犯肺證:兩證病因、病機均不同,但癥狀有相似之處,亦應鑒別。肝火犯肺證系肝氣郁結,氣郁化火,上逆犯肺所致,常見于肺病日久,肺腎陰虛而肝火亢盛者。臨床表現為干咳,胸脅疼痛,心煩易怒,口苦,目赤,甚或咳血;燥邪犯肺則因外感秋燥或內燥傷肺所致,其干咳,胸痛,咯血等癥雖與肝火犯肺證類似,但尚伴有口鼻干燥等“燥勝則干”之癥;前者多咯吐鮮血,而脈弦數;燥邪犯肺證多痰中帶血絲,而脈細數或浮細兼數。同時,肝火犯肺證之心煩急躁、口苦、頭暈頭痛、目眩等癥,為燥邪犯肺證所無。   

  何謂風寒犯肺證?

  風寒犯肺證又稱風寒束肺證。本證是風寒外邪襲于肺而出現的肺氣不宣,清肅失職等臨床表現的概稱。多因氣候寒冷,衛陽不足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為:鼻塞、聲重、噴嚏、流清涕、咳嗽、咳痰清稀、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等。

  風寒犯肺證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之中,其臨床表現各具一定特點,治法亦不盡相同,必須加以分析。如感冒病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鼻塞聲重,噴嚏咳嗽,痰質稀薄,頭痛身痛,喉癢無汗,惡風發熱,流清涕等,此由風寒束表,肺氣失宣,上竅不利所致。《素問·骨空論》說:“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宜辛溫解表,宣肺散寒,方用荊防敗毒散(《外科理例》)。若咳嗽病中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咳嗽痰稀,鼻塞流涕,聲重惡寒,或兼頭痛,骨節酸痛,寒熱無汗等,此由風寒犯肺,肺氣受遏所致,治宜疏風散寒,宣通肺氣,方用杏蘇散(《溫病條辨》)。若喘證病中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喘急胸悶,咳嗽,痰稀色白,惡寒無汗等,此由邪實氣壅,肺失宣降所致。《素問·大奇論》說:“肺之壅,喘而兩月去滿。”治宜散寒宣肺平喘,方用華蓋散(《和劑局方》)。若失音病中出現風寒犯肺證,臨床特點為卒然聲音不揚,甚則嘶啞,或兼咳嗽不爽,胸悶,鼻塞,頭痛,寒熱等,此由風寒襲肺,肺為邪遏而肺竅不宣所致。《靈樞·憂恚無言篇》:“人卒然無聲音,寒氣客于厭。”治宜疏風散寒,宣利肺氣,方用金沸草散(《類證活人書》)。總之,證候雖然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其癥狀表現各有特色,臨床可根據上述病證特點,加以分析。

  肺合皮毛,且為嬌臟,系呼吸之道路,故風寒之邪極易犯肺。在其病機演進過程中常伴見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外感風寒,失于表散,寒入肺腧,通調失司,聚液生痰,出現痰多色白,胸膈滿悶等痰飲伏肺之癥;二是由于肺氣不足,復感外邪,出現體倦乏力,少氣自汗等氣虛之證。臨床當詳究病理,掌握標本,或疏風宣肺化痰,或疏風宣肺扶正。

  本證通常應與“寒痰阻肺證”、“水寒射肺證”、“肺氣虛證”相鑒別。

  寒痰阻肺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均具有風寒襲肺之病因病機,臨床表現亦有異同之處。寒痰阻肺證既可為風寒犯肺證之果,亦可單獨發病,因風寒犯肺,寒聚液停;飲食生冷,寒飲停積;病后陽虛,素體陰盛,氣不化津,痰濁壅聚,則寒痰內伏于肺。臨床表現為宿痰久伏于肺,隨感輒發,痰壅氣逆,氣道被阻,因而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痰濁留伏于肺與新寒之邪相搏,肺氣失于宣通,則咳嗽,痰稀如沫;肺居胸中,痰濁阻塞,氣機失于通暢,則胸膈滿悶;肺氣逆阻,胸中陽氣失宣,氣血運行不暢,則面晦帶青;風寒侵襲肌表,則頭痛,無汗,惡寒多,發熱少,為外有表寒,內有痰濁的征象。而風寒犯肺證主要表現為鼻塞聲重,噴嚏咳嗽,咯痰清稀,流清涕,惡寒發熱等風寒束表,肺氣不宣見證。寒痰阻肺者以痰證為主,風寒犯肺以表證為主。以此可資鑒別。

  水寒射肺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的病因、證候均有相同或互異之處。水寒射肺證多由平素患痰飲或水腫的病人,外感寒邪,寒邪引動水飲,寒水上逆,以致肺氣失宣。主要表現有咳嗽,氣喘,痰涎多而稀白,舌苔白膩,或伴低熱,惡寒等。這與表證為主,肺經證為輔的風寒犯肺證,截然不同。

  肺陽虛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雖然病因病機均不相同,但證候有相似之處,需加以鑒別。肺陽虛證肺中虛冷,氣不化津,故口中自生津液,多吐涎沫,舌苔白滑。《千金要方》說:“肺中寒者,其人吐濁涕。”臨床所見,肺陽虛證,多有陽虛外感表現,如惡風形寒等,但肺陽虛證不咳,形寒而無發熱。風寒犯肺證則有咳嗽、惡寒發熱。

  肺氣虛證與風寒犯肺證:兩證病因、證候有著可辨之處。肺氣虛證多有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癥見咳嗽氣短,甚則喘促或呼吸困難,痰多清稀,疲倦,懶言,聲低,怕冷,自汗,面色白光白,脈虛或弱,雖可由氣候寒冷所誘發,究其本質,仍屬肺氣不足;風寒犯肺證,雖有咳嗽,亦可因肺氣受遏而出現短氣,但不似肺氣虛短氣之時間久而重,更無懶言,神疲等氣虛證,并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脈浮緊等風寒表證,可資鑒別。    

  何謂痰熱壅肺證?

  痰熱壅肺證又稱痰熱阻肺證。本證是外邪犯肺,郁而化熱,熱傷肺津,煉液成痰,或有宿痰,復感風熱而出現痰與熱結,壅阻肺絡的臨床表現的概稱。

  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胸膈滿悶,咯黃稠痰或痰中帶血,甚則呼吸迫促,胸脅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

  痰熱壅肺證可出現于多種疾病中,其臨床表現及治法亦各不盡相同。如哮證病中出現痰熱壅肺證,臨床表現每以呼吸迫促,喉中有水雞聲,咳嗽痰稠而黃,胸膈滿悶等“熱哮證”為特點。此由痰熱交阻,郁蒸于肺所致,治宜清熱化痰,平喘降逆,方用定喘湯(《攝生眾妙方》)。若失音病中出現痰熱壅肺證,臨床特點為聲音重濁不揚,咳痰稠黃,咽干而痛,口燥,此由痰熱蘊伏于肺,阻塞氣道所致,治宜清熱化痰利咽,方用清咽寧肺湯(《統旨方》)。若胸痛病中出現痰熱壅肺證,臨床特點為胸痛咳喘,咯痰黃稠,或見咳血,或咳痰腥臭,煩悶發熱,此由肺有痰熱,灼傷肺絡,氣機不暢所致,治宜滌痰瀉熱,寬胸開結,方用小陷胸湯加減。若肺癰病中出現痰熱壅肺證,臨床每以壯熱汗出,寒戰,胸悶作痛,轉側不利,咳嗽氣急,咳吐膿痰,其味腥臭,口干咽燥,煩躁不安等為特點。此由痰熱蘊結,邪毒壅肺,熱壅血瘀,蘊結成癰,腐而成膿,治宜清熱化痰,解毒排膿,方用千金葦莖湯(《備急千金要方》)。總之,可根據上述特點,加以辨析。

  熱為火之漸,火為熱之極,故痰熱壅肺證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每易化火而成痰火之證。若因于痰火壅盛,出現顏面掣動,手足振搖或搐搦,身熱,咳嗽多痰,脈洪數,稱為“痰火痙”;若因于痰火上逆,出現頭痛腦鳴,或偏側頭疼,胸脘滿悶,嘔惡,泛吐痰涎,心煩善怒,面紅目赤,稱為“痰火頭疼”;若因于痰濁來火,上蒙清竅,出現眩暈,頭目脹重,心煩而悸,惡心,泛吐痰涎,口苦,稱為“痰火眩暈”;若因于痰火擾動心神,出現怔忡時作時止,因火而動,稱為“痰火怔忡”等。諸證均可為痰熱壅肺之變證,亦可單獨發病,臨床當視具體病證,或清化熱痰以解肺壅,或再輔以鎮痙、熄風、安神、降火等法,務使藥隨證用,適合病情。

  痰火擾心證與痰熱壅肺證:兩證病因、病位、病情均不同,但痰火擾心證亦可有與痰熱壅肺證相似之處,如發熱咳嗽,咯痰黃稠,胸膈滿悶等等,頗易混淆。痰火擾心證必有痰火擾亂心神的臨床表現,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舌尖紅赤,舌質紅絳等,可與痰熱壅肺證的舌紅尖不赤,且無擾亂心神癥狀者鑒別。

  風熱襲肺證與痰熱壅肺證:兩證在病因病理上有密切關系,臨床癥狀多有相似之處,亦須進行鑒別,風熱襲肺證由外感風熱之邪,或因風寒郁而化熱所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熱耗肺津,煉液成痰,痰與熱結而成痰熱壅肺證;或素患痰疾,復為風熱之邪所襲,痰熱搏結亦發痰熱壅肺證,風熱襲肺證必兼表證,癥見惡寒發熱、咳嗽、咯黃稠痰、舌邊尖紅、脈浮數;痰熱壅肺證必為里證,癥見咳嗽、胸膈滿悶、咯黃稠痰、苔黃膩、脈滑數,可資辨別。

  大腸實熱證與痰熱壅肺證:肺與大腸互為表理,病變亦可相互影響,大腸實熱證每致熱邪循經上攻于肺,出現類似痰熱壅肺之氣喘咳嗽,面赤身熱,咽喉腫痛,如《千金方》云:“右手寸口氣寸以前脈陽實者,手陽明經也,病苦腸滿,善喘咳,面赤身熱,喉咽中如核狀,名曰大腸實熱也”。但大腸實熱證必以腸中結熱癥狀為主,上逆迫肺癥狀為輔,且無痰熱壅肺證之咯黃稠痰等癥。另一方面,痰熱壅肺證亦可因肺津耗傷,不能清肅下行濡潤腸道而致類似大腸實熱證之大便秘結。但本證必以肺中痰熱證為主,大腸失潤為輔,且不似單純大腸實熱證之腹痛拒按,嘔惡腐臭,或熱結旁流等。可資鑒別。   

  何為肺氣衰絕證?

  肺氣衰絕證是肺臟功能衰竭,不能主氣而出現的宗氣衰敗,呼吸失司,甚或升降出入廢止等臨床表現的概稱。本證多由久病耗損,正氣虛衰;或正邪交爭,邪盛正衰,致使氣機逆亂,陰陽離絕而成。

  主要臨床表現:呼吸微弱,氣不得續,或時斷時續,汗出如珠,怯寒畏冷,面色白光白或紫暗,舌淡或青紫,脈浮散無倫或微弱無力,甚則呼吸停止。

  肺氣衰絕證是病人臨終前常見病證,多種危重病后期皆可出現肺氣衰絕證。病至肺氣衰絕,則隨時可能出現呼吸停止而致生命終結,必須積極搶救。

  肺氣衰絕證常見于“咳嗽”、“哮喘”、“肺癆”、“肺痿”、“肺癰”、“咳血”等肺系疾病中,亦常見于“發熱”、“自汗”、“感冒”、“水腫”、“癃閉”等疾病后期。肺氣衰絕證有由虛而致者,或由肺氣虛弱,久病耗損,漸至肺氣衰絕;或因肺陰虧損,陰損及陽,終至陰竭陽絕,肺氣衰絕。肺氣衰絕證亦有由實而演變所致者,多由痰飲、水濕、瘀血等實邪為患,阻遏氣機,呼吸不利,肺氣由實而轉虛,正不勝邪終至正衰氣絕,形成肺氣衰絕證。肺氣衰絕則氣失所主,宗氣衰微,故呼吸微弱,喘促不止,氣不得續,甚或呼吸時斷時續,漸至呼吸停止。衛氣開發于上焦,靠肺氣的宣發作用而敷布于全身。肺氣衰絕,則衛氣不固,津液外泄,陽氣隨脫,故怯寒畏冷,汗出如珠。肺氣衰絕,氣不上榮,故面色白光白而舌淡。宗氣衰敗,氣散亂而鼓動無力,則脈浮散無倫,或脈微弱而無力。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衰則因滯澀不行,故面色或見紫暗,舌質或現青紫。凡肺氣虛弱而漸耗,致肺氣衰絕,喘促汗出氣不得續,或時斷時續,怯寒畏冷者,急當益氣固脫,可用獨參湯(《十藥神書》)、參附湯(《婦人良方》)等急煎灌服。若肺陰虛損,陰損及陽,陰竭氣脫而兼見口干面赤,煩躁不寧,脈微弱無力者,急當益氣養陰固脫,可用大劑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隨煎隨服。肺氣衰絕證危在傾刻,必須積極搶救。凡在內科各種疾病的病變過程中,如肺氣衰微,皆見喘促息微,氣不得續,甚則呼吸時斷時續,而呈肺氣衰絕證,正如《直指方》所說:“諸有病篤,正氣欲脫之時,邪氣盛行都壅逆而喘。”或兼痰涌氣阻,痰稠量多,喉間痰鳴者,應及時吸痰以保持氣道通暢,亦少兼以化痰;如兼血瘀不行,唇面青紫者,亦可兼以化瘀。但必以益氣固脫救肺氣為急務。正如吳鞠通所說:“太陰暑溫……汗多,脈散大,喘喝欲脫者,生脈散主之。”

  此外,肺氣衰絕證還常見于外傷跌仆、誤汗損傷,產后失血之人。氣為血帥,血為氣母,血以載氣。若失血亡津,氣隨血、津而脫,則見喘促氣短,呼吸微弱,汗出如珠,甚則呼吸間斷,氣息不至。

  肺氣衰絕證在其病情演變過程中常累及于腎,系精氣衰敗,肺不主氣,腎不納氣,見面色紫暗,汗出不止,呼吸深長,氣不得續,二便失禁,甚或呼吸斷續不整,終至呼吸停止而死亡;亦可累及于心,心氣衰竭,而見心悸喘促,唇舌發紫,脈微細欲絕,或結代不整,終至心跳停止而死亡。

  本證臨床上應與肺氣虛證、肺氣陰兩虛證、腎不納氣證等相鑒別。

  肺氣虛證、肺氣陰兩虛證與肺氣衰絕證:三種肺臟虛損之證,其病因病機、病變程度不同。肺氣衰絕證常可由肺氣虛證和肺氣陰兩虛證發展而來,肺氣衰絕證是肺氣虛和肺氣陰兩虛證演變至衰絕階段的表現。三者臨床都有喘促氣短、汗出、脈虛弱等表現,但程度不同。肺氣虛及肺氣陰兩虛證尚未至呼吸時斷時續,汗出如珠,脈浮散無根的程度,僅是一般的肺氣功能減弱,未至衰絕。而肺氣衰絕證則肺臟功能衰至極點,將至絕竭的地步,故呼吸斷續,汗出如珠,脈散大無倫,甚則呼吸停止。

  肺腎氣虛證(腎不納氣證)與肺氣衰絕證:肺腎氣虛證多因久病喘咳,勞傷腎氣,損及肺腎所致,腎失攝納,故呼多吸少,喘促自汗氣短,動則加重;腎司二便,故二便失禁,或溺隨咳出;氣虛不能溫養,則見肢冷、面青、自汗。而肺氣衰絕證是屬肺氣竭絕,呼吸失主,故呼吸斷續,汗出如珠,甚則呼吸停止,脈浮散無倫,多由肺臟衰竭,宗氣衰敗所致。二者臨床可以鑒別。   

  對風寒束肺型患者如何辨證施護?

  對風寒束肺型患者,應注意保暖,病室溫度宜適當高些,慎食寒涼水果及飲料。對有高熱者,只要表邪未解,就不可用冷敷等物理降溫法退熱,以防毛竅閉塞,邪無出路,可服中西藥物發汗退熱法,也可針刺合谷、曲池、風池、大椎等穴發汗退熱,或用十宣放血退熱。勸囑患者多飲熱水,以助汗出,有利于退熱及祛邪。   

  對邪熱乘肺型患者如何辨證施護?

  對邪熱乘肺型患者,病室溫度宜低,適當多進食寒涼果蔬,如白菜、蘿卜、橘柑、梨、荸薺、甘蔗、西瓜等,以清熱化痰生津。病后陰傷而口干舌紅者,可飲酸梅湯以養陰生津。對無表證的高熱,可選用冷敷、酒精浴等物理降溫法。   

  對痰濁阻肺型患者如何辨證施護?

  對痰濁阻肺型患者,要注意化痰排痰,除選食橘柑、蘋果、蘿卜等果蔬外,可用陳皮或麥冬泡水代茶飲。對痰多且咯痰不暢者,可取半臥位,輕拍背部,或少飲溫開水潤喉以助痰排出,必要時可以超聲霧化吸入給藥,或以吸痰器吸痰。除注意化痰排痰以保證呼吸道通暢外,由于脾為生痰之源,要注意健脾化濕,以絕生痰之源。   

  對肺氣虛患者如何辨證施護?

  對肺氣虛患者,宜常食紅棗糯米粥、瘦肉雞汁、禽蛋、豬肺等以補肺氣,同時注意培土以生津,可選食蓮子、芡實、山藥、黃豆、鮮河魚等以健脾益胃;對痰濕不盛者,可試用石榴、澀柿、銀杏等收斂肺氣,但不可多用。  

  對陰虛肺燥患者如何辨證施護?

  對陰虛肺燥患者,要求病室空氣涼潤,因此病室要適當灑水,室溫宜低。可適當進食百合、銀耳、甲魚等以滋陰補肺。如干咳無痰、咽燥音啞者,可用麥冬、胖大海,玄參泡水代茶飲,也可調服梨膏。對痰中帶血者按咳血護理。對陰虛盜汗者,晚上蓋被不宜過暖,睡前可食百合蓮子湯以養肺清心。對屬肺癆者,可參照肺癆護理。   

  對肺有寒飲者如何辨證施護?

  對肺有寒飲者,可在伏天用鮮生姜1000g打爛取汁,再用100~150g棉花浸取姜汁,曬干后制作一棉背心,將姜汁棉花鋪在相對于肺俞穴周圍,于冬季穿用,此法有助于預防或減輕發病。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肺又主肅降,有通調水道,輔助心臟主持血液運行的功能。

  3—肺主氣、司呼吸:肺是主管呼吸的。它是內外氣體交換的重要器官,呼出體內的濁氣,吸進新鮮的清氣,并結合水谷之精氣,從而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進行。另外,肺氣一方面有輔助心臟,推動血液運行的功能;一方面又通過經脈的內外周流而充養于全身。肺主呼吸,在正常情況下,氣機通暢,呼吸均勻。因此,通過觀察呼吸的正常與否,可了解肺臟的變化。例如:肺氣虛時,則息短音微。肺氣塞阻,可見咳喘等癥。

  2.肺主肅降、通調水道:肅降是清肅下降的意思。肺居胸中,它的氣機以清肅下降為順。只有肺氣肅降,才能使呼吸調勻,不咳不喘;使水迢迢調,水液下達膀腕。如肺氣肅降功能失常,肺氣上逆,氣機不宣,則可出現喘咳胸悶等癥。肺失肅降,影響水液輸布時,可導致水液停留,出現小便不利、水腫等癥。

  3.肺主宣發、外合皮毛:宣發是指肺把它所主的氣,散布于體表,輸布于全身。皮毛是體表最外一層,與肺的關系密切,肺所宣發的衛氣,敷布于體表,以發揮沮養皮毛,管理毛孔開因,防御外邪的作用。當衛外之氣不足時,外邪便可乘虛侵入人體,引起疾病。同時外邪襲表,反過來,又可影響肺氣的肅降而出現咳喘等癥。這也說明,肺與皮毛的關系是密切的。

  4.肺開竅于鼻:鼻是肺之門戶,為氣體出入的孔道。如肺氣調和,則鼻竅通暢,呼吸通利,嗅覺正常。若肺發生病變,可出現鼻塞流涕,不辨香臭,或出現鼻孔開張,鼻翼扇動等證。   

  中醫對肺是如何認識的?

  古人說:“肺不傷不咳”。所以,咳嗽是肺部疾病的一個很重要的癥狀。

  中醫對肺臟是如何認識的呢?祖國醫學認為,肺位于胸腔之內,為五臟之華蓋,是高清之臟,外主一身皮毛,開竅于鼻,與大腸互為表里。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總之,肺臟有主管人體的呼吸運動、布散津液和促進體液代謝的功能。

  中醫所說的肺臟,雖與西醫臟器的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上,卻不完全相同。西醫的肺臟,是一個單純的解剖學概念,而中醫的肺,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或病理學方面的概念。它既具有西醫肺的作用,也包括部分腎的功能。   

  什么是肺主氣、司呼吸?

  中醫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肺主氣包括兩個方面:

  (1)主呼吸之氣。人體通過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即氧氣),呼出體內代謝產生的濁氣(即二氧化碳),吐故納新,使身體內外的氣體不斷得到交換,以維持生命活動。

  (2)主一身之氣。主要是指肺與宗氣的生成有密切關系。宗氣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氧氣)與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結合而成,積于胸中,它既是營養人體的物質,又是人體機能活動的動力。宗氣通過肺而布散全身,以維持臟腑功能活動。

  如果肺主氣的功能失調,不僅會引起呼吸異常,如咳嗽、氣喘等,而且還會影響宗氣的生成,導致呼吸無力、少氣懶言、語音低微等肺氣不足的表現。   

  怎樣理解肺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

  宣發是指肺的宣散功能,以及這種功能所體現的肺與皮毛的關系。皮毛位于體表,包括皮膚、毛發、汗孔等,為人體抗御外邪的屏障。肺通過宣發,將衛氣和津液布散于全身以溫潤肌腠和皮毛,使皮膚和汗毛滋潤以發揮衛外的生理功能,故曰肺“外合皮毛”。皮毛又通過汗孔來排泄汗液,并有一定的呼吸、散氣作用,從而維護肺宣發功能的協調。若肺的宣發功能失常,則出現一系列肺氣閉郁的癥狀,如咳嗽、咯吐痰涎、鼻塞等。

  肅降,即清肅下降的意思,是肺的又一生理特性。肺位在上,為臟腑之華蓋,其氣以清肅下降為順。肺從外界吸入的清氣,以及由脾上輸肺的水谷精微物質均需肺氣肅降以布散全身,而且,通過肺的肅降,保持著小便的通利,即為通調水道。如果肺氣肅降失常,則水液代謝失常,易致痰飲內停,出現小便不利、尿少、水腫等。   

  肺開竅于鼻的意義是什么?

  臨床上,常見到肺炎喘嗽的小兒,除有發熱、咳嗽、氣喘、痰多外,尚伴有鼻翼煽動,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肺開竅于鼻。鼻為肺竅,是呼吸的通道,為肺氣出入的門戶,鼻的通氣和嗅覺的功能,主要依賴于肺氣的作用,肺氣和,呼吸通利,嗅覺才能正常。鼻為肺竅,又是外邪侵犯肺臟的道路。如外邪侵襲肺衛,多由口鼻而入。臨床常見外邪襲肺,肺氣不宣導致鼻塞流涕、嗅覺不靈等癥狀;肺熱壅盛則常見喘促、鼻翼煽動,治宜清熱宣肺,如可用麻杏石甘湯加黃芩、魚腥草、桑白皮、連翹等,以加強清肺泄熱解毒之功所以,肺臟疾病可以從鼻反映出來,而治療鼻的病變時往往從肺入手。 五臟之一——肺 肺居胸中,在諸臟腑中,肺的解剖位置最高,故稱"華蓋"。華蓋原指古代帝王所乘車子的傘形遮蔽物,在此引申為肺的位置最高,居于諸臟腑之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2018年中醫執業醫師高頻方證表格
臟腑辨證歌訣 - 中醫診斷 - 華夏中醫論壇 (原岐黃中醫論壇)——傳中醫薪火,濟天下蒼生...
中醫熟記50種證型
中醫執業醫生技能考試34病病機一覽表
中醫內科學精簡版-上
【第四屆國醫大師醫道傳承⑦】韓明向治肺思想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尔古纳市| 沅江市| 沧源| 五寨县| 合川市| 巴塘县| 绍兴县| 上饶县| 保山市| 项城市| 聂拉木县| 太仓市| 龙口市| 阿克| 政和县| 长沙县| 大埔县| 正镶白旗| 东乌珠穆沁旗| 调兵山市| 长岭县| 苏尼特右旗| 永康市| 昭通市| 阳信县| 阳原县| 花莲县| 栾城县| 阿拉善右旗| 贵阳市| 霍山县| 曲阳县| 定安县| 称多县| 龙陵县| 南乐县| 开平市| 荥阳市| 陈巴尔虎旗| 察隅县| 望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