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 希恩
網上有人問:“最靠譜的養生方式是什么?”
下面有句回答:“養心”。
國外科研人員做過這樣一個調查:
針對700名百歲老人進行為期3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長壽的人只有一個共性:
不是飲食,也不是作息,而是有個好心態。
現代醫學研究得出結論,人類65%至90%的疾病與心態相關。
只有心態好了,身體才能好。
1
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佛曰:“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p>
換言之,你的心態,決定你的狀態。
演員周迅在拍攝《如懿傳》時,有兩集扮少女的戲份遭網友吐槽老氣、裝嫩、演技不如從前。
鋪天蓋地的惡評,讓周迅遭遇了事業“危機”。
她在采訪時坦言,拍戲這段時間,看著鏡頭里自己不再青春靈動,每天愁眉苦臉,一直不開心,最擔憂的問題就是變老。
“我真的早上起來坐在沙發上就開始哭,陽光再好也會哭?!?/p>
這導致她在影視劇中表現不佳,很難投入。
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周迅漸漸體會到,衰老是人生必經之路,任何人都無法抗拒變老。
在之后的拍攝中,觀眾驚喜地發現,人間“精靈”周迅又回來了,除去了刻意的稚嫩,多了份淡然和灑脫,表演也極具感染力。
衰老的開始,從來都不是年齡和美貌,而是心態。
有句話說的好:“三十歲以前的容貌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以后是自己修的?!?/p>
一個人只有不拘于外物,向內求索,明見心性,魅力才會雋永彌香。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所有外在的呈現,都是內在的映射。
以陽光的心態去擁抱生活,心性平和坦蕩,寵辱不驚,時光也會對我們溫柔以待。
2
不把心態管理好,所有的養生都是徒勞
曹操對食物養生頗有研究,曾親自撰寫有關“藥膳”內容的《四時御食制》,這部著作食療理論以及應用產生了極大影響。
這樣一個注重養生的人,卻疑心病極重,情緒多變,心態不穩定。
因為常常焦慮多疑,曹操中年患上頭痛癥,頭風沉重。
曹操派人找來名醫華佗專程為他治療。
華佗說:“現在的治療方法,只能暫時止住疼痛,想要除去病根,要用斧子把頭劈開。”
華佗判斷頭痛由中風引起,病根在腦,并非服用湯藥就能治好。
于是提出:先服“麻沸湯”(華佗發明的麻醉劑),然后用利斧劈開頭顱,取出風涎,去掉病根,相當于現在的外科開顱手術。
曹操不僅沒有理解華佗行醫的用意,反而認為華佗想加害自己,敏感多疑的他下令將華佗處死。
華佗死后,曹操的頭痛頑疾再無人可醫,66歲便溘然長逝。
古人云:“凡欲身無病,必先正其心,心不亂求、身不亂食、不貪嗜飲、不著迷,則心先無病矣。”
科學研究也顯示,長壽老人大都心胸開闊,寡欲知足,節哀制怒,寬厚仁愛。
調理好身體固然重要,但保持好心態,增強“心理免疫力”更為重要。
養生,不僅是規律的作息,科學的飲食,更是遇事不急不躁,內心舒暢平和。
3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
蘇軾曾寫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我們無法阻止人生的風雨,但可以選擇悠然行走,一路高歌。
中國著名翻譯家許淵沖老先生,精通中英法3種語言,被人稱作“譯界狂人”。
2007年他得了直腸癌,醫生說他只剩下7年的生命。
許老沒有灰心喪氣,依舊全身心投入翻譯事業,每天晚上11點回到書桌前開始看書翻譯,幾乎忘記自己患病。
許老給人的印象是個老頑童,他出現的地方總是有無盡的歡樂。
一次董卿采訪他,剛上臺,許老就遞給董卿一張名片,上面赫然印著“北京大學-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
董卿微微笑問許老:“您這么說,不怕別人說許老先生怎么這樣呢?”
許老那一刻的表情像個純真不揉作的孩子一般,脫口而出:“我是實事求是嘛,(出版的一百多本)書都在那兒。”
2021年6月17日,確診直腸癌之后14年,許淵沖先生與世長辭,享年100歲。
心境豁然,篤定向前,揮灑詩意,百歲仍是少年。
儒風君說:
養心,是一輩子的修行,是最高境界的養生。
練從容心,笑對風雨,恬淡閑適;
修清凈心,剔除雜念,悠然自得;
懷感恩心,知足常樂,歲月靜好;
發慈悲心,寬容仁厚,度己度人。
愿你我都有個好心態,不亂于心,不困于行,健健康康,活好當下。
文末點個“在看”,儒風君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