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叔本華說:“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
親人要生,熟人要親,生人要熟。
人與人之間,最考驗分寸的,就是這三種關系。
1
親人要生
親人,是離我們最近的人。
正因為親近,才容易忽略了尊重。
相處起來無所顧忌,放縱自己的壞脾氣。
我們總是對外人很有禮貌,卻對至親的人缺乏耐心。
在外面受了天大的委屈,都能夠笑臉相迎;
回家卻因為一點小事,就對親人擺臉色,冷言冷語傷人心。
關系太過于親近,便以為對方應該包容自己。
殊不知,人心都是肉長的,被傷多了都會疼。
親人之間一旦翻臉,連路人都不如。
在英國,流傳著“女王敲門”的故事。
維多利亞女王與丈夫吵架。
丈夫生氣后,獨自回到臥室,閉門不出。
女王回臥室時,就只好敲門。
丈夫在門里問:“誰?”
女王在門外傲然答:“女王。”
丈夫既不開門,也不應答,毫無聲息。
女王只好再次敲門,丈夫又問:“誰?”
女王答:“維多利亞。”
丈夫還是沒有動靜,女王只得再次敲門。
里邊再問:“誰?”
女王收斂了脾氣,答:“你的妻子。”
這一次,門終于開了。
曾聽人說:“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教養。”
親人之間最好的關系,就像“熟悉的陌生人”。
保持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關系才會長久可親。
2
熟人要親
中國是典型的熟人社會,熟人多了好辦事。
中國人無論是做什么事,都喜歡“找熟人”“托人情”。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有個形象地比喻:
人與人之間,并不是一捆捆獨自矗立的柴火。
而是像把一塊石子投入水中后,在水面形成的一圈圈波紋。
在這些相互交疊的波紋里,每個人都是自己波紋的圓心。
對待同一件事,關系親近的人,就會盡心盡力的幫你辦;
關系疏遠的人,就會覺得“跟我沒有關系”。
小到朋友圈拉票,大到借錢湊首付,誰都有需要熟人幫忙的時候。
很多人不愿意開口求人,就是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但是,不麻煩彼此,關系也就無從建立。
錢鐘書在《圍城》里講,熟人要親,最好的方式是“借書”。
因為有借就有還,這樣就有了“來往”。
一來一往,關系也就漸漸拉近。
不管是你有求于人,還是別人有求于你。
人與人,就是在這種來往中,變得更加親密。
3
生人要熟
所有的朋友,最開始都只是陌生人。
古人云:“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人和人,總是剛認識的時候最好。
你對陌生人的善意,對方也許會感激一陣子。
日子一長,走著走著就散了。
蘇軾被貶惠州一年多,大兒子蘇邁住在宜興。
兩地路途遙遠,久不通信,父子二人都非常牽掛對方。
一日,蘇邁去定慧寺祈福,向寺中長老訴說心事。
長老聽后,也只能連連哀嘆,卻又無力相助。
長老身旁侍立的雜役僧人卓契順,卻對蘇邁說:“你把家書交給我,我去惠州送給你父親。”
長老轉頭看看卓契順,問他:“談何容易,你知道惠州有多遠嗎?”
卓契順認真地說:“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
說完真的收拾行裝,隨身帶去蘇邁和佛印等人寫給蘇軾的信件,長途跋涉去見蘇軾。
卓契順一路托缽化緣,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抵達惠州。
最終憑借路人的指引,把家書送到了蘇軾手中。
這世界上最高級別的善意,往往都發生在陌生人之間。
生人之間的熟,拉近的是距離,傳遞的是溫暖。
萍水相逢的,給一次微笑;
一面之緣的,給一聲問候;
點頭之交的,給一句關心。
人與人交往,不需要復雜的技巧和手段。只要付出真心,生人也能變得熟悉。文末點個“在看”,儒風君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