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道德經(jīng)》五十一章里講過這樣一句話: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這是萬物發(fā)展的終極法則,也是一個人成事的認知前提。
1
道生之:順應(yīng)規(guī)律
古人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著寡助。
一個人順應(yīng)規(guī)律,就能獲得更多的助力,一個人違反規(guī)律,遲早要遭殃。
人生天地,順應(yīng)天地規(guī)律才能事倍功半。
若是逆天而行,背道而馳,只能遺憾終身。
孔子曾帶著弟子在呂梁的河邊觀賞景色。
河水湍急,危險異常。
但是卻有個漢子,一頭扎進這湍急的河水中。
孔子以為這人想不開,趕緊去救人。
誰曾想,幾百米開外,這個漢子又浮了上來,慢悠悠地上了岸。
孔子驚訝他的水性,就問他游泳的秘訣。
漢子說:“我能順著漩渦一直潛到水底,又能隨著漩渦的翻流而露出水面。
完全順著水流的規(guī)律而不是主觀的意志行動,這就是我游水游得好的道理?!?/p>
孔子聽了漢子的一番話,若有所悟地點頭而去。
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學會按照規(guī)律辦事,遵道循理,做事就會得心應(yīng)手,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是一味逞強,逆流而動,遲早要遭受禍患。
2
德蓄之:實踐積累
天有道,人有德。
萬物由道而生,卻要由德來養(yǎng)。
道是準則,德是修養(yǎng),
天道有自己的規(guī)矩,人要學習,進而化為內(nèi)在的德行。
光領(lǐng)悟道理不行,你得有自己的行動,自己的體悟。
而后生出自己的經(jīng)驗和積累。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
你只是知道規(guī)律,卻不懂得踐行規(guī)律,那就不算真正理解規(guī)律。
人需在事上練。
很多人讀書讀的很好,但是一到實際問題上就抓瞎了。
聽過一個小故事:
谷倉里老鼠深受貓的侵襲和追捕,十分苦惱。
有一天,它們開會一致通過了一個決定。
給貓掛一只鈴鐺,這樣,它們就能時刻掌控貓的位置了。
只有一只老貓對此不置可否。
最后,它站起來說:“這個辦法是非常絕妙,但有一個小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派誰去把鈴鐺掛在貓的脖子上?”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唯有足夠的實踐經(jīng)驗,才能讓一個人真正掌握實踐的規(guī)律,避免人生流于空想。
天道有規(guī)律,做事有智慧,二者缺一不可。
3
物形之:平臺體現(xiàn)
規(guī)律也好,智慧也罷,都要外在的實物承載,需要平臺來實現(xiàn)。
再好的想法,如果只留在紙面上也是空想。
再厲害的人,也是需要展示自己的舞臺。
《三國演義》里,劉備三顧茅廬,求得27歲的諸葛亮出山。
看似是劉玄德占了大便宜,得了臥龍一大助力。
而實際上,如果沒有劉玄德的邀請,諸葛亮關(guān)于天下三分的戰(zhàn)略構(gòu)想就無法實現(xiàn)。
一生的抱負,也很難施展。
而且除了劉備,諸葛亮其實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他看不上曹操背漢,又瞧不起劉表暗弱,東吳勢力盤根錯節(jié),都不是他的理想選擇。
先主曰:孤之有孔明,如魚之有水也。
而對孔明來說,其實也是一樣的。
平臺與個人,互相成就。
一個人積累的經(jīng)驗、鍛煉的能力,眼界也好,格局也罷,都需要一個平臺,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示,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
4
勢成之:推動力量
成勢才能成事。
一個人要做事,先要做勢。
勢成了,無論做什么,怎么做,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國演義》里,東吳招親。
假借聯(lián)姻想要扣下劉備。
誰曾想,諸葛亮卻暗中囑咐隨行的趙云,披紅掛彩入南徐。
把這場婚事廣而告之,營造了一種熱熱鬧鬧辦喜事的輿論聲勢。
最終,驚動了喬國老和吳國太,孫權(quán)和周瑜的假戲不得不真唱下去,最后,劉備得了孫夫人又保住了荊州。
《孫子兵法》里講:“故善戰(zhàn)人之勢,如轉(zhuǎn)圓石于千仞之山者,勢也?!?/p>
圓石放在高山上,它一定會滾下來,而且無法阻擋。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
個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很多事情,單憑自己的力量根本無法做到。學會借助趨勢的力量,四兩撥千斤,一個人才能打破個人能力的局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