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 小西
三毛說:“快樂的源泉來自每個人的內心,如果你心中不快樂,別人是無法使你擺脫困境的。”
在生活的長河中,我們時常會陷入一種困惑:明明一切都看似順遂,可內心卻始終缺少一份快樂。
別讓毒念頭占據你的心靈
神奇的“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宇宙會接受到你的一切念頭,不論好壞。
“墨菲定律”也在說明,越是負面的念頭,就越容易成真。
可見,當你被負能量占據心靈時,幸福就會離你遠去,厄運就會大駕光臨。
《大智度論》有一個故事:
佛陀出城傳法的路上,碰到了一個可憐的老人。
徒弟看到后,十分不忍,便請求佛陀度化這位老人。
可惜的是,老人眼里始終看不到佛陀,他將自己的滿腹心思都放在了生活的落魄與辛苦上。
看著他一連聲地痛苦與抱怨,佛陀只能無奈搖頭。
當一個人的心靈被各種毒念頭所占據時,這些毒念頭就會像隱藏在暗處的蛀蟲,一點點侵蝕掉他內心的光明。
屆時,即便快樂向他招手,他也只會入目不識,和快樂擦肩而過。
《論語》中有句話叫:“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換句話講,長時間困在負面情緒中的人,就算老天想幫也幫不了你。
生活中總有些煩惱像尖銳的釘子,反復刺痛我們的神經。
想想看,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想法:
抱怨自己不夠幸運,覺得自己錯過了很多機會;
對自己的要求過度苛刻,總是盯著自己的不足之處;
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和擔憂,總是焦慮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
當你縱容這些有毒的念頭鉆進你的生命中時,你就會被沉重的枷鎖束縛住心靈,而失去感知快樂的能力。
你的念頭,決定了你的能量
念頭擁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決定我們內心能量的強弱。
積極的念頭就像太陽,讓我們充滿活力和希望。入目所及之處,皆是生活中的美好和機會。
正如拜倫所說:“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小說《風雨哈佛路》中,女主人公莉絲出生在貧民窟里。
由于父母都是癮君子,小小的莉絲好不容易領來的救濟金都會被父母搶走。
所以,從小無學可上、無家可歸的的她,只能靠偷竊維持生存。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她逐漸意識到如果自己每天只知道抱怨,而不做出改變,那自己的結局不會比父母好多少。
自此,她將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讀書學習上,熬夜用功,門門成績都要最好。
不論周圍環境如何惡劣,莉絲始終抱著向上的信念。
在這樣的念頭驅使下,她成功拿到了哈佛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當一個人懷揣著積極的念頭去面對生活時,就會發現生活處處便利。
《道德經》中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人生的福鍋,都是相互依存的。
當你哀嘆抱怨時,等你的就是禍;當你積極主動時,送你的就是福。
把人生中所有的發生,都當做是來利益你的事時,你就是在滋養好的磁場,人生就會越來越旺。
用你飽滿的態度,投入生活,生活就會還你以熱情。
正念越強,命就越好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跡》中寫了這樣一句話:“正念是一個奇跡,通過它,我們能夠主宰自己,收復自我。”
當一個人越來越積極時,他的正念就會越來越強大,并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人生的走向。
作家小池講過這樣一段經歷:
有一年他開了一家服裝店,為此背了不少債務。
于是,他每天都愁眉不展,店里來了客人他也是沒精打采,毫不上心。
眼看著生意越來越差,他的牢騷就越來越多。
終于有一天,一個老者呵斥他道:“你愁眉苦臉的,誰愿意和你打交道?難怪生意不好!”
小池如夢初醒,這之后他積極轉變自己的想法,用極大的熱忱來接待顧客,研究貨品,改善經營。
果然沒過多久,生意終于有了起色。
正念,是一種對當下的全然關注和接納。
當我們擁有強大的正念時,就不會為過去的煩惱和未來的擔憂所困擾,而是會專注于當下的每一個瞬間,以便從容走出低谷。
正所謂:“心不喚物,物不至。”
心念,就是驅車的軸,當你往負面想時,車輪就會滾去崎嶇;而當你往正處想時,車輪才會驅向坦途大道。
命運的繩子就握在你自己的手里,走哪個方向,由你自行決定。
那么,該如何修習正念呢?這里有3個建議:
1.反駁自己
當負面念頭冒頭時,立刻用“反駁三問”擊退它:
①“這件事真的會發生嗎?”(大概率不會)
②“即使發生了,我能解決嗎?”(至少可以一步步來)
③“這件事十年后再看還重要嗎?”(多數都是過眼云煙)
2.每天記錄3件“小確幸”:
一杯溫熱的茶、窗外掠過的小鳥、孩子們童真的笑聲……微小的事物里,藏著滋養心靈的甘露。
3·能量替代
把“我太累”換成“今天完成了三件事”;
把“我不行”換成“我正在學習中”;
把“別人都比我好”換成“我有自己的節奏”。
這不是假裝積極,而是通過語言覺察,把內在真實的渴望翻譯成可以執行的行動指南。
當你開始用“我正在創造”取代“我只能接受”時,生命的主動權便悄然握在了自己手中。
▽
快樂是種選擇,而非狀態 。
與其等待快樂從天而降,不如主動清理心靈的雜草,播撒正念的種子。
當你學會與念頭共處、用能量照亮生活,便會發現:
挫折是機遇,低谷是轉機,苦難是修行。
而真正的快樂,從來不在遠方,就在你此刻充滿覺知的心里。
點亮“在看”,愿我們都能與歲月溫柔相擁,把日子過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