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前的人大概很難想象,“慢下來”,“靜下來”,居然會成為今天許多人所熱衷追求的目標狀態。
不信?到圖書市場上看看,到各種知識付費的平臺上看看吧,你必會相信我的判斷。
當人們充分意識到了“心靈雞湯”的無用之后,便企圖寄希望于“禪定”“靈修”“瑜伽”等等方法,試圖去克服和緩解自身種種的焦慮和不安。
(二)
一方面,人們害怕停下來,害怕“無聊”,因為無法控制頭腦當中奔涌出的大量毫無頭緒、毫無方向、隨時在變化的念頭,實在是太得人驚的體驗。
需要做的事情那么多,生存狀態如此不穩定,要啥沒啥,如何能停?還沒老,就這么停了下來,那將來,還有什么指望?
另一方面,人們一旦有了固定的工作,有了繁重的工作任務,就又會不自覺進入到一種“工作狂”的狀態,用各種各樣的事物來占據自己,生怕沒有合理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是因為太熱愛工作嗎?不,很可能只是因為工作一停下來,各種各樣紛雜的、令人苦惱的、無奈的念頭又會猛烈騷擾,如萬馬奔騰,揮之不去。
(三)
我們所面對的外部世界,本已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再加上身邊瑣事不斷,意外不斷,人便充滿了恐懼與不安全感,擔心這個,又擔心那個。
但,焦慮真的是因為外界無窮無盡的事情所引發的嗎?
還是說,你所陷入的焦慮狀態,其實已經是精神上的某種病態。
譬如有的人常常覺得嘴里有種苦味,無論你如何喝水、漱口都無法消除。如果你去看醫生,他大概會告訴你,這是由于精神上過度緊張導致的。
如果嘴里時不時就出現這種苦味,很可能還是糖尿病與癌癥的先兆。
(四)
有一位名叫娜塔莉·戈德堡的女士,寫過一本書,名叫《不安的時候,坐下來寫》,出版已有好幾年了。
吸引我的,是它腰封上那句文案,“所有的書寫,都通向療愈”。
這位作者認為,我們之所以覺得焦慮,是因為我們的心智和情緒跟我們內在的自我失去了連接。
由于我們心智與情緒的失重,沒辦法安然、踏實地處在某個地方,于是當情緒涌來的時候,因為沒辦法阻止,我們就會被它給淹沒。
(五)
通常,很多人會建議你,不如試試深呼吸,靜坐。可是,試過的朋友都曉得,當你越想要消滅這些念頭和情緒的時候,它們反而越洶涌。
這位娜塔莉女士,便通過長期的自我反省和嘗試,找到的親測有效的最好方法,就是坐下來寫作。
但這個方法也很容易使初試者落入到一個誤區當中,那就是,當你在想我要如何寫好這一篇文章或者是日記的時候,你的焦慮感反而就更深了,妄念也更多了,寫作也無法持續下去。
她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其實還是之前禪修的知識幫她打開了思路。
禪宗里有條心法:當你沿著一條路徑執著去走的時候,發現根本走不通,障礙也越來越多。然而,一旦當你放棄了這個方向,放棄了執著,往相反的方向走,那些你抵抗排斥驅逐的東西,就會一下子消失。
于是她據此找到了一種獨特的書寫方式。
據她說,就是一種毫無反抗、毫無挑剔、全然接受、“我手寫我心”的狀態,它不是有意識、有目的、有意圖地去表達什么,而是將心里此時此刻的感受,巨細無遺地展現出來。
(六)
寫的時候不要怕,怎么想,就怎么寫,要如實觀照自己,盡可能寫得細,寫得精確。哪怕寫出全世界最爛的文字,都無所謂。
但要記住,千萬不要停,也不必控制自己,讓你筆下的字,想到哪兒,就寫到哪兒。這樣你會發現,四五分鐘以后,你的情緒就平靜下來了。
這也符合心理上的一個普遍規律:當你陷入到一種狀態,你能夠抽身出來,觀察自己這種狀態的時候,這種狀態就會消失。
這是一種很好的訓練,能幫你穿越狂野的心智。
它會讓你看到自己身上一直在不停挑剔、指責自己的“內在父母”,然后,越過它們,去面對、擁抱隱藏在角落里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再多給他一些包容、欣賞與鼓勵。
當我們能夠直面自己、正視自己、接受自己的時候,大概,也就不會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