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血壓的知識
陳硯平
一.測壓前要求
1. 1小時內不飲咖啡、濃茶或興奮性飲料如紅牛等。
2. 靜坐10分鐘。
二.基本操作要求
姿勢不自然會使肌張力升高,精神不放松主要影響大血管管壁張力,兩者都會影響血壓,主要影響收縮壓。
1. 自然、放松位。臂外展,肘部置于右心房水平(坐:乳頭水平;臥:腋中線水平)
2. 袖帶下緣應在肘橫紋上2~3cm,袖帶松緊適度。
3. 手臂懸空 DBP(舒張壓、通俗地說是低壓)升高10%左右
4. 不靠背 DBP升高10mmHg左右
5. 袖帶要松緊適度 過緊血壓讀值偏低;過松血壓讀值偏高。
三.基本注意點
1. 慣用右手者,量左臂;左撇子,量右臂。(詳見下文)
2. 注意白大衣高血壓(診所高血壓)現象,必要時可作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
3. 一般而言,肱動脈硬化到一定程度,可產生一定的剛度,可以抵消部分血壓值,導致收縮壓虛高。
4. 冬季血壓測量值偏高,因為袖帶綁扎難到位。一是袖帶位置偏下,二是袖帶易捆綁成圓錐狀即楔形,錐度越大越明顯。
5. 若不容易做到肱動脈與心臟等高時,應估量肱動脈高于或低于右心房水平多少cm,每升高或降低1.3cm, 血壓讀數就要減或加1mmHg。
6. 血壓計可隨意放,但不要傾斜。
測血壓時,血壓計可以隨便放,但血壓計的袖帶一定要與心臟等高。血壓計由必須與心臟等高變為血壓計隨便放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特別是在條件簡陋的災難現場,在人手不夠的院前或院內急救過程中,能極大程度地簡化操作,爭取時間。醫護教科書上血壓計必須與心臟等高的說法是錯誤的,沒有科學理論依據,不明白這一錯誤為什么能延續百年,至今還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我們的教科書上,現在完成進行時地誤導一代又一代的學子。推翻這一教條的詳盡理論證明詳見2011.9.29日的《醫師報》18版專版討論或 http://blog.sina.com.cn/u/3003478033《叫板教科書:血壓計放哪?》的博文。
四. 擴展知識
1. 血壓的晝夜變化
正常情況下血壓有晝夜變化。大致就是“兩峰一谷”的規律。一般而言,在上午6點至8點之間血壓快速升到第一高峰,然后緩緩下降,下午4點至6點之間再次爬升到第二高峰,第二高峰的高度低于第一高峰。此后血壓趨于平穩,到凌晨2點至3點則漸次降至全日最低點。如用血壓值作豎軸,時間作橫軸,畫一血壓曲線,發現最低點到最高點的曲線形態頗像大寫的英文字母“J”,亦像一把半豎的杓子,故有人把這段曲線形象地稱為“J”型曲線或“杓狀曲線”。正常人血壓的高峰值與低谷值相差可達到10%以上,尤其是收縮壓,冬季這種變化幅度可能更大。
2. 力學效應對血壓的影響
除上面基本要求以外,還要注意:生理學和血液動力學(插管法直接測得的人上下肢血壓)驗證過,上肢血壓基本上代表了主動脈的血壓,血壓在大動脈里的自然降落率很微小。換句話說,四肢大動脈的血壓的一致性是本質,其測值的差異僅是現象。
股動脈與肱動脈同屬大動脈,其血壓本該沒有明顯差異,可教科書上告訴我們:下肢血壓較上肢可高約20-40毫米汞柱,左右兩側血壓之差可達10-20毫米汞柱。這是怎么回事呢?
應該說插管法肯定沒錯,教科書上的數值似乎不可能錯,其實是教科書是有誤的,誤在沒有剔除上下肢軟組織的對肱或股動脈的壓力緩沖和均衡化作用的影響,大腿越粗肌肉越發達,這種差別越明顯。同理,胖人的血壓往往測得比實際高,而且是越胖越高;慣用右手的人應該右臂的血壓讀值應該大于左側,運動員、體力勞動者的這種差異大于文職人員。這跟雞蛋是易碎的,但只要受力均勻,一個壯漢也握不破雞蛋的道理是差不多的。
力學效應對血壓的影響具體到一個人身上究竟有多大,恐怕現在還沒有人研究過。但要明白:對一個舒張壓同為120mmHg的肥人和瘦人來說,瘦人的風險等級肯定要高一些。
3. 讀取值須知
3. 1. 血壓數值雖是一次測得,但我們要知道所測得的收縮壓與舒張壓并不屬于同一個心動周期,即我們取的是第一個心動周期的收縮壓,中間間隔N個心動周期,再?。?/span>N+1)個心動周期的舒張壓。即我們臨床上所測得的血壓實際上是兩個不連續的心動周期的首尾組合。
3. 2. 舒張壓以搏動聲音消失處為準,當聲音消失不明顯,則以聲音突然低鈍處為準。若聲音衰減不明顯時,放慢汞柱下降速度,至汞柱起落基本消失處,以該處讀數為準。
3. 3. 對高收縮壓和/或寬脈壓的患者,至少需要連續測幾次血壓,當最后兩次的收縮壓基本相同了,我們就可以確認收縮壓了。
測多幾次血壓,第一次測血壓讀得的收縮壓與最終確定的收縮壓之差,可以大致反映肱動脈硬化的程度,差值越大,肱動脈硬化越明顯。這種現象在老年人身上比較突出。
除外主動脈瓣關閉不全所致脈壓增寬,脈壓也是反映肱動脈硬化程度的間接指標,脈壓越寬,肱動脈硬化越明顯。
3. 4. 當病人有休克、心衰等血容量不足或循環動力不足的情況時,測血壓時,有時聽不清楚肱動脈搏動的聲音,這時不要輕易下脈搏消失的診斷,這時須摸脈與測血壓同時進行,以脈搏出現為收縮壓。
3. 5. 當血壓計加壓到一定數值后,開始放氣讓汞柱下降,我們有時候可以聽到表示動脈開放的2~3次拍擊音后,雖然汞柱繼續下降,但并沒有拍擊音出現,汞柱無聲下降一段距離后,才又開始出現拍擊音。對于這種現象,首先要強調的是,汞柱無聲下降時段,并非沒有心跳,而是心臟搏動正常。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袖帶下的肱動脈受壓不均勻,一開始放氣,袖帶上部有一段受壓不充分的肱動脈段先行開放,出現了那幾下拍擊音,這幾下拍擊音的第一音不能算作收縮壓,而應以汞柱經無聲下降后再出現的連續不間斷的搏動音的第一音作為收縮壓。
3. 6. 有時候汞柱即使下降到零,我們也能聽到較響亮清晰的拍擊音。應該說多數情況下,拍擊音有一個減弱的過程,減弱的第一音就是舒張壓。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肱動脈硬化明顯的病人,袖帶完全減壓后,受擠壓變形的肱動脈血管壁不能馬上復原,還能繼續抵抗舒張壓水平的血壓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