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外實踐活動之
走進我們的生活
——荔浦年節文化調查
一、活動目的
荔浦是一個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老縣,經過歷代的演變,荔浦民間傳統節日習俗在繼承民族傳統風俗的基礎上,又表現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特別是在飲食、工藝和奉祀等方面呈現出的地方特色,從更深的層次反映了荔浦人的心理特點。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而春節的習俗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荔浦春節民俗文化作為荔浦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調查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了解荔浦以春節為主的年節的特色以及荔浦的民風民俗,繼承和發揚荔浦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實施班級:022班
小組分工:
第一組:負責冬至民俗調查 第二組:負責小年夜及大年夜民俗調查
第三組:負責初一至元宵節的民俗調查 第四組:負責其它主要民俗調查
二、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 預定計劃: 制作調查問卷;擬定每個節日的行程(成員自己擬定)。
實際完成日期:寒假前
第二階段 預定計劃:寒假至開學前 尋找各個節日的文字資料;與長輩聊天,記錄有用信息;整理資料,寫論文和感想。
三、研究成果
通過調查,同學們了解到了我們年年都在過著的春節原來還有那么多的講究,特別是通過老人的今昔對比,了解到以前人們過年的不容易,從而更珍惜今天的生活。好些同學也正是通過這次調查,才留心注意到了扣肉等食品是怎樣做成的。
現將荔浦春節民俗文化調查結束匯總于下:
(一)、節日及習俗介紹
1.冬至
冬至,俗稱“亞歲”等,它是我國自晉朝至今的傳統節日。荔浦人對冬至的態度是不大一致的,麻丐人(即客家人)講究的是“冬至大過年”,因此要辦得豐盛些,盡管豐儉隨人,但一般都要吃“團圓飯”,象征合家團圓、諸事圓滿。
舊時荔浦人比較窮,往往在這一天殺老母雞過節,因荔浦人認為老母雞是聚財的,這一天殺了,不會有外人來吃,財氣油水就不會外流了。荔浦人習慣逢年過節將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娘家過,但一年中有三個節日是不能回娘家過的,這就是民間流傳的“過年窮,過冬空,七月十四死老公”。即是說過大年三十是夜回娘家會吃空娘家,冬至回娘家會吃空娘家,七月十四回娘家會對丈夫不利,因“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著門板背著走”,出嫁了的女兒,七月十四理當在婆家祭,如若回了娘家祭祖,除非老公已死。因此,遠嫁了而年前便回娘家過年的女兒,到了大年三十晚上這天,也要搬到外面旅店去住,直到大年初二才能回來。
2、小年夜
小年夜是荔浦人過年的前奏,從這一天起,意味著過年的開始,可以大吃大喝了。小年夜的時間,各鄉鎮有所不同,杜莫修仁等地為農歷十二月二十三,青山、東昌等鎮為十二月二十四。傳說上天派有神祗灶王公下凡監督人類,看年人們是否勤儉持家,每年小年夜至正月十五,灶王公上天述職,匯報人類一年的勞作生活情況。于是人們趁著灶王公上天機會,盡己所能,盡情享受著平素日子不能也不敢享受的生活。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人們開始準備年貨,修建新灶,灑掃庭院及居室天面。荔浦人治辦的年貨一般有做荔浦特有的米餅、糍粑,以前一些山區或富有一點的人家還會做一些大大的年糕,又稱糖糕,現在多改作包粽粑了,因粽粑比糖糕做工簡單而食用方便。
臘肉和荔浦芋扣肉也是荔浦人過年所不可少的,以前有錢人家還有風腸(即臘腸),現在一般人家都有風腸了。改革開放以前,窮人家的臘肉主要是用來送親戚的,而且往往是賣自己養的雞換買的,或者跟熟人賒的。
3.大年夜
大年夜是指每年農歷臘月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也稱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除夕的主要活動有三項:吃團圓飯,祭祀,貼春聯。
團圓飯
年飯是人們一年中吃得最安心的一餐飯。以前荔浦有句話叫:叫化子三十晚也有一餐。這一天,逼債的暫不出門催租逼債了,逃債的人也回來吃團圓飯。因此這一天做年飯就是最忙的工夫了。荔浦又有句歇后語叫:三十晚夜的砧板----沒得空。
以前的團圓飯比較簡單,就是豬肉、豆腐釀,稍好一點的人家還會有雞、魚果(用面粉裹上魚塊油炸過的,荔浦人俗稱“魚炮”)取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之意,還有豬圓蹄(荔浦人稱蹄子)和荔浦扣肉。一般的魚果、蹄子、扣肉都會在大年夜的前一晚做好蒸熟放著,從大年晚開始,想吃或有客人來時,再熱過就可吃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平素也很容易吃上這些東西了,因此,除了農村還比較時興大年前做好年初幾吃的東西外,縣城的一般都不大做,或所做也不多了,有些年輕人的家庭也不會做這些,反正想時可以到街上去買,方便得很。更有一些人為了方便,一家人到酒家去吃上一頓,畢竟辛苦一年了!
以前吃完飯習慣去耍年宵,或看看電影,現在有電視之后,往往是一家人在電視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外出的人反而相對少了。
祭祀
祭祀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習俗。這是封建制度下,人們進行自我安慰的一種方法。現在這種做法似已成為了人們逢年過節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程序了。荔浦人很實在,就是在祭祀時也不肯有一些浪費。一般所用的供品多為一塊熟豬肉和一個熟雞,及一些時新果品,還有三小杯水酒、三碗分盛的一瓢米飯和三雙筷子。肉是是祭祀完畢后用來做晚飯菜的,果品晚飯后還要再吃掉的,米飯是還用來喂牲口家禽的,只有那三杯總共半兩水酒是要倒入地下的,還因此祭祀都是在晚飯前進行。祭祀時,無非是點上一對不論大小的紅燭,燃幾炷香,香一般是三枝為一炷,通常是或三枝或九枝地點燃插上,燒幾張錢紙。一家老少,有些家里只是老人和小孩,一邊敬香,一邊口中念念有詞:一方面請列祖列宗前來享用美餐,另一方面請列祖列宗吃完后要盡心盡責,保佑自己歲歲平安,大吉大利。
貼春聯
荔浦人自來有貼春聯的習慣,即便買不到春聯或請不到人寫春聯的人家,也會在門前貼上三條巴掌大近尺長的紅紙以圖個吉利。貼春聯一般都在吃完團圓飯后在當戶的大門和后門張貼,對聯的內容多為新春幸福、四季平安之類,或祈福求財保平安之類的。對聯的大小根據門框的比例而定,老式的泥磚瓦房大門,兩邊對聯多為一張到張半紅紙長,寬為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張紅紙;新建的磚混結構房的大門,兩邊對聯多為兩張半到三四張紅紙長,三分之一紅紙寬。春聯從小年夜開始有賣,一直賣到三十晚上。那幾天,主要街道門面兩旁張掛的大紅春聯,映得滿街通紅,為春節平添了許多喜慶。價錢根據紙張大小長短,和書寫水平的高低,由一兩元一幅到十多元不等。較受歡迎的民間書法家,就在年底賣對聯就可以獲利幾千元。當然,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人是從那些賣門神、財神等小年貨商販鋪子里買的印刷的春聯。門神、財神以農村買的居多,中國結之類的較少人買。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荔浦舊時也有守歲的習慣,但只是個別,老人們談起守歲的習慣時,也總是有名有姓的說某某以前是這樣,可見,守歲的習慣在荔浦就是解放前也只是個別,現在基本沒有守歲的了。如果說有,那就是守著電視看春節聯歡晚會,守到零點放上一通鞭炮,然后去睡個大覺。
4、大年初一
荔浦的大年初一顯得平淡些,通常是年輕人清早起來洗漱完畢,燃放鞭炮,然后準備早餐,早餐基本上是熱一下大年夜吃剩的魚肉(這是大年夜必須剩也肯定要剩的,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年年有余),再煮上些青菜而已。長輩們剛起來后坐在家里等著家里的、族里的、村里的孩子們前來拜年,只要有孩子來都視作是拜年的,無論開口道恭喜與否,都必須給紅包(荔浦人俗稱封包)的,當然紅包的大小因人而異,親的會多一點,疏的則少一點。小的幾毛幾塊,多的幾十上百不等。為了使那些沒有經濟收入的老人不至于大年初一沒錢可發封包,他們有收入的孩子們常在大年夜就給出老人一些小票,免得大年初一時老人尷尬,小孩傷心。小孩子們剛一起來就滿村跑,見著大人就一句“新年好,恭喜發財”,便有封包到手里口袋來。因此,從牙牙學語的孩童,到讀小學初中的少年,頭一天晚上,家里人都要給他們補上一課,教會或溫習新年怎樣去要大人封包的功課。因此,以前常流傳這樣一句話是:大人怕過年,小孩盼過年。發紅包也是大人怕過年的一個原因。
吃完早餐,大家就到街上去看舞龍舞獅或唱戲,或游玩,或閑逛,小孩子則用拜年得來的封包錢買些玩具或鞭炮玩。在大街上要好的親友見面了,仍須給對方小孩封包,這種做法一直要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后,算是過完年了,才可以不給。大年初一這一天,一般是不主張到別人家里玩的,荔浦人也不興這一天去送禮,大家都是在公共場所見面,游玩,因此大街上、村里的大谷坪滿是人。
5、走親戚
從年初二開始,大街上的便驟然變少,人們都去走親訪友,進行一年一度的親友感情溝通了。這一天,新婚的姑爺必須帶新娘回娘家送口份,凡是結婚時溱了錢送了禮的女方族人一般都要送一份禮,荔浦人俗稱“口份”。送完女方娘家,再送結婚時送了禮的男方三姑六舅。這些口份一般有臘肉一塊、風腸一掛、白糍粑若干、糖餅一包,還有雞。以前生活比較困難時,一個雞熬熟后分成五份:背脊一份、胸脯一份、兩肋各一份、鳳尾(雞屁股)一份。最長輩的是胸脯,親娘肯定是鳳尾,所以,民間誰養了女兒,人們就會說她是吃鳳尾的命。現在生活好,往往是一家一個活雞,很難看到五親分雞的現象了。新姑爺的口份一般是頭年的臘月二十七八送回女方娘家,第二年的正月初二夫妻雙雙回娘家,初四或初六娘家再派一兩桌人送一對新人回婆家。在女方娘家這期間,凡是得了口份的人,都要請新人吃一餐,也就是年飯。這一餐,主人會把凡來自家送口份而還沒有請過他們吃飯的人都請來,客人多時,往往要擺上幾桌。如果是送了一二十家話,那新郎每餐都可能是在不同的人家吃飯,如果會喝酒又愛喝酒的話,那肯定是紅臉關公天天做的。離了女方家族,還有男方近親在等著一對親人前往,那可真有點“路漫漫其修遠”之感了。
一般老的親戚或朋友,相對自由些,口份里有粑粑、餅子和肉就行了,也不一定初二來,初四或初六回,可以在正月十五前任何一天來,任何一天走,也可以一個人回,也可以成雙成對回。送了口份,沒時間去吃飯的,說一聲就走了也可以。只有頭年新婚的夫婦必須成雙成對在初二回娘家,也只能在初四或初六離開。
按荔浦人的習慣,肉是送給長輩吃的,因此,如果是到比自己輩份小的人家或朋友家,可以沒有肉。帶了肉去,那家也不會領,而會給你換一塊回,俗稱“吃不動”是不能領的。回家時,得了口份的人家要退部分禮品,俗稱“退吊籮”。肉是不能退的(“吃不動”的除外),粑粑可以領一半到三分之二以上,餅子是不能收的,但可以換一樣作為交換。有些親戚還會回送一些自家的土特產,因此往往是一擔去,一擔回,山遠路遙的,一講到送“口份”就怕。
現在人們也沒那么重視“口份”的內容了,人到就是最好的禮物,因此,走親戚也相對輕松些,不那么累人了。至于朋友,現在則更隨便了,想去時,一兩件禮物便可,不想去時,一條短信就解決問題。但一般關系好一點的,還是主張登門造訪,荔浦說的要在一起“喝一餐”才有氣氛。另一種講法就是,走親走親,走了才會親。
6、元宵節
荔浦人的元宵節不是很隆重,無非是大吃一餐,表示年宵已結束,該安心生產了。這一餐很與其它節日沒有多大區別,現在街上有湯圓賣了,有些家里會買些回來吃吃。以前好些村里會請人來唱一出戲或舞龍舞獅,或放場電影,現在一些村里還有,但大多數村里是沒有什么活動了。據說解放前,城里有花燈,現在這些在荔浦都只有電視里才有了。
(二)|獨特的年節飲食文化
荔浦人過年主要以飲食為主,千百年來開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飲食文化。下面是一些過年必備的食品介紹。
1、米餅
這是荔浦人所特有的一種年節食品。一般用糯米與粳米混合或只用粳米淘好用水浸過,然后炒成酥黃,再研磨成粉,現多用打糠機打成粉,用籮筐裝起放在地下一兩天讓它回潮,或放上幾片生蘿卜讓它回潤。再將黃糖煮成絲狀,冷卻備用,有的還加上桂花、姜汁。打餅子時,先將米粉和上糖汁揉到抓起成團,放手即散時,就可裝上雕有各種花鳥蟲魚的木頭做的餅印(模子),俗稱餅殼壓緊,再用瓦湯匙磨好,再敲出來,然后再一個一個放到鍋里用微火烤硬或蒸好即可。
2、白糍粑
這是荔浦農村過年必備的一種年節食品。做糍粑是一項必須多人合作的工作,家里沒人或在村里合不來人的,這時便很為難了。正是如此,縣城里的人家是很少有人做的,想吃時,只有上街買或到農村親戚家要,不然就只能等農村親戚送了。
做白糍粑的工序是這樣的:做先將糯米淘好放在桶里浸透,再裝上甑子放在大鍋里蒸熟,然后趁熱舀到石臼里(俗稱碓坎)里搗(俗稱沖),待沖爛到沒有一粒成顆米時,便出到石板上或滑石板上,再分成一個一個如小孩拳頭大的,其它人便迅速將它捏成柿餅狀,待完全冷時,再五個五個疊成一摞,在上蓋上花紅粉調色的紅印子或紅記號即可。放在碓坎里搗爛的方式,各地又有不同。有的由三個力氣大的男子用三根鋤頭把一樣大小的硬木棍先圍著碓坎將糯米飯搗爛,然后再猛烈的你上我下迅速沖打;有的地方則用三五根刮子把大小的竹子做成,無論男女,依次搗沖直到那飯完全搗爛為止,有的地方甚至是用八九根拇指大一點的樓梯竹來搗的,那可是婦孺咸宜了。
現在,科技發達了,已經有了專門的搗爛米飯的機子了,人力所做的少了一道工序,婦幼在家,也不必為做白糍粑難找人沖而發愁了。
3、扣肉
荔浦人吃的扣肉都是用大的荔浦芋(俗稱檳榔芋)與豬五花肉間夾拼在碗里而成。其做法是:先將檳榔芋削皮切成兩三指寬、半指厚、兩寸半長的片狀后,在文火油鍋(一般是茶油)里炸酥,有點焦黃既可,備用;再將切成方狀的豬五花肉先整塊放到鍋里水煮,煮到用筷子可穿透豬皮時撈起,再涂上些蜂蜜,然后放到油鍋里用文火炸到皮有一點點焦黃,撈起切成與芋頭大小片狀備用。然后就是把炸好的芋頭片和肉片放在用豆腐乳,醬油,蔥白、白糖調好的鹵水里拌勻,再將肉片和芋頭相到間雜夾在碗里碼齊,豬皮的一邊貼碗底。做成碗后,就放在蒸籠里或鍋里蒸,時間要合適,時間不夠,瘦肉部分太渣,易塞牙,芋頭也不夠“粉”,太過,則用筷子夾不起來!蒸好了,取出即可。到哪一餐想吃時,先放到鍋里或飯里熱透,再用另一個碗,把扣肉反扣出來,撒上些切碎的蔥花,這才可以上桌!
其它還有蹄子、魚果、水豆腐釀、油豆腐釀也是過年最常見的餐桌食品。以前生活水平不高,說到過年有好菜吃,就說:又不是過過年,天天有豬肉豆腐釀吃。可以說,荔浦人的過年,蹄子做的少了,但扣肉豆腐釀還是每家待客所不可少的。糖糕、粽子則是兩種可以充當早點或夜宵的小食品。
四、一些建議
1.文明燃放煙花爆竹,加強環境保護
荔浦縣城的大年夜從零點一過,便是炮聲連連、不絕于耳,一直大年初一的十多點鐘。膽小的幼兒,這一晚往往是哭喊連天,東鉆西滾,徹夜難眠。身體不好的老人,睡眠不好的成人在這一夜里,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圓睜雙眼,被迫守歲了。
2.摒棄迷信內容,弘揚優秀文化
這幾年,荔浦的春節出現了三少一多的不大正常的現象,即唱戲的少了,放電影的少了,文體活動也少了,賭博的多了。
賭徒多,賭法也多,三公、少六、牌久、麻將、撲克無不應有盡有。會拿牌的拿牌,不會的坐馬搭注,真是人頭攢動,烏煙癉氣,還美其名曰:“耍年宵”。很多同學談到過年,最反感的就是家家戶戶幾乎都有人在賭博。
如果能在難得輕松的過年里多一些文體活動,也許我們荔浦的過年更有意義。
(夫子作于2004年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