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通經絡中藥
人體經絡循環不暢,輕者酸脹沉麻的部位,重者痛腫,甚者廢痿。經絡循環障礙常見的原因,或因氣血虛,或因受風,或因受寒,或因濕滯,或因熱與邪結。所以臨床要結合,病變部位,搞清是氣虛、血虛、肝腎虛或氣血瘀,辯證選擇通經絡藥,使之通,使之榮,使之恢復正常。常用通經絡中藥有枝藤類桂枝、桑枝、雞血藤、海風藤、絡石藤、忍冬藤、紅藤等;常用的蟲類藥有僵蠶、蜈蚣、全蝎、土鱉蟲、地龍、白花蛇等;其他臨床證求通經效果較好的當歸尾、絲瓜絡、羌活、獨活、透骨草、馬錢子等。臨床上常將通經絡藥與活血化瘀藥配合使用,則通力更強。有關中藥詳細介紹如下。
桂枝
【性味與歸經】辛、甘,溫。入心、肺、膀胱經。
桑枝
【來 源】:為桑科植物桑的嫩枝。
【功 效】:祛風濕,利關節,行水氣。
【主 治】:治風寒濕痹,四肢拘攣,腳氣浮腫,肌體風癢。
【性味歸經】:苦,平。
①《本草圖經》: "平。"
②《綱目》: "苦,平。"
③《醫林纂要》: "甘宰,平。"
④《本草再新》: "味清苦,微寒,無毒。""桑頭: 味苦,性寒,無毒。"
入肝經。
雞血藤
性味歸經:苦、甘,溫。歸肝、腎經。
功能主治:補血,活血,通絡。用于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濕痹痛。
藥理作用:
1. 擴血管作用:雞血藤水提液醇沉制劑20mg/kg直接注入股動脈, 注射后10分鐘內股動脈學血流量增加42.7%;峰值時增加值達133%;血管阻力減少45.3%.
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雞血藤生藥水煎醇沉制劑在100mg/kg濃度時, 在試管內對二磷腺苷誘導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顯抑制作用.
3. 對實驗性關節炎的影響:雞血藤酊劑給大鼠灌胃, 對甲醛性關節炎有顯著療效.
海風藤
性味歸經:為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效為祛風溫,通經絡。可治療 用于風寒濕痹,關節不利,腰膝疼痛,筋脈拘攣。肺寒喘咳,屈伸不利。
常與絡石藤相須為用。
絡石藤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祛風通絡,涼血消腫。用于風濕熱痹,筋脈拘攣,腰膝酸痛,喉痹,癰腫,跌撲損傷。
【用法用量】6~12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忍冬藤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疏風通絡。用于溫病發熱,熱毒血痢,癰腫瘡瘍,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木犀草素5×10-4濃度時, 能降低離體蛙心的舒張期幅度, 對收縮期幅度有輕度降低, 心率變慢, 輸出量較少.在2×10-4濃度時, 能增加離體豚鼠心臟的收縮期及舒張期幅度, 心率變快, 而對冠狀動脈及血容量則無直接影響.木犀草素 5~10mg 能增加狗動脈壓而降低靜脈壓;10mg 可使大鼠下肢血流減少(33%);5~15mg 可使貓、犬血壓升高 12%~30%.木犀草素的這些作用不能被α-腎上腺素能阻滯劑所阻斷.
2. 解痙作用 木犀草素對平滑肌 (兔離體小腸)有解痙作用, 但強度低于罌粟堿;并有輕度利尿(增加氯化鈉的排出)作用.
3. 鎮咳、祛痰、平喘作用 木犀草素對咳嗽中樞有直接抑制作用, 灌服或腹腔注射對氨水噴霧法引起的小鼠咳嗽有強而穩定的止咳作用.酚紅排泌實驗證明: 灌服木犀草素對小鼠有明顯的祛痰作用, 其作用機制并非通過刺激胃-十二指腸黏膜化學感受器反射引起, 而是木犀草素能使痰中酸性黏多糖解聚, 即溶解痰內黏多糖纖維可能在祛痰作用中有一定作用.實驗還表明: 木犀草素能直接擴張支氣管, 并對抗乙酰膽堿、組胺所引起的氣管平滑肌痙攣, 但此作用較弱, 需大于100mg/kg才有一定作用.
4. 其他作用 體外實驗表明: 木犀草素濃度為 1:350000 時, 能抑制葡萄球菌及枯草桿菌的生長.年幼大鼠(生后 25~28 天)口服木犀草素后, 出現胸腺萎縮, 但此作用與垂體-腎上腺系統無關.
蜈蚣
【性味歸經】 辛,溫;有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 息風鎮痙,功毒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疬,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3~5g 。
【注意】 孕婦禁用。
【藥理作用】
1. 止痙作用 止痙散(全蝎、蜈蚣)每天1g, 連服1、3、9天后, 對卡地阿佐、士的寧、煙堿的半數驚厥量引起的小鼠驚厥均有對抗作用, 在同劑量時蜈蚣對抗上述3種藥物的驚厥效價比全蝎高, 而對鹽酸古柯堿性驚厥則無效.
2. 抗真菌作用 蜈蚣水浸劑(1:4)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許蘭黃癬菌、奧杜盎小芽胞癬菌、腹股溝表皮癬菌、紅色表皮癬菌、緊密著色芽生菌等皮膚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3. 抗腫瘤作用 蜈蚣水蛭注射液對腫瘤細胞有抑制作用, 它能使小鼠的精原細胞發生壞死、消失.蜈蚣水蛭對小鼠肝癌瘤體的抑制率為26%, 屬于微效, 對網狀內皮細胞機能有增強作用, 但長期應用對肝臟有損傷.化癌丹(含昆布、海藻、龍膽草、全蝎、蜈蚣、醋炒大米等), 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
全蝎
【性味歸經】辛,平;有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用于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偏正頭痛,瘡瘍,瘰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g;研末入丸、散,每次0.5-1g;蝎尾用量為全蝎的1/3。外用:適量,研末摻、熬膏或油浸涂敷。
【藥理作用】
1. 抗驚作用:全蝎粉末對小鼠有抗驚厥作用;蝎毒素及其成分抗癲癇肽靜脈注射對小鼠有抗驚厥作用, 后者的抗驚厥作用強于前者.
2. 對心血管的作用:蝎毒素對離體蛙心低濃度興奮而高濃度呈抑制作用.
3. 殺蟲作用:全蝎醇提取物體外實驗, 對豬囊尾蚴有顯著殺滅作用.
土鱉蟲
【性味歸經】咸,寒;有小毒。歸肝經。
【功能主治】破瘀血,續筋骨。用于筋骨折傷,瘀血經閉,癥瘕痞塊。
【用法用量】 3~9g。
【注意】孕婦禁用。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防蛀。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主要成分為谷氨酸等17種氨基酸和砷等28種多種微量元素以及甾醇和直鏈脂肪族化合物。
2.藥理作用:提取液及水提醇沉液分別有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的作用;提取物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粘附率,減少聚集數;總生物堿可提高心肌和腦對缺血的耐受力,并降低心、腦組織的耗氧量;水煎液具有調脂作用,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提取物可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肝損害而有保肝作用。
地龍
地龍作藥,由來已久。早在漢代即已正式載入《神農本草經》,到了明代,其醫藥用途相當廣泛,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地龍可治療多種病癥。
地龍的功效:清熱、息風、平喘、通絡、利尿。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地龍確有解熱、鎮靜、抗驚厥、平喘、降壓等多種藥理作用。
一、治療高熱驚劂。地龍既有解熱作用,又能抗驚厥。所以最適用于高熱驚厥抽搐。常與鉤藤、僵蠶、七時一枝花等藥配用。
二、治療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地龍能夠舒張支氣管,所以能夠平定喘身。可單方用,特地龍研末吞服,每次1-2克。對于肺熱哮喘,宜與麻杏甘石合劑同用,效果更好。
三、治療高血壓病。地龍有降壓作用。對原發性高血壓有效。
四、治療躁狂型的精神病。地龍既有鎮靜作用,又有解熱作用,所以運用于這種病人。
五、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和中風后遺癥。治療關節冷痛、活動不便的小活絡丸和治療半身不遂的補陽還五湯,其中都有地龍。
白花蛇
性味歸經:甘、咸,溫;有毒。歸肝經。
功能主能:祛風,通絡,止痙。用于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疬惡瘡。
用法用量:3~4。5g。 研粉吞服1~1。5g。
備注:對風濕痹痛、筋脈拘急等癥,可配伍豨簽草、獨活、威靈仙等藥同用;治口眼喎斜、語言蹇澀,或筋脈攣急、肌肉麻痹等癥,可與全蝎、當歸、羌活、白芷等配伍應用,或浸酒服。治破傷風,痙攣抽搐及小兒驚風痙厥,配伍烏梢蛇、蜈蚣等藥同用。此外,白花蛇又可用于麻風,疥癬,具有祛風攻毒之效,可與烏梢蛇、雄黃等藥同用。
穿山甲
性味:味咸;性微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活血散結;通經下乳;消癰潰堅。主血瘀經閉;癥瘕;風濕痹痛;乳汁不下;癰腫;瘰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散劑。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
禁忌:氣血虛弱、癰疽已潰者及孕婦禁服。
藥理作用:1.降低血液粘度作用:1.1.對大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取大白鼠30只,體重300±20g,隨機分成2組,分別腹腔注射穿山甲片水煎液(濃度10%)及等容量生理鹽水,1小時后,再次給藥。然后注射戊巴比妥鈉麻醉,鼠尾取血,測定玻片、毛細管凝血時間及毛細管高度。本實驗結果表明,穿山甲片的水煎液有明顯延長大白鼠凝血時間的作用和降低大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1.2.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 取小白鼠36只(18±2g),隨機等分為3組,分別灌胃穿山甲片水煎液及等量生理鹽水,3天后,眼眶后靜脈叢取血,用毛細管法測定凝血時間。實驗結果表明,穿山中片的水煎液有明顯延長小白鼠凝血時間和降低小白鼠血液粘度的作用。 2.抗炎作用:取小白鼠84只,隨機分組,灌胃穿山甲片水煎液和生理鹽水,1周后,將小鼠左耳正反面涂以巴豆油液(內含巴豆油2%,無水乙醇20%,無水乙醚78%)使其發炎腫脹,4小時后,將小白鼠處死,迅速剪下兩耳,以直徑4mm的不銹鋼圓沖沖下一圓面,精稱,左右耳之差即為左耳實際腫脹重量,計算腫脹百分率,結果見表4。實驗結果表明穿山甲片的水提液、醇提液均有明顯的抗巴油油引起的小白鼠耳部炎癥作用(P<0.01,P<0.05)。 3.對小白鼠常壓缺氧的耐受能力的影響:穿山甲片中的環二肽Ⅵ和Ⅶ能夠提高小白鼠常壓缺氧的耐受能力。
當歸尾
[現代研究]本品含有揮發油、亞葉酸、煙酸和蔗糖以及維生素B12等物質。據藥理實驗證明,當歸有抗惡性貧血的作用,既有興奮子宮肌,又可使收縮加強,同時有鎮痙、鎮痛作用,并能保護肝臟,防止肝糖原的減少。
絲瓜絡
性味:性涼,味甘。
功能主治:通絡,活血,祛風。用于痹痛拘攣、胸脅脹痛、乳汁不通。
羌活
主治:外感風寒;頭痛無汗;油印寒濕痹;風水浮腫;瘡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等癥。羌活功能發散風寒,祛風止痛,用于感冒風寒,兼有頭痛、身痛為主,常配防風、白芷等藥同用。
藥物應用鑒別
1、羌活與獨活,二者皆能逐風勝濕,透關利節,但又各有所長。羌活性味雄烈,發汗解熱作用較強;羌活偏上行,獨活偏下行,常同用。
獨活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肝、腎、膀胱經功能主治
祛風勝濕;散寒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頭痛齒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
用藥禁忌:陰虛血燥者慎服。
1.《本草經集注》:蠡實為之使。
2.《本經逢原》:氣血虛而遍身痛及陰虛下體痿弱者禁用。一切虛風類中,咸非獨活所宜。
藥用配伍
1.風寒濕痹。該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袪風濕,止痹痛,為治風濕痹痛主藥,凡風寒濕邪所致之痹證,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因其主入腎經,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關節疼痛屬下部寒濕者為宜。治感受風寒濕邪的風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與當歸、白術、牛膝等同用,如獨活湯(《活幼新書》);若與桑寄生、杜仲、人參等配伍,可治痹證日久正虛,腰膝酸軟,關節屈伸不利者,如獨活寄生湯(《千金方》)。
2.風寒挾濕表證。該品辛散溫通苦燥,能散風寒濕而解表,治外感風寒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多配羌活、藁本、防風等,如羌活勝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3.少陰頭痛。該品善入腎經而搜伏風,與細辛、川芎等相配,可治風擾腎經,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如獨活細辛湯(《癥因脈治》)。
4.獨活與桑枝:獨活搜風散寒止痛而通痹;桑枝祛風濕而通經絡橫行四肢。二者合用,治療風寒濕痹功能增強,尤其是上肢疼痛、肩關節周圍炎。
伸筋草
性味歸經:性味歸經 苦辛溫,入肝經。
功效:祛風散寒.除濕消腫,舒筋活絡。
應用:用于風寒濕痹,筋脈拘攣疼癰。外用治跌打扭傷腫痛。
臨床應用
1.風寒濕痹,肢軟麻木。本品辛散、苦燥、溫通,能袪風濕,入肝尤善通經絡。風寒濕痹,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可與羌活、獨活、桂枝、白芍等配伍;若肢體軟弱,肌膚麻木,宜與松節、尋骨風、威靈仙等同用。
2.跌打損傷。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多配蘇木、土鱉蟲、紅花、桃仁等活血通絡藥,內服外洗均可。
馬錢子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①《綱目》:“苦,寒,有毒。”②《本草原始》:“味苦,寒,大毒。”歸肝、脾二經。
功能主治:治咽喉痹痛,癰疽腫毒,風痹疼痛,骨折,面神經麻痹,重癥肌無力。1.通絡止痛:用治風濕頑痹或拘攣麻木。2,消腫散結:用治外傷瘀腫疼痛及癰疽腫痛。近年用治多種癌腫,有一定療效。3.治療小兒麻痹后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三叉神經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疼痛,風寒濕痹、全身關節拘急、麻木,癌腫等。 用法用量 內服:炮制后入丸、散,日服0.3~0.6g(大劑量0.9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浸水、醋磨、煎油涂敷,或熬膏攤貼。
禁忌:不宜生用、多服久服;體質虛弱及孕婦禁服。過量中毒可引起肢體顫動、驚厥、呼吸困難,甚至昏迷。《本草經疏》:“氣血虛弱、脾胃不實者,慎勿用之。”毒性馬錢子含有番木鱉堿,成人用5~10毫克即可發生中毒現象,30毫克可致死亡。曾報道用馬錢子治療白喉總劑量達50.54毫克時,引起中毒。亦有服九轉回生丹(主要成分為馬錢子與地龍)而致中毒或馬錢子7粒中毒致死的病例。
中毒癥狀:最初出現頭痛、頭暈、煩躁、呼吸增強、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難,呼吸加重,瞳孔縮小、胸部脹悶、呼吸不暢,全身發緊,然后伸肌與屈肌同時作極度收縮、對聽、視、味、感覺等過度敏感,繼而發生典型的士的寧驚厥癥狀,最后呼吸肌強直窒息而死。
中毒解救:輕度中毒,無明顯抽搐的可用:
1綠豆 100g,生甘草 100g,煎水頻服
2蜂蜜6g,綠豆120g,甘草30g,水煎頻服
中度中毒,有明顯抽搐的可用:防風6g,甘草10g,勾藤12g,生姜5g,青熏2g,沖服或水煎服。
嚴重抽搐者可用:蜈蚣3條,全蝎6g,研末一次灌服(小兒減量)
木防己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祛風止痛,行水清腫,解毒,降血壓。用于風濕痹痛、神經痛、腎炎水腫、尿路感染;外治跌打損傷、蛇咬傷。
秦艽
性味:辛、苦,微寒。
歸經:歸胃經、肝經、膽經。
功能:袪風濕,舒筋絡,清虛熱。
主治:用于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日晡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木瓜
【性味】酸,溫。
【歸經】歸肝、脾經。【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于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防蛀。
【備注】治風濕痹痛時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用。為治吐瀉轉筋之要藥。用于暑濕霍亂,吐瀉轉筋之癥,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為治腳氣腫痛要藥,可配伍吳茱萸、紫蘇、檳榔同用。尚有消食作用,可用于消化不良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