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傷寒論六經與周易六爻的關系


 

石應軒

 

本文首先通過對《周易》六爻“比”、“應”、“中”等爻位關系的論述,并以乾卦為例,表示事物發展的六個階段︰即始盛──盛極──始弱──漸衰──衰極──質變,揭示了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性,而《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中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之間也存在著與之相對應的關系。其次經過對比研究,認為《傷寒論》六經的實質是經絡、臟腑、氣化的統一體,反映了外感熱病全過程正邪陰陽消長的化,其中以人體的正氣(包括陽氣和陰氣)為中心,最后結合開闔樞學說,標本中見的氣化學說,論述了六經病的證治、傳變規律及其預后轉歸。太陽病為病輕淺,相當于卦之初位且得位,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為提綱證,治之以汗法,有表實、表虛之不同,分別以麻黃湯、桂枝湯主治之,既可轉屬陽明、少陽,又可轉屬三陰經。陽明病為三陽病的極盛時期,相當于卦之二位,雖然陽經居陰位為不得位,但居下卦之中為“得中”,以“胃家實”為提綱證,胃家包括胃、大、小腸,有陽明經證、腑證之分,治以清、下為法,處以白虎湯、承氣湯。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是決定三陽病是否向三陰經傳變的關鍵。少陽病在卦相當于三位,為下卦之末位,外內、外卦之交界,在經為陰、陽經之樞紐,以“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為提綱證,病機為半表半里,治以和解之法,小柴胡湯主之。太陰病,代表陰證中較輕淺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寒證,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為綱,治療以溫補為主,宜理中、四逆輩,在卦相當于四位,為上卦之初位,有交陽通陰的作用。少陰病為三陰之最重階段,以“脈微細,但欲寐”為綱,為卦之五位,不得位但得“中”。先天為心火腎水之葬,加之體質有偏陰虛、陽虛之不同,而出現少陰熱化證、寒化證,治以黃連阿膠湯、四逆湯,病之重者,陽亡則死,陰竭亦死,故少陰病多死證。厥陰病,表示疾病的最后階段,陽氣或陰氣都衰微到了極點,寒化而陰盛陽亡為寒厥,熱化而陽盛陰竭為熱厥,故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為綱,反映寒熱錯雜之機,治以烏梅丸主之。“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無厥則不得為厥陰病,相當于卦之上位,體現了《周易》“物極必反”,“物窮必變”的哲學思想。

 

     綜上所述,說明了醫圣張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的論證方法,借鑒了《周易》六爻的爻位元關系的思維模式,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理法方藥完備的理論體系,有效地指導著中醫臨床實踐。

 

 

 

    清代名醫徐靈胎(大椿)曰︰“凡醫者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傷寒理明,則萬病皆通。”《傷寒論》一書,千百年來,向被中醫界奉為圭臬,尊稱經典。有眾多的醫家致力于《傷寒論》的研究,為之注釋者不下數百家,形成了蔚為壯觀的傷寒學派”。而《周易》被儒家推崇為群經之首,“……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雖然表面上採用了卜筮的形式,但其實質則是一部哲學典籍,莊子曰︰“易以道陰陽”,其蘊含著辨證法的思想是顯而易見的。它對于我國古今各門學科都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而中醫學與《周易》,則更有“醫易同源”之說。后來,隨著中醫臨床各科的發展,出現了醫易分家的局面,研易者不知醫,研醫者不知易;當然,也時有醫易兼通的大家出現,對中醫學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歷代醫家雖多認為《傷寒論》和《周易》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但二者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系,又多語焉不詳;今賢中國中醫研究院楊力教授,王其論著《周易與中醫學》中也提出︰“周易六爻與中醫六經、六經體系、六經辨證密切相關”,可惜未展開詳細論述。數年來,筆者潛心于醫易學的探討和研究,發現《周易》六爻與《傷寒論》六經之間存在著對應關系,運用《周易》的爻位關系,并結合開闔樞學說,標本中見的氣化學說,有利于說明《傷寒論》六經的實質(反映了外感熱病全過程正邪消長的變化規律,即用三陰三陽預見并規定了機體感受急性熱病后由正氣量不斷減少所導致的病變由陽轉陰乃至陰陽不相順接的全過程。)和六經證治,以及六經轉變等一系列關于《傷寒論》研究的重點、疑難問題,今不揣淺陋,進行論述,以期拋磚引玉,且就教于海內外的大方之家。

 

    近代經方大家惲鐵樵先生在其《藥庵醫學叢書.傷寒論研究》中指出︰“《傷寒論》第一重要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處亦為六經,凡讀《傷寒論》者亦無不于此致力……此處不解,全書皆模糊影響”。考諸《傷寒論》本無“六經”之名,而最早提出“六經”之名者,是宋代朱肱的《南陽活人書》,《傷寒論》本論不稱“六經”而直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呼之,而此三陰三陽亦本于《內經》、《難經》和《周易》。仲師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提到《陰陽大論》,今已不傳。但從《傷寒論》三陰三陽辨證體系來看,該書當為秦漢之際一種專論陰陽及三陰三陽與人體病變關系的專著。當代著名傷寒學家米伯讓先生認為《陰陽大論》很可能即今《周易》之別名。張仲景為醫中之圣,學識淵博,在撰寫《傷寒雜病論》時“勤求古訓,博採眾長”,對《周易》造詣很深,且達到運用自如的水淮,自然不言而喻。他通過臨床實踐以積累豐富經驗,并把握疾病、證候、癥狀之間的聯繫,且處之相應的方藥之后,創造性地通過三陰三陽方法,確立其辨證論治體系。

 

    明代著名中醫學大家張景岳先生說︰“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方知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人身之理,以陰陽二氣而長養百骸。易者,易也,具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易同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而不知易乎?”此段話清楚明白地道出了醫易二者的關系。為了說明《周易》六爻和《傷寒論》六經之間的關系,下面對本文運用到的《周易》內容作以簡要介紹︰

 

   《周易.系辭》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兩個三畫的經卦相重而生“六畫之象”,這就是《系辭》中所謂“八卦相蕩”而生成的六十四重卦。六畫之象包含內、外兩個經卦,亦稱上、下兩卦。六個爻畫的排列自下而上。最下一爻稱初爻,順而上,依次稱為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上第六爻稱為上爻。將一卦六個爻劃分成三部分,上兩爻為天,中兩爻為人,下兩爻為地,又有“陰位”、“陽位”之分,(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初爻、三爻、五爻稱作陽位,二爻、四爻、上爻稱作陰位。爻也分陰、陽,(“──”為陽爻,“--”為陰爻),若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謂“得正”或“得位”,吉祥。反之,若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則謂“不正”或“失位”,不吉。《傷寒論》六經完全遵從了《周易》“得位”、“失位”的爻位關系。除此之外,漢代人在注釋《周易》經文的著作中,認為每個卦體的陰、陽爻畫之間,還有著“比”、“應”、“中”等關系。所謂“比”,指在一卦的卦體中,相鄰的兩爻最接近,近則親密,這種關系,稱之為“比”。如初爻與二爻,二爻與三爻,三爻與四爻,四爻與五爻,五爻與上爻,都可以稱“比”。這在《傷寒論》中也有類似的關系,如《傷寒論》中的太陽與陽明,陽明與少陽,少陽與太陰,太陰與少陰,少陰與厥陰六經之間,也存在著“比”的關系。在一卦的六畫之象中,初爻與四爻、二爻與五爻,三爻與上爻之間,漢代人認為有著一種呼應的關系,被稱之為“應”。同樣《傷寒論》中太陽與太陰,陽明與少陰,少陽與厥陰之間,也存在著“應”的關系。所謂“中”,漢代以來的易學家們稱之為“居中”、“得中”、“處中”等,一般系指一卦卦體中的第二爻與第五爻,(但也有例外),因為第五爻居外卦之“中”,第二爻居內卦之“中”。具體到《傷寒論》陽明病居內卦之中爻,“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先天之精血必賴后天之資,病久窮極必然及于先天,所以陽明是三陽病向三陰病傳變的關鍵。而少陰病居外卦之中爻,先天為心腑之葬,心主血脈,又主神志,腎主藏精,內寓真陽,由于病變經過不同,體質因素有偏,所以臨床上可分別呈現少陰陰虛熱化證和少陰陽虛寒化證,病之重者,陽亡則死,陰竭亦死,故少陰病多死癥。在機體正氣量的消耗上,少陰病可以視為最后階段,但少陰為樞,既可傳厥陰,也可轉太陰,還可轉于陽經,由陰轉陽而自愈。

 

   《周易.系辭》在談到爻位關系時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勝邪”。“……其初難知,其上易知,本末也。初辭擬之,卒成之終。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在談到爻位的變化規律時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這些論述對我們理解《傷寒論》六經傳變有重要的啟迪作用。

 

    筆者之所以不厭其煩地論述《周易》爻位關系及其變化規律,其目的是為了說明仲師《傷寒論》六經辨證的論證方法,借鑒了《周易》的思維模式。為了使讀者更清楚明白《周易》六爻的變化規律,特列表于下︰

 

上卦  

 

  上位

 

    五位

 

       四位

 

    《周易》義理派的創始人王弼先生說︰“卦者時也,爻者適時之變也。”《周易》除卦象反映著陰陽的消長變化外,爻象也富含著三陰三陽的變化。《周易》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組成,六爻的變化反映著三陰三陽的消長變化,六爻自下而上構成一個陰陽消長轉化週期,由初爻到六爻,反映了陽氣由微到盛,由盛到衰,由衰到反(質變)的規律,如以干卦為例,(《周易》以變為占,故以老陽數“九”作為卦中陽爻的標志,以老陰數“六”作為卦中陰爻的標志。)從初九(第一爻)為陽氣始生,九二(第二爻)為陽氣漸盛,九三(第三爻)為陽氣旺盛,九四(第四爻)為陽氣大盛,九五(第五爻)為陽氣盛極始衰,上九(第六爻)為衰極必變,其中蘊涵著量變質變規律萌芽的辨證法思想。

 

    上述《易.乾卦》是《周易》六爻位所表示事物發展的六個階段,即由初微→漸盛→旺盛→盛極→始衰→來複的典型反映,《內經》的六經三陰三陽分證即導源于此。《傷寒論》六經辨證繼承發展于《內經》六經分證,脫胎于《周易》的六個爻經關系。《傷寒論》六經辨證從太陽病到厥陰病,也和《易經》六爻盛衰次序一樣,體現了一個邪正盛衰轉化的六個位象,其中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有三陰三陽始盛、盛極、始弱、漸衰、衰極、往復必變的變化趨勢。《傷寒論》不僅整個六經體系體現了《周易》六爻陰陽的消長盛衰規律,而且每一經病都反映了陰陽盛衰消長轉化的全過程。

 

   《傷寒論》的六經,是有臟腑經絡的定位概念,也有六氣寒熱的屬性,但更重要地是以人的正氣(包括陽氣及陰氣)強弱為中心,對外感熱病的發展過程做了動態觀察,既看到了六經的物質基礎,又看到了六經所反映出的正邪消長,既有外感熱病所佔據的空間位置,又有病情發展變化的時間概念,因此,反映正邪變化的陰陽消長是《傷寒論》六經的實質。

 

   《內經》云︰“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由三陽至二陽再至一陽,說明了邪勝正卻,陽氣減弱。在陽氣旺盛階段宜祛邪,陽氣衰減宜扶正祛邪,在外感熱病初起階段的治療,要不使邪氣深入。由三陰而二陰再至一陰,也說明邪勝正卻,陽氣本衰,陰氣也逐漸減少。在陽氣尚不衰減,扶陽即可,在陰氣與陽氣俱虛的情況下,辨其以陰虛為主,或是以陽虛為主,分別養陰或扶陽,或陰陽雙補;若陰或陽都衰微到極點,陽盛陰竭,是指邪熱很盛,宜攻下祛邪而存陰,陰盛陽亡則回陽救急。在后期階段的治療中,要防止陽氣或陰氣的耗竭”。

 

    總而言之,根據陰陽消長的六經辨證,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外感熱病發生、發展、變化、恢復或死亡過程中的一些共性的變化規律。因此它必然要反映出正與邪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的關系,只有根據陰陽氣的多少,反映正邪消長的變化,再結合臟腑經絡與六經氣化作用,才能比較全面的理解《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

 

    下面,我們將結合開闔樞學說討論,《素問.陰陽離合論》云︰“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去,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王冰注云︰夫開者,所以司動靜之機,闔者,所以執禁錮之權,“樞者,所以主動轉之”,和以標本中見的理論指導六經證治的氣化學說,《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少陽之上,火氣治之,中見厥陰;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太陽之上,寒氣治之,中見少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少陰之上,熱氣治之,中見太陽;太陰之上,濕氣治之,中見陽明。所謂本也,本之下,中之見也,見之下,氣之標也。”《素問.至真要大論》說︰“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通過對六經提綱證及其主要脈證、治法的綜合論述,說明採用六爻的形式進行排列,便于說明三陽經、三陰經性質、治法的差異。

 

    在論述六經病的證治時,仲師運用了《周易》“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和“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的原則,符合現代自然科學中集合論、系統論的理論,更採納了《周易》的爻位關系,總結出各經病的提綱和排列次序、傳變規律、治療原則、具體方藥及其預后轉歸。

 

    太陽主表,太陰病為疾病發生的初始階段,病情較輕,病位較淺,正氣尚盛,相當于卦之初位,故處在六經病首,并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作為脈證提綱,脈浮反映邪正交爭,于表,惡寒反映邪始入人體,未與有形之物相結,此時,若恰當治療,可使肌體免受重大損害。治療上因病邪較淺,“其在皮者,汗而發之”,汗之以解表。同時,陽經居陽位,為得位之象,所以一般預后良好。反之若失治,誤治,則內傳至二位陽明,或致使正氣虧損,邪氣由表入里,則變證蜂起,極易形成正虛邪陷的危重證。

 

    太陽發病,兩從標本,故太陽經證,從本寒化,則見惡寒;從標陽而化,則見脈浮,發熱;病及本腑,則使寒水不化而致小便不利、口渴之證,治用麻黃湯、桂枝湯、五苓散之類。

 

    太陽為三陽之“開”,主一身之表,為病邪出入門戶,外邪襲人,始自太陽,太陽統營衛,一方面主司汗孔的開合,另一方面抗御外邪,防邪內侵,其太陽所通營衛,其腑膀胱又主司氣化,因此太陽的作用為上行外達,故稱太陽為開。當正氣不足,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衝而發病,導致開的機能紊亂,或當開而反閉,見發熱,惡寒,汗不出而喘,因而以麻黃湯開闔發汗祛邪,使閉者開;或則當闔而反開,致汗出,惡風、脈浮緩,以桂枝湯調和營衛,使主衛司表的功能恢復;或氣化不利而口渴、小便不利,以五苓散治之。總之因為太陽之氣不能上行外達衛外而為固,其開合紊亂不節,以致于產生了太陽病,其治療都是針對太陽“開”的功能而立法遣方的。在三陽經開闔樞之間,太陽“開”的作用,可以轉屬陽明“闔”,也可轉屬少陽“樞”,還可轉屬三陰經。其預后轉歸,病在開時,多為病輕,易治。

 

    陽明病,正盛邪實,正邪交爭激烈,為三陽病極盛時期,因此放在太陽病后,在卦位相當于二位,為內卦之中位。在病狀上,既有大熱、大渴、煩躁、譫語,又有腹滿時痛,大便燥結不通,所以用“胃家實”作為提綱概括病機,(胃家實際應為胃、大、小腸之通稱),胃氣以下降為順,六腑以通為用,因此時正氣尚盛,能耐攻伐,“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故陽明病經證、腑證,分別以清、下為治。因陽明病陽經居陰位,在卦為不得位,此為兇象,故陽明病在三陽病中病情最重,有高熱、神昏、譫語之危象。也說明仲師重視正氣(人體以胃氣為本)的學術思想,因其雖不得位,但卻居不卦之中位即得中,不愈則傳至三位之少陽。

 

    陽明本應從中氣而化,若中氣化而不及,邪從陽明本燥而化,則成燥熱證或燥實證,治以白虎或承氣湯類。若中氣之化太過則成寒濕之證,或中氣之化兼陽明之標,則成濕熱證,治宜寒濕中求之或以茵陳萵湯類。陽明位于三陽之里,主腐化傳導,陽氣蓄于內而生精排濁,其特點“內行下達”,故稱陽明為三陽之闔。邪侵陽明,則其內行下達的機能遭到破壞,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則其闔的功能紊亂,故出現不能食,大便燥結,或嘔逆,小便數,熱結旁流。若其闔的作用破壞,陽氣不能內蓄,則見潮熱,譫語,大汗等證。陽明病是內行下達闔的功能失常,故主以攻下,祛其留邪,恢復陽明受納傳導之職。病在闔時,則病稍重稍深不易治。病邪在陽明闔,一般不傳向太陽“開”或少陽“樞”,即所謂“無複所傳”,其出路或見自解,或陽熱亢盛以致危殆。

 

    少陽病,在卦相當于三位,為下卦之末位,處內、外卦之交界,在經為陰、陽經之樞紐,這一特殊的位置,決定了少陽病“口苦、咽干、目眩、寒熱往來”的特殊臨床表現,代表陽熱消退階段,以示病機為半表半里,汗之不解,伐之無益,故仲師治以和解之法。因其為“得位”之經,故無兇險之勢,預后多良好。其病外承陽明,內近太陰,具有向內、向外雙向趨勢,若治之得法,則從陽向表而解,失治、誤治則內陷三陰,且徑轉太陰。

 

少陽從本化以概標,化之太過則熱盛,升降失調,而致相火上炎或樞機不利,見口苦,咽干,目眩,治宜黃芩湯,見胸肋苦滿,往來寒熱,嘿嘿不欲飲食,治以小柴胡湯。

 

     三陽經中,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位于半表半里之間,具有宣通、升發、疏調的作用,故稱之為“樞”。少陽病多為樞機不利,升發條達不及而為病。例如正邪分爭于半表半里,故有往來寒熱、胸肋苦寒、心煩喜嘔的癥狀。少陽病既可外兼太陽,也可內兼陽明,因而在三陽經中,有著重要的樞轉作用。少陽作為“陽樞”的作用,在于少陽邪氣多來自太陽“開”,又最易入里轉屬陽明“闔”,故少陽病在臨床中具有一種不穩定性。少陽為陽樞,若病自太陽“開”來,則病為進,若由厥陰之“闔”轉來,則病為好轉,外出向愈。少陽病樞機不利,邪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則用小柴胡湯以和解表里,恢復其樞機的作用。

 

    太陰病,代表陰證中較為輕淺的病證,主要表現為脾胃虛寒證,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為提綱證。示太陰具有反轉之機,在治療上則以溫補為主,太陰為得位之經,并無兇險之證。若治之得法,尚可由虛變實,由陰轉陽,故有“實則陽明,虛則太陰”之說法,若誤下則變證如麻。故太陽病放在少陽病之后,在卦相當于卦之四位,為上卦之初位,有交陽通陰之作用。太陰本代以概標,若化之大過,中見之陽明槔化不及則成太陰虛寒夾濕之證,而見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等,治宜用理中、四逆輩。

 

太陰居陰分之表,主宣發、輸布,凡血脈周流,津液四布,都是太陰經的作用,因此,稱太陰經為三陰之“開”,太陰病,是因其宣散、輸布、氣化的作用,也即“開”的機能紊亂所致的結果。如水津不能輸布則見腹滿時痛,嘔吐下利不渴,是太陰脾運失職。在三陰開闔樞之間,太陰為里虛寒證,病情進一步發展,很容易轉為全身性虛寒證的少陰病。三陰病,太陰為開,病在開時,多為病輕,易治。

 

    少陰病為三陰之最重階段,以“脈微細,但欲寐”為綱,陽氣衰微,陰寒極盛,故放在太陰病后,為卦之五位,五為陽位,少陰居之為兇。陰陽分離,水火不濟,多危及生命。因陰寒內盛,虛陽外越,治療上多以回陽救逆為法。少陰兩從標本之化,從本化之太過、標化不及則成少陰熱化證,治宜黃連阿膠湯、豬苓湯、桔梗湯類;從標化之太過、本化不及則見少陰寒化之下利清穀,惡寒蜷臥等。治以四逆湯類方。少陰居于陰分之中,所連臟腑是心火腎水,所藏物質心血腎精,皆宜通布達全身而為用,與全身各經脈臟器有著密切的聯繫。在三陰經中,少陰又為里之半表半里;因而稱之為三陰之樞。少陰樞機不利,則心腎中水火不交,各自為政,故可見心煩不眠的熱化證,又可出現脈微下利的寒化證,尚可見到單純樞機不利的四逆散證。少陰作為陰樞的作用在于︰少陰病邪常來自太陰“開”,又可轉向二陰交盡的厥陰“闔”,其病預后多不良。

 

    厥陰病,表示疾病的最后階段,陽氣或陰氣都衰微到了極點,寒化而陰盛陽亡為寒厥,熱化而陽盛陰竭為熱厥,故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蛔,下之利不止”為綱,反映寒熱錯雜之機,“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正是厥陰病機的透徹歸納,無厥則不得為厥陰病,相當于卦之上位,體現了《周易》“物極必反”,“物窮必變”的哲學思想。厥陰從乎中氣少陽火化,中氣之化,若兼厥陰之標,則成寒熱錯雜,厥熱勝負之證,治以烏梅丸,姜芩連參湯之類;若中氣之化兼厥陰之本,風熱相合,則成熱厥之證。

 

厥陰居陰分之里,為兩陰之交盡,手厥陰心包代君行血,使陰血斂而火不作,足厥陰肝主藏血,使血脈潛藏而精不泄,故稱厥陰為三陰之闔。若厥陰闔的機能失常,則出現寒熱不能交闔,而見錯雜勝負之象,陰血不能潛藏則見嘔吐或下利膿血等癥。病至厥陰,也多死證,一般不轉向太陰“開”或少陰“樞”,其出路或寒極致陽脫而死,熱極致陰竭而亡,或轉出陽經而愈。

 

    最后談談六經傳變的問題,六經為病不外正邪斗爭的進退變化,凡邪氣由表入里,由陽入陰,屬于邪盛而病進;若正氣抗邪有力,能拒邪外出,由里出表,或由陰轉陽,若于邪衰而病退,故外感熱病,在三陽經階段,多屬于表證、熱證、實證、在三陰經階段,多屬于里證、寒證、虛證。但是決定是否傳經,在于正氣的強弱,感邪的輕重,防治、護理的順逆,其中尤以正氣(包括陽氣和陰氣)的抗邪能力為先決條件。六經傳變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一般傳變、表里傳變、越經傳、合病、并病、兩感、直中、壞病等,不能呆板地認為日傳一經,或嚴格接照︰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的順序進行傳變,分析傳經與否,要從其脈證變化入手,其治療原則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將外感熱病在臨床實踐中按六經辨證的傳變規律,列表于后,限于篇幅,就不論述了。

 

    綜上所述︰《傷寒論》六經辨證體系的形成,根據張仲景先生吸收前代的辨證法思想,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更借鑒了《周易》六爻的爻位元關系的內容,創造性地建立了一種理法方藥完備的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臨床治療學的基石,千百年一直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為保證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貢獻,很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1)鄭欽安的氣化思想探析
試論“一分為三”和“三陽三陰”在中醫基礎理論中的重要地位
有意思:周易八卦與傷寒論(四)
教材沒告訴你的《傷寒論》六經起源,原來是它!
《周易》時空數理與《傷寒論》
為什么要辨陰陽兩綱?如何辨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泰县| 新竹市| 浙江省| 松原市| 东光县| 邵阳县| 富蕴县| 阿尔山市| 乡城县| 棋牌| 望都县| 托克托县| 新沂市| 洮南市| 大城县| 宁夏| 怀安县| 澎湖县| 横山县| 铜川市| 色达县| 绩溪县| 高淳县| 康乐县| 普定县| 龙山县| 德安县| 白山市| 石景山区| 正镶白旗| 新营市| 定安县| 青阳县| 新平| 福贡县| 那坡县| 台州市| 宝坻区| 茌平县| 杭锦后旗| 龙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