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本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精衛填海》,選自古代典籍《山海經·北山經》,是一則流傳久遠的神話故事。講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去東海游玩時不幸溺水,化身為精衛鳥,銜來西山木石填塞東海的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代先民對生命和大自然的認識。本課是一篇文言文,只有兩句話,35個字,課文篇幅短小,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課文大意并不困難。筆者以為,在教學本文時,文中 “精衛”這一形象值得我們細細咀嚼,應幫助學生實現對精衛形象的多重認識,進而充分發掘這篇神話故事的學習價值。
首先,據《山海經》記載,“精衛”是上古時期的神鳥,傳說是炎帝的小女兒溺水身亡后的化身。這是課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這兩句話所表達的內容。從人到鳥的轉變,體現了神話想象的大膽與創新。《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常有這樣的“化生”現象,主人公肉體死后,靈魂會化為另一種生命。如夸父死后化作桃林,盤古死后身體化為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本課中是女娃死后化身為精衛。那精衛是什么樣子的呢?在課后的注釋第一條便寫出:精衛,神話中的鳥的名字,形狀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而《山海經》中的原文是這樣寫的:“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其鳴自詨”是說它的叫聲像是在呼喚自己的名字,或者說它發出的聲音就是“精衛,精衛”,這大概也是它名字的由來。由以上解讀,幫助學生認識到精衛外在的形象,教材中的插圖也直接反映了精衛的這一形象。這是幫助學生對精衛形象的第一重認識。
其次,通過文字和想象,體會精衛堅韌、執著的精神形象。在這篇文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值得反復揣摩:“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一個簡單的“銜”字,如何達成“堙于東海”的遠大志向呢?大海之大,木石之小,一“銜”一“堙”之間,留給我們太多想象空間:比如精衛鳥每飛回西山一次,只能“銜”多少木石?而飛到東海,將這些木石投下,又能有多少變化?長期付出艱辛努力之后,幾乎看不到任何變化,精衛又會如何想?如何做呢?這里的想象幫助我們體會到精衛鍥而不舍的抗爭精神。再比如,抓住句中“常銜”之“常”字,引導體會精衛是如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持:在炎炎烈日下,在狂風暴雨中,在冰天雪地中,精衛分別是怎樣做的,體會精衛所具有的持之以恒,不屈不撓的精神。再有精衛為何“銜”路途遙遠的西山之木石,而不是在近處“銜”呢,這也是體現精衛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圍繞這句話的教學,我們還可以設計東海與精衛之間的想象對話,在強烈對比之中,深入感知精衛不怕辛苦、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品質。這一層次對精衛形象的認識,由外而內,是對神話中精衛精神形象的認識。這也是這一篇文言文學習的重點。
第三,神話故事淳樸自然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情節、神奇的想象,體現了早期人類對于自然的探索和認知,是“人類童年時代飛騰的幻想”。可以說,神話故事是民族原初精神氣質的結晶,而神話人物具有崇高的精神力量,往往化身為一系列審美符號和精神豐碑。這篇故事中的精衛同樣如此。在歷朝歷代的文學作品中,無數文人筆下對于精衛這一形象的描寫,一方面表現的是崇敬和仰視,如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其十》中:“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詩中寫到的“精衛”是對其堅定信念的頌揚。宋代文學家張耒在《山海》詩中的句子:“愚公移山寧不智,精衛填海未必癡。”這是稱贊精衛的斗爭精神。明末思想大家顧炎武在《精衛》一詩中這樣寫:“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平無期,我心無絕時。”就是對精衛精神的充分肯定。當然,在古詩詞中描寫到的精衛,也有對于精衛的不解、同情和悲憫。比如:唐代詩人岑參在《精衛》一詩中的句子:“怨積徒有志,力微竟不成。西山木石盡,巨壑何時平。”被稱為“清代布衣詩人第一”的邢昉在《精衛謠》中寫:“朝飛海東暮海西,口中流血向誰訴,海水茫茫尚如故?”這是從另外一個視角來看精衛的文化形象。在課堂中,適時補充古詩詞中有關精衛的描寫,從千百年來文化傳承的角度,進一步引導學生發現精衛,了解精衛在不同時代詩人筆下的文化形象,這一重認識,開闊學生閱讀視野的同時,增加對這篇神話故事中人物形象閱讀的厚度。
第四,流傳性是神話故事一個重要特征。一則神話故事能歷經千百年的歲月洗禮,流傳至今,一定與每個時代人們所倡導和宣揚的精神、品質相契合。我們閱讀《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會發現這些神話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充滿了斗志;明明知道很困難,卻永不放棄,斗爭到底。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上千年來給人以啟迪和力量。而本課中的精衛同樣與大海抗爭,有著百折不回的毅力和意志,在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像精衛一樣的人數不勝數。由神話故事中的人物,讀出現實生活中具有相同品質的人物,這是精衛被一代代人銘記和感動、并被千年傳頌的根本原因。課堂上,讓學生來說一說,由精衛這一形象,還會想到我們所知道的,像精衛一樣,具有持之以恒、韌不拔精神的人。這時,學生會發現像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雜交水稻的袁隆平;塞外植樹治沙15年,終于造就一片綠洲的無名老人;一飛沖天、千年夢圓的中國航天工作者;守衛邊疆、無私奉獻的解放軍戰士;而在歷史上,50多歲帶著學生周游歷國的孔子、只身一人萬里取經的玄奘、臥薪嘗膽忍辱負重的勾踐……這無數的人物,有的名揚天下,有的藉藉無名,但都是擁有著精衛精神的人,也是像精衛形象的人,把故事中的人物與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對應起來,看見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精衛一樣的人,由神話形象走向現實形象,這是對精衛形象的又一重認識。
對于這一篇文言文中精衛的認識,由表及里,由文化及現實,多重展開,真正讓學生讀懂精衛,方能讀懂這一神話中人物的豐富內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