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
四月天
水墨江南之蘇州盤門
蘇州有盤門,盤門有三景。臨流照影的瑞寺塔,塔高七層,有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之意。此塔為孫權感念母恩所建。吳門橋,橫跨在滔滔的大運河上。還有刀光劍影下的水陸城門,雄踞一方。盤門的歷史即是蘇州的歷史,盤門有兩千五百歲了,蘇州亦白發蒼蒼。想那伍子胥,身負家仇,過韶關一夜愁白了頭。經過喬裝之后,到了吳國,筑城練兵,才有了“闔閭大城”之盤門。春秋時始建的盤門,至元時重新修整,增加了甕城,一九八六年修建了城樓。
進入景區大門,信步而行,映入眼簾的是“一池三山”格局的中央庭院,山池亭榭,湖光山色,流水聲不絕于耳。“吳門橋外落輕艫,流管情絲泛玉鳧。應是花神避生日,萬人如海一花無。”是對吳門橋最唯美的寫照。蒼青色的太湖石,有的呈翹首以盼狀,宛若柔美多姿的女子。有的呈氣宇軒昂狀,貌似偉岸的男子。佇立于城墻之上,臨水遠眺,左側是吳門橋,橋下烏篷船往來不絕。右側是大運河水,碧波蕩漾。佇立在城墻之上,腳下是甕城。張士誠雖是一代梟雄,設計甕城時卻是心思巧妙。內外城門不在同一軸線之上,其間的空地便成為絕佳的阻擊地點,無路可退。成語“甕中捉鱉”應運而生。盤門雖飽經戰亂,依然秀麗如故。盤門之秀,在于水。即使是東北漢子到了這里,百煉鋼也會化為繞指柔。
盤門之內,明亮亮的絲綢,如肌膚一般光滑,五色錦緞,燦若云霞,是無數女人的夢想。如此秀麗的景致,絕不會容納粗鄙且放蕩不羈之人。山清水秀之地,多的是儒雅清俊之流。如絲綢一般的水,交織成網狀,流進了姑蘇城,這座城在水的滋潤下亦是水潤豐盈。從古至今,多少風流才子佳人的故事在演繹,卻又悄無聲息的退場。曾有多少舟師在盤門出沒,企圖窺視城中的園林之美。城池轉來轉去,然而,是非成敗轉頭空。魏蜀吳三國,終究是三家歸晉,張士誠最終歸順了明朝。
盤門做為防御系統,在冷兵器時代抵御外敵,可令敵人聞風喪膽,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城門上不斷變換的旌旗,暗示了改朝換代,江山易主。無論風云如何變換,盤門依然屹立不倒。盤門沒能把廝殺聲阻擋在城外,原來可以御敵的是人心,從來不是那些冷冰冰的磚瓦。
我沿著城墻邊緣走著,戰場上的廝殺聲不絕于耳。倏忽而過的兩千五百年,是盤門的歷史。歷史,是蘇州的歷史。不知不覺中我已走出盤門,遠觀其外形飛檐走壁,雄偉壯觀。大運河穿門而過,始覺水陸縈回之意。因了這水,才有盤門的秀麗。因了這水,才有了蘇州的溫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