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754天
大概是在17年18年的時候,我自己就有一些感覺,感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很是淺薄,發現自己沒什么核心競爭力,就有一些恐慌,我覺得自己還是頓悟的比較晚,在這之前日子比較悠閑,工作壓力也不是特別大。當發現了知識不夠用的,就感覺自己需要做很多的提升,買了很多書,大量閱讀,半年之后出去找人交流溝通,出去找各種的讀書會、社群,去聽高手的分享,看人家在干什么,我后來統計了一下,在那幾年每年大約有40-50本書的輸入量,還去參加了一些線上線下的學習班訓練營。在社會上去生存,必須有一些獨到的東西,和別人有差異的,而且還是有價值的東西,否則的話一定會舉步維艱,我一直在思考自己到底有一些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這就是“想清楚,才能做明白”,不斷的想,我發現在搜索這個事情上自己有些優勢,通俗講就是上道快,更容易找到信息。我經常和外貿進出口企業打交道,幫他們搜索一些國外采購商的聯系方式,在過去這么多年工作當中,發現我搜的成功率還是比較高,很多人他們搜著搜著搜不到就放棄了,我可能更樂于探索,通常都能找到,再加上那時候身邊的一些朋友找什么東西都會發給我,讓我從網上幫他們找出來,思前想后,這搜索技能算是我的一個相對優勢。所以,我就打算把我對搜索的理解以及搜索的思維和底層邏輯寫一寫,當時取了個名字,叫搜遍全網,意思是網上有的我都能給你搜出來,這是第1步的定位。當然中間也發生了很多的變化,但至少我砸了第1個釘子,確定了第1塊石頭,明確了目標和方向,我知道我要做什么,這就開始了。時間管理葉老師講過,“爛開始,好結果”。凡事先開始去做,邊做邊調整優化。經過日更這事,對這句話的理解又上了一個層次。記得以前看商業模式的時候,有這樣一段,今天有一個想法A,我去做,遇到問題優化,變成了A1,之后A2、A3、A4、A5一點點優化,做著做著發現A6變成了B,很多創業者會發現,你現在所做的東西和你最早的設想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我日更這個事情最早是做搜索,后來搜索遇到了一些瓶頸,調整調整就成了現在的樣子,寫自己對世界的觀察,理解和感悟。重要的是,沒有最初關于搜索的定位,就不會開始這個事,也走不到今天。不管如何要先明確第1個點,哪怕是一個模糊的,就像我們去探索,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要先找一個拐杖,這個拐杖是什么?可能是前人的一些思維模型,可能是你自己過往學習的一些方法論,這些東西不見得一定是完美的匹配適合,但是它會在一個特定的階段引領你往前走。80后應該都有印象,小時候學騎自行車,都是兩輪的,大人會在自行車的后架上綁一根長木棍,假如自己把握不了平衡摔倒的時候,那個棍子會在地面上撐一下,而不至于被自行車把自己砸傷,那個棍子就是拐杖和工具。就像小孩子剛剛開始學走路,有個學步車帶著,學會之后就不需要了,這個學步車就是一個特定階段的拐杖和工具,當長大了還用學步車,這就比較搞笑了,遺憾的是,今天,很多成年人停止了對自己知識技能的更新,用舊地圖探索新世界。這個圖也是一個思維模型,黃金三圈What、Why、How,就是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不管是日更,還是做管理,做項目,都要先想清楚它的意義,因為意義是決定我們后面的一切,一切因為意義而存在,意義,是價值,也是目的,為了什么而進行什么,如果這個為了什么搞不清楚,也就是這個Why搞不清,其后面的一切都是無根浮萍,就像是花錢考駕照,花錢買車,坐在自己駕駛位上的那一刻,茫然了,不知道該去向何方。所以不管做什么事,一定想清楚這個Why,意義是什么,這決定了我們如何開始做,做到什么程度。顧名思義就是你每天寫一點東西,記得以前,有個朋友跟我講,她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會把當天發生的所有事情在腦子里過一遍,思考下重新再做有沒有更好的方案,值得優化的地方,我認為她雖然不是日更,但是無意中契合了日更的本質,不同的是她只是在腦子里過一遍,并沒有記錄下來,如果記錄下來,那就是一大堆含金量很高的內容,是一筆了不起的財富,雖然沒有記錄,但是她在這個過程當中的成長是非常迅猛高速的。其次,日更是對自己思維的一個日常訓練,因為你不斷的去想。在這里我比較反對讀書筆記的一種寫法,我不是反對讀書筆記,是反對這種寫法,有很多人就相當于把這本書做一個提綱,作者講了什么什么1234羅列下,這個東西沒有任何意義,因為網上有太多的思維導圖,你去一搜一大堆,做的更精致,我們讀書的目的,不是去做歸納整理,而是真正改變我們自己。以前時候有講師說,你看大家來聽課,“講的很激動,聽的很感動,回去根本沒動”,以前咋干還咋干。所以這里送各位一句話,“所有不改變行為習慣的學習都是自嗨”這也是教育培訓行業特別是成人的教育培訓行業面臨的一個難題,其實是缺乏一個關聯,想起促動師里面的一個模型。數據:本次分享學習中,印象深刻的關鍵詞或句子是什么?就這幾步,他就把從學習到行動轉化的路徑,非常清晰的指向指出來了,日更這個事情,就是很好的一個觀察-思考-轉化的訓練,時間久了能形成肌肉記憶,自己不知不覺就改變了,提升了。這個練習是比較費腦子的,要把一個外部的東西和自己內在的東西進行一個融合,大家都知道器官移植,會出現排異反應,思維也是如此,打造自己,就是去除雜質,增加含金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煉鋼,不停的燒,鍛造,燒,再鍛造,那我們學習也是一樣,不斷的找一些東西來融合到自己身上,來試一試,能吸收的留下,不能吸收的脫落,最終是把有用的變成能吸收的,而不是搞一堆垃圾,把自己搞廢了。學習的過程,也是融合的這個過程是痛苦的、枯燥的,我們還是要以意義為引導,苦中作樂,不斷尋找樂趣,尋找正反饋,只有感覺到樂趣,你才能把這個事情堅持下去。不知不覺,堅持一段時間后,發現自己整合了很多的能力和知識,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厲害,這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第三,日更可以去發現很多被忽視的東西。我們這個大腦的記憶只有7秒,晚上回想一遍的時候有時候就能真的想起很多差點遺忘的東西,這些東西是現實生活層面的,是具象的,我們要把它給提煉,提煉到思維層面去,抽象起來,這個時候寫出來,一個是記錄,再就是梳理。這里要注意保護人家的隱私,有時候朋友給你講了很多事情,你噼里啪啦寫了公開一發,涉及隱私的給公開了,肯定不合適。在日更的過程當中一定會遇到一些問題,一些困難,所謂困難是什么,就是做著做著做不下去了,期望值!希望每天的每一篇都是高質量的原創,這是不可能的,一定要放自己一條生路,這里有一個不可能三角,日更、高質量、原創,只能取其二,說老實話我自己這700多篇,大概有10%是有水的,想象一下,坐在電腦前,一個小時兩個小時,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最后就是為了湊原創300字,東拼西湊,意義在于持續,只有不間斷和斷開的區別,斷開這個事,有一就有二三四五,就會半途而廢。想到不可能三角,就調整自己的預期,想到什么就寫什么,寫給自己看的,和自己的對話,日更和原創是沒問題的,高質量那就看機緣,長期下去一定有高質量的出現。這和銷售做客戶是一樣的,不可能每一個客戶都是好客戶,但是聯系客戶多了一定有好的。行為設計有方法,《福格行為模型》這本書里,提到一個公式,B=MAP,福格博士這本書可以找來看看,絕對會有啟發。
B是行為, M是動機,A是能力,P是激發,也就是我們一個行為,等于動機、能力、提醒,動機,是不是足夠想要,很多營銷導向的培訓都善于挖掘內心、強化動機,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這就是動機的重要性。
如果能力不足,那動機再強也不行,只會得焦慮癥,壓力變成病歷,動機和能力都有了,剩下的就是健忘,沒有提醒,以日更為例,想到日更的種種好處,愿意做嗎?愿意!每天寫300字,不考慮質量,能寫嗎?能!為啥總是堅持不了?今天有飯局,喝醉了,明天工作忙,沒時間了。看看減肥的人,在餐桌貼個小紙條,上面寫著七分飽,那就是激發和提醒。定個鬧鐘,每天固定時間提醒自己寫日更,或者搭建一個環境,看見環境就有寫日更的沖動,這都是提醒。我對福格博士這個行為模型理解相對比較淺顯,建議大家去找這本書看一看,通過這個原理,你更容易培養出一些好的習慣。還有一個就是反饋,建立產品思維,階段輸出成果,以此形成正反饋。一個人做著做著,也不知道會做成什么樣,熬著熬著信心就少了。我最早寫搜索,寫了一陣子后,轉發一些學習社群,有人說,文件更容易傳播,我就把大概20多篇文章,整理成了電子文檔,取了個名字叫搜索的技術,放到一些學習的社群和知識星球里,發現下載量還挺多的,這是帶來成就感的一個事,激勵自己繼續去做。在第1個階段,持續去做比什么都重要,先開槍,后瞄準,先固化,后優化,做的好不好不重要,爛開始,好結果。就像我們招聘新員工,剛來他的技能肯定不好,但是他得干,只有不斷的去聯系客戶,不斷的去跟客戶做互動溝通,積累經驗,水平才會慢慢提升,如果他總想著不丟客戶,每個都談的特別完美,那這個人一定是永遠沒法開始的。結合日更這個事我們來看,B=MAP,M動機不足,就多想想日更的意義和價值,確定要不要做的問題,如果說沒什么可寫的,那是A能力問題,可能加大閱讀量,多觀察,去看一些學習寫作的課程,如果是總忘掉,那是P激發,提醒,需要自己設置一個提示,搭建一個環境,每天固定的時間去寫。在哪里斷開,就去哪里做一個強化,堅持一段時間形成習慣,習慣的力量,就會推著你繼續走下去了。簡單回顧我自己的這個過程,堅持753天,最初,起心動念,想寫點什么,在互聯網留下一個印記,然后定位,選擇了搜索技能這個方向,做一個專業的關于搜索的公眾號,中間還去簡書、知乎和頭條做了一些分發。大概寫到兩個月的時候,就覺著搜索沒啥可寫了,出現了這個瓶頸以后,和身邊的朋友們聊了聊,給了我一些建議,就是不要設限,想寫什么就寫什么。經過這個調整就徹底打開了,不再用條條框框去限制自己,也不再用定位去限制自己,就是野蠻生長,原來積壓的內容開始梳理和輸出,減少了認知負載,思路也越來越清晰,就和莊稼地里的野草,自由生長,那時候就想把自己掏空,才能發現哪些自以為掌握的知識不過是虛假繁榮,感覺自己什么都知道,其實皮毛都不是。
在不斷的寫的過程中,得到了反饋,說起承轉合比以前好了,但是有些地方太抽象,為什么太抽象,因為沒有案例,為什么沒有案例?因為一寫案例就可能有人對號入座,這是一個死循環,到現在也沒太好的辦法去解決它,也不能為了寫東西而暴露別人隱私,脫敏的尺度還是要平衡,寧可矯枉過正。寫著寫著,腦子開始逐漸地被激活,就像飛機啟動,不斷的加速、加速,最終脫離地面,完成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寫這個東西的時候也是這樣,從早期的不清晰沒條理沒靈感,到后來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想法,題材和方向,前一段時間就寫意義,各種事情的意義,曾經想過,人這一輩子活著主要是為什么?歸結下來就三件事,也就是接下來要講的讀書思考和投資,真的就這三件事,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歸到這個框架里來。如今想清楚,有沒有人看,不重要,因為寫作是和自己的對話,按照現在的軌道繼續下去,后面能成長成什么樣子,就什么樣子,重要的是,我來過,我做過,已經足夠。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