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辨證是始見于《傷寒論》,是張仲景結合《素問.熱論》的基礎上,根據傷寒病的傳變特點,創立的六經辨證法。六經辨證不是臟腑經絡的辨證,而是六經八綱辨證與辨方的統一。
六經辨證講究的是辨脈證、別陰陽、明六經證、知寒熱、辨方證。以陰陽為總綱,歸納出六腑為基礎的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五臟為基礎的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
六經辨證彰顯出了三個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及陰陽、寒熱、虛實、的病性。
太陽病包括經證和腑證,為表陽,為寒水之經,本寒而標熱,見有少陰之熱化。太陽經證分太陽傷寒,太陽中風,太陽溫病。太陽腑證分太陽蓄水證,太陽蓄血證。蓄水證為內邪不解,膀胱氣分失司,水道通調不利,造成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發熱煩渴入水即吐,脈浮或浮數。蓄血證為外邪入里化熱,熱邪與瘀血相搏結于膀胱與少腹,出現少腹滿脹疼痛,或小便不利,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瘢,脈沉澀或沉結。
陽明病是太陽病未愈,病邪逐漸亢盛入里,為里陽。兩陽合明故為陽明,氣化不從標也不從本,而從太陰中見到濕化。是陽氣亢盛,邪從熱化最盛的極期階段的傷害。陽明腑癥為,日哺潮熱、手足汗出、臍腹脹痛、大便秘結、舌苔厚黃干燥、脈沉 實或滑。
少陽病為半表半里陽,本火標陽,中見風木厥陰。此時正邪相爭,出現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口苦、目眩、咽干、苔薄白、脈眩。
太陰病為三陽證治療不當,損及脾陽,也可由內陽虛弱,風寒之邪直接入侵。故表陰,本濕而標陰,中見陽明燥化。脾虛不運,寒濕內停,或脾絡不通,造成脾臟的虛、寒、濕。表現為腹滿而吐,口不渴,食不進,四肢不溫,苔白,脈沉緩而弱。
少陰病為里陰,為三陽階段發汗過度,內傷奪陽。或吐瀉不止,津脫陽虧。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水之氣化,心腎陽氣衰微,陰寒內盛。可分少陰寒化證,表現為無熱惡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脈細微。少陰熱化證,表現為心煩不寐,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而數。
厥陰為半表半里陰,本氣為風,標氣為陰,中見少陽相火。可出現上熱下寒證、厥熱勝復證、下利吐穢癥。
六經病是逐日演變而來表傳里的病理變化。六經辨證確立后還要根據證型來辨方。如太陽病傷寒類證,喘而汗出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大熱煩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六經的臟腑經絡是是中醫人體的整體慨念,在病變不同的時間段會發生傳變。一經病癥往往涉及到另外一個經,所以在六經辨證中出現合病、并病和傳經病癥候。
六經辨證根據證型選用特效藥的加減法則,如:半夏止嘔、茵陳退黃、烏頭祛痹,逆氣大加桂枝,里虛桂枝湯去芍藥加茯苓白術湯等。
六經辨證在病因、病性、病位、病機、做了詳細的闡述。在六經辨證的基礎上運用了八綱辨證,既可運用的外感病,又可用于各種雜癥的辨證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