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博 來源:學習時報 字數:2132
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就需要突出強調機會公平與保障基本民生的關鍵作用,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需求,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現階段,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維護與推進不同于以往,新的發展階段帶來了許多新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與有效應對將直接影響到公正理念在全社會的傳播與實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共享發展理念,突出了注重機會公平與保障基本民生的關鍵作用,并強調了經濟發展成果應當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需求。
面對新形勢與新任務,當前維護與推進社會公正最主要的問題是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如何平衡。在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的指引下,我國的改革進程是一個整體性、系統性、平穩性相結合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必須考慮社會建設的協同跟進問題。過去30多年里,我國的改革重心主要集中在經濟領域的推進發展,這在一定階段內是符合我國社會實際情況的,伴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也同時帶動了社會領域、文化領域與政治領域的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整體系統內,經濟領域的投入遠遠超過其他領域,由此逐步形成一種觀念,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即經濟發展指標和水準成為衡量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群體優劣狀況的唯一判斷標準。尤其是隨著我國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向深層次化推進,經濟下行壓力帶來的風險性預期再次將地方政府與社會公眾的關注焦點集中轉向了經濟領域,從而忽視并遮蔽了社會領域內一些值得關切的緊迫性、敏感性問題。
實際上,經濟與社會不平衡發展所帶來的矛盾問題近些年不斷在民生領域內集中顯現,一系列源自社會中下階層的沖突都與社會公正的問題相關聯。最重要的影響體現在,經濟理性替代了社會道義。在經濟理性的指引下,人們更加熱衷于談論財富獲取的手段,金錢成為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相互評價、交往、協商的主要依據。更為嚴重的是,社會生活的行為準則泛化為利益標準,物質利益的得失成為社會談判協商的籌碼,實質上導致了社會責任與社會正義的缺失,最終的結果是進一步加劇了貧富分化與群體矛盾沖突。平衡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與社會建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經濟的提振需要為社會的跟進留有空間?!笆濉逼陂g,保持我國經濟的穩定增長仍然是黨和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心所在,在保證經濟平穩轉型的前提下,需要為社會建設的跟進預留存量資源,這主要體現在對基礎民生領域的持續投入以及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實踐上。十八屆五中全會所論及的共享發展理念,從頂層設計的角度涵蓋了當前社會民生建設的各個方面,扶貧、教育、就業、收入、養老、醫療、人口,每一個領域不僅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同時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成果是否惠及民生的最直觀反映,而這些領域內制度的安排、政策的實施、保障的推進離不開社會治理精細化、專業化、人性化的根本要求。
經濟結構的轉型需要社會活力的釋放。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如何使我國社會公眾的市場需求與消費意愿得到合理有效的釋放,這實際上是如何激發社會活力的問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僅是鼓勵青年群體積極參與經濟建設、實現人生理想,更重要的是在于形成全社會共同受益的理念與共同參與的氛圍,共謀國家持續發展,共同出力經濟轉軌。這其中,社會活力的有效釋放尤其需要公平正義的維護,因為,機會的公平保證了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積極性,司法的正義保證了人們分享社會成果的有序性。同時,人民群眾對社會公正的現實感受往往與自身生活的實際體驗相聯系,這就要求我們在激發社會活力的同時,細致分析不同群體對社會公正的具體要求。例如,城市打工群體對公正的期望在于可以提供更多平等的改善收入與生活條件的機會上,城市白領群體對公正的期望是可以在醫療、教育等領域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共享機會,企業經營管理者群體對公正的期望則是可以保證其家庭合法財產的安全性。所以,以具體政策來營造社會公平正義的環境時,應當考慮到不同群體的實際需求。
經濟發展的良性有序需要社會建設的穩定持續。從現代社會的成長經驗來看,一方面,經濟發展的目的最終是要推進社會財富的增長,另一方面,在一定階段內,社會建設的穩定性構筑了經濟發展的內在支撐與動力源泉。而公平正義不僅僅是一個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內在核心,也是傳統商業活動中樸素的價值認同信條,共通的理念內涵與目標訴求使之成為聯系經濟領域與社會領域的重要紐帶。同時,社會公正的有效推進規范了市場的行為、明確了政府的責任、塑造了公眾的信心,從而疏導并化解了由于經濟無限侵入社會領域所帶來的群體利益糾紛與矛盾沖突,這其中,底線公平和程序公平是最基本的政策運行準則。社會公正理念在全社會的維護,不僅需要在輿論宣傳上進行有效的引導,還需要借助政策的實施使其具體化、清晰化,同時更需要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參與。可以說,共享發展理念是社會公正在民生領域落實與實踐的集中體現,共享就是要借助政策的實施來搭建社會不同群體民主協商的平臺,實現社會各方的交流溝通與相互合作,在此基礎上最終形成具有共識性的價值觀念與社會規范,增進人民團結幸福,進而保證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的合法性與正義性,實現社會整體利益的最大化與公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