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的黃字,甲骨文是一個人胸前掛著一塊玉,這個字的本意應該跟顏色沒有關系,雖然已經不可考,但是看起來更像是指穿著華麗的人。帝的本意是一種祭祀儀式,一般君主死后才用帝來稱呼,活著稱帝的還是很少見的,好像只有齊國和秦國短暫的互相稱東帝和西帝,這在當時看來應該屬于既不懂規矩又沒什么文化的行為。
出現“黃帝”這個詞的時候還沒有陰陽五行學說,什么土德之類的牽強附會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所以黃帝看起來應該是一個衣著華麗的部族對其死去首領的尊稱,這與書上記載的“始制衣冠”可以相互印證。
提到黃帝就不能不提到炎帝,炎這個字就是指火升騰的樣子,但是應該不是因為這個部族發明了火,而應該是因為他們善于燒陶,燒陶的關鍵在于火,所以這個部族對死去首領的尊稱是炎帝。
黃帝也好炎帝也好應該都不是一個人,而是歷代相傳用著同樣的稱號,否則一個人總不能活幾百年吧。炎帝這個稱號相傳延續了九代,一共五百多年,如果真的延續五百多年的話肯定不止九代,估計可能跟我們現在只記得周文王、周武王一樣,其他的沒什么突出事跡的君主就被大家遺忘了,名字傳下來的就這么九位。按照中國人的習慣一般一個人有一個姓和一個氏,姓表明血緣,氏區別尊卑,那我們看炎帝有多少個氏,神農氏、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這么多氏能是一個人嗎?要是一個人的話誰知道他到底叫什么?
現在有很多炎黃故里,估計也是幾代首領的出生地,殷商五百多年遷都數次,炎帝遷都也不是不可理解的事吧?而且炎帝那時候的“都”可能跟后來的“都”還不一樣,當時很可能并沒有特別發達的城市,政府機構可能也沒有那么龐大,搬一次家估計也不難,甚至首領可能就是一直在周游巡視的,堯舜禹時期就是這種方式,天子常年都在各地巡視諸侯,這很可能是炎黃時期留下來的傳統。這么說的話歷代炎帝有很多出生地和埋葬地也就好理解了。
黃帝這一支其實也差不多,一直傳到堯據說都是黃帝的“直系后裔”,加起來持續了上千年。
其實這個直系后裔也很難說,當時的家庭結構跟現在不一樣,幾乎不可能是一夫一妻制,而且性行為應該也不受太多約束,以至于莊子說“神農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而且書中對黃帝炎帝出生的描述基本都是母親在郊野受到神秘力量的感應就懷孕了,這個神秘力量是什么呢?很可能就是“野合”,而且這種活動甚至有可能是部族中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為的就是更多的繁衍人口。生下來的孩子基本也是由部族集體撫養,可能古人覺得小時候喝奶長大了喝水,于是他們通常會把母親與臨近的河水叫成同一個姓,例如黃帝臨近一條河,大家把他叫姬水,同時部族也就姓姬了,而一個部族里面的人都可以算是部族首領的子孫,也都姓一個姓,所以你說黃帝部族出去的人是黃帝之子也沒什么不對,那時候對子的定義本就如此。
蚩尤有些史料記載是炎帝之后,現在清華簡又記載是黃帝之后,而炎帝和黃帝又都是少典之后……這有什么可奇怪的嗎?周朝絕大多數諸侯都姓姬,都是文王之后,周朝的疆域已經那么大了全天下的諸侯還都是親戚呢,炎黃時期的疆域小得多,大家都是同宗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嗎?
蚩尤這兩個字聽著就知道不是什么好詞,蚩的甲骨文是人被蛇咬了腳,表示災難降臨,例如《詩經》里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就是這個意思。尤字是手上劃了一橫,大概就是最早的“剁手”了吧,表示錯誤,蚩尤放在一塊意思其實就相當于匪患,估計就是炎黃部族對敵對勢力的蔑稱,人家自己肯定不叫蚩尤,沒準他們還管炎黃叫蚩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