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高中的時候學校組織了奧數測試,根據成績選拔了一批人進奧賽班。
一開始,老師給大家講題,大家在下面聽,每個人都昏昏欲睡。
后來老師換了個方式,每次一上課就出一道難題,然后大家在下面做。
誰先做完誰舉手,然后老師會讓他上去給大家講解題思路。
班上有個很牛的哥們,幾乎每次都是他先做完,其他人一點機會都沒有。
于是沒過多久,其他人就開始失去興趣了。
老師一看這樣下去不就成了給一個人上課嘛,也不行啊。
于是后來就變成了先給一道題,誰做完了就去前面給他單獨講,答對了再單獨給他下一道題。
這樣一來,大家的積極性就變高了,沒過多久,我也時不時可以第一個去講題了。
后來又有幾位同學成績也上來了,于是這個班終于沒有半途而廢,最后大家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你說當一群“聰明”人聚在一塊的時候最大的煩惱是什么?
是問題不夠用,他們會像小孩子搶奪玩具一樣將問題據為己有,在自己找到答案之前不讓別人碰,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沒有什么比這更好玩的玩具了。
當然了,即便是“聰明”人也是有段位的,如何判斷他們的段位呢?
起初你只需要看一看當他遇到問題時的反應。
不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抱怨,自己怎么這么倒霉遇到了這么難的題,這日子沒法過了。
聰明點但又不那么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則是甩鍋,這題做不出來不怪我,都怪老師出題的時候不長眼,別人做出來就怪他們奮斗逼。
再聰明點的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是這類問題之前好像遇到過,好好想想,應該可以解決。
更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是終于來了個問題,誰都別跟我搶,又該我大顯身手了。
更更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是這個問題有三種解決辦法,讓我想想哪一種B格更高一些。
絕頂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是這不是一個簡單問題,這次我就把這一類問題從根上一勞永逸地解決掉。
當然了,生活不是做題,很多時候絕頂聰明仍然不夠。
那什么是比絕頂聰明還“聰明”的人呢?
他們不會守株待兔地等待問題出現,而是主動發現問題并將其解決于萌芽狀態,所謂“醫未病”。
還有沒有比這更“聰明”的人呢?
有,他們會突破人們的原有認知去開拓新的領域,你可以說他們“創造”問題并自己解決。
而當他們在更高維度上解決問題之后,對原有維度的所有問題就形成了“降維打擊”。
我們甚至不能說他們解決了原有問題,確切地說,他們使得原有問題不再成為問題。
把“老師講學生聽”,改為“學生講學生聽”,在學習方法上可以說是一次升維。
把“學生講學生聽”,改為“學生講老師聽”,讓所有人都有機會講,這又是一次升維。
這種“升維”用“聰明”恐怕已經不足以形容,所以我們稱之為智慧。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點個贊意思下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