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的讖語
劉秀是長沙定王劉發的后代,居住在南陽郡。他幼年喪父,由叔父劉良撫養。
一次他去見對圖讖頗有研究的蔡少公,得到“劉秀當作天子”的評價。有人以為是這是指同名的國師公劉秀。劉秀開玩笑地承認自己就對應這個讖語,惹得在座的人都哄堂大笑。
隨著附近紛紛起兵,劉秀兄弟也投奔了更始皇帝劉玄。
但劉玄看到劉秀兄弟威名日盛,以不肯接受任命為借口,殺死了劉秀的哥哥。
劉秀向劉玄請罪,既不自夸保衛昆陽的戰功,又不敢為哥哥服喪,飲食言談也跟平常一樣。
當時天下先后有多人稱帝,在馮異、鄧禹等人的輔佐下,劉秀開始擴張自己的實力。
儒生強華為劉秀獻上《赤伏符》,符上說:“劉秀發兵懲奸賊,四方云集龍斗野,四七二八漢當立。”
有了這個預言,在群臣的擁立下,劉秀在縣之南即皇帝位。
糟糠之妻不下堂
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新近守寡,劉秀看出她對道德容貌出眾的宋弘有意,就計劃撮合他們。
劉秀事先讓公主坐在屏風后,然后召見了宋弘。
言談中,劉秀提到了“地位高了換朋友,財富多了換妻子”的諺語,暗示宋弘可以換老婆了。
而他卻說,貧賤時的朋友不能忘記;貧賤時的妻子不能分離。
劉秀只好事后告訴公主,這次沒法幫助她了。
佛教傳入
漢明帝聽說西域有一種神的名字叫作“佛”,就派使者前往天竺國尋求佛教的道義。
使者在西域找到了佛經,并帶著沙門回到中原。
佛經認為萬物的本源是虛無,崇尚慈悲不殺生。人死之后,精神不滅,可以再次投胎轉世,而人生前的善惡,全都會有報應。
佛經提倡修煉精神,直至成“佛”。
佛教擅于使用恢弘博大的言詞,勸導愚昧的凡夫俗子。精通佛家道義的人,被稱為“沙門”。
從此,佛教開始在中原傳播,并出現佛教形像的圖畫。在天子和顯貴中,楚王劉英是喜好佛教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