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問題的變化
1. 三年的刺激
在過去的2022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人們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近1/3居家觀察者出現抑郁、焦慮、失眠癥狀。有的人原先非常喜歡做菜,常常半夜放毒,也變得再也不秀廚藝,更加討厭土豆和洋蔥。家人的團聚也成為一種異常不確定的事情,前腳出門,后腳什么時候進門就不知道了。相隔兩地的人們想非常念家人和家常菜,也只能依靠視頻通話來保持聯系。哪怕只是報一下當晚家里的菜名,不管做的如何,好吃不好吃,都要逐個大聲喝彩。即便回到了家,氣氛也增加了幾分尷尬,原來親密的家人也總對那看不見的病毒會有幾分的防備之心。
根據2020年初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大流行對大眾心理健康影響的調查,創傷后應激性情感障礙(PTSD)在人群中發病率可達20%以上。在中國,抑郁障礙和焦慮障礙的發病率原本就很高,均達7%左右。
2. 年輕化趨勢
不只是年輕人、中年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問題也日益凸顯。一個安定醫院的醫生告訴作者,這幾年最讓他觸動的一個變化是:來醫院看病的青少年越來越多,病患的歲數越來越小。
(二)抑郁癥的辨別
1. 抑郁情緒與抑郁癥的區別
很多人都有抑郁情緒,但這不等于說他們都有抑郁癥。抑郁情緒并不等于抑郁癥,
不過它是抑郁癥的溫床。人有自主的情緒調節功能,郁郁情緒可以自然消散掉。如果在一個合理的周期內沒有結束,還趨于更加嚴重的身心失調,那就是癥狀化了。
2. 抑郁癥的判斷維度
依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的九個評估維度,如果實際情況符合其中的五個以上,且超過兩個星期,即可初步診斷為抑郁癥。這九個維度具體如下:
一、處于抑郁的心境,感到低落、無助、絕望、虛無。
二、幾乎每天以及大部分時間的興趣減退,快感缺失。
三、體重在短時間內發生明顯變化,主要是體重的減輕。
四、失眠或者嗜睡。
五、幾乎每天以及大部分時間的精神性激越(高度喚起的、興奮的)或遲滯(遲鈍呆滯)。行為表現為煩躁不安,緊張激越,有時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臨床上易誤診為焦慮癥。
六、幾乎每天都疲勞或者精力不足,感覺自己的力氣都被抽空,連應對基本的生活和個人衛生都覺得困難。
七、自我價值貶低、內疚和自責。
八、注意力減退或猶豫不決。
九、反復出現的死亡想法:比如自殺的觀念、企圖等。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抑郁癥只是一種的外省性的觀察,并不能很好地描述一個人的內部世界。自我診斷并不準確,需要具有專業背景的心理治療師進行詳細評估,才能謹慎作出判斷。藥物可以影響身體,但無法根除導致一個人患抑郁癥的心理因素,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心理治療在藥物介入后,還會聯合心理咨詢進行干預。
(三)抑郁的原因
1. 人際關系的疏遠
什么導致了人的抑郁?首先是環境的變遷。
過去人們身邊的心理資源比較多,社會支持系統比較完善。就在前幾年,如果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隨時可以找到人以各種形式,各種活動,把那個感受轉移掉。時過境遷,現在大家都很忙,相距甚遠,時間和空間的條件不像之前那么方便。由于顧忌去隨便打擾一個人,人們都開始深藏心事,這就造成了一種莫名的疏離感。
當人與人之間趨向于更強的界限感的時候,人們就會出現下意識的不安全感、不信任感,而這種情緒是社會整體傳遞過來的。
2. 競爭激烈導致隔閡
社會競爭的愈加激烈也惡化了人際關系,友善親近被防范疏遠取代。這種社會變化其實不是個人的問題,也不是個人可能掌控的。
3. 網絡時代的孤獨感
網絡本是加強人與人的聯系,卻也使人更加孤獨。
特別是老一輩人,他們即使很努地在跟隨,但可能無法融入到現在的互聯網時代。因為子女不在身邊,鄰里和親戚之間的往來也少了很多,他們沒有辦法分享自己的情感,只能轉發一個個自己認為有用,卻往往言過其實或者內容虛假的鏈接,期待他人的回應。可惜,結果總是令人失望的,他們仍舊是喧囂網絡上的孤獨看客。
4. 網絡和現實的情緒割裂
網絡無疑是熱鬧的,每天不乏各種公眾熱點,網民也代入事件中的角色,競相轉發和評論。然而,在真正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就失去了這樣的熱情,緊緊包裹自己的想法,很難跟身邊的人講自己的事情,特別是年輕人。
于是,網絡和現實儼然成為兩個完全割裂的情感世界。
二、心理學的能與不能
(一)被誤解的心理學
1. 心理學的局限
人們對心理學的期望很高,仿佛所有的宏觀問題都想讓心理學去回答。
心理咨詢并不是萬能的,它更關注人的內在一些可以改變、有可能性的地方。比如有人為發財、婚姻不幸、生理缺陷而困擾,心理咨詢師可以幫助他在現有的生活框架下尋找一些新東西,讓自己過得更好一些。但有些現實層面的東西,無法改變,你做不了什么,只能接受。
心理學在宏觀系統內并沒有那么強的調節能力,只是社會末端系統的維護者而已。對于環境參數的變化,心理學只能回應,而不能回答。許多環境問題極為復雜,早已超越了心理學的范疇,遠非單一的心理學就可以解釋。
當人們普遍被某種消極情緒影響的時候,說明宏觀架構出了問題,需要很多人在下面打補丁。咨詢師越熱門,就說明需要打補丁的地方越多。所以,僅靠咨詢師來改變是效率比較低的辦法,可能需要更多的社會學家或者人類學家優化宏觀的架構設計,雙管齊下才比較理想。
2. 心理安撫
心理學的意義,是能夠在廣義上調節大眾情緒,增加自我理解的可能性。
哪怕是在社交媒體上發的一些心理體驗,也能撫慰很多人。不要忽視這些看似無用的軟文,它所產生的安撫也有調節情緒的價值。我們的情緒每天都在被一些不確定的事情擾動,如果情緒長期不能調節,它就會變成問題、病癥,所有的心理問題其實都是積累的結果。所以,人們需要這些“心理氧氣”。
3. 傾聽痛苦和隱秘
心理咨詢師所提供的最底層價值,就是不帶評價地傾聽。這種傾聽能讓一個人把自己心底最深處、在別人那里難以分享的情緒痛苦和隱秘感受分享出來。
情緒的不可分享性對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傷害極大。如果有一個場所能讓你把話講出來,這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有很大的幫助和疏導的作用。心理咨詢不僅僅是傾聽,還要能回應,能理解和詮釋。這些都是來訪者在現實中難以尋覓的,又是在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長上最需要的東西。
(二)咨詢師的專業性
1. 幫助來訪者去面對真正的現實
一個靠譜、專業、負責的咨詢師,他做的工作一定是幫助來訪者去面對真正的現實。但這種面對現實,并不是把一個心理脆弱的人直接丟到最殘酷的環境里,因為每個人的人格發展水平不一樣。
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所面對的現實是不一樣的,比如小孩子的心理更脆弱、更敏感。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可能并不一致,很多人長大了,內心還停留在某個脆弱的年齡階段。所以咨詢師給予來訪者的是他心理年齡上可以接受的現實,并且一點點推進,變得越來越成熟。
2. 不鼓勵閑聊
咨詢師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對來訪者的深刻理解,變成來訪者對自身的理解。這一過程的不斷重復,就是心理成長。這是一種綜合了專業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工作。咨詢師的職業素養,體現在你要真正關注那些對來訪者有意義的事情、問題,并觸及它。
心理咨詢本質上是有心理學理論支持的談話過程,雙方的對話一定是要有心理意義,而不是表面看起來那樣的閑聊。當咨詢變成閑聊的時候,就變成不僅來訪者在逃避,咨詢師也在逃避他們真正應該面對的問題了,即心理學中所說的“共謀式僵局”。
3. 傾聽和理解
在很多電視劇、電影里,咨詢師坐在那里一言不發,來訪者一直在講。有些人可能以為,去看心理咨詢,不過是需要與咨詢師分享和傾訴一些東西。
其實這種需要在現實環境里并不容易滿足,不是隨便找個人愿意聽你講話就行。這個人要能理解你說的話,并且愿意聽你講。只有回應或者表現證明他真的理解你,接下來的沉默或者等待,對你才有意義。
4. 馬太效應
心理咨詢的行業競爭充分,從業門檻也較低,所以從業者眾多,但實際上能做得了并且能做好的人并不多。
做這個工作,不能帶有自己的偏見或者意識,需要有對于人性的深度認識,對人內心的黑暗有很高的接納度。心理咨詢的上限其實很高,大部分人并沒有達到真正的職業化。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下,很多咨詢師入不敷出,只有少部分咨詢師能月入過萬以上,呈現出顯著的馬太效應。當然,那種極高收入已經不是純粹靠做咨詢了,它還涉及資本化的運作。
三、如何面對現實的難題
(一)觀念上的認知和轉變
人們對心理學存在許多的誤解,需要在自我觀念上有一定的認知和轉變。
1. 人是復雜的
現在很多人推崇大道至簡,大眾為了便于認知和處理,也喜歡把很多心理學的概念、術語作為標簽去使用。但這種扁平化的解讀有悖于心理學的理念。
實際上,一個人本身是復雜多面的,又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無法用一個可以界定的本性去描述動態的人。
2. 情感獲得性
心理學最大的影響就是在親子養育方面。尤其是約翰·鮑比的依戀研究,直接影響了英國政府對于保育政策的修改。現在大家談論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他們對兩性關系的看法、性知識的普及、性別認同的問題、對父親母親的感受,這些都包含了心理學知識。
“情感獲得性”,是指一個人不僅需要生理性的照顧,還需要對方足夠的情感反應和回應。如果沒有這種情感層面的確認,嬰兒會覺得自己活不下去。在包含人性的養育下,人才能夠健康、不抑郁,才能夠活得有熱情、有動力,感到溫暖和安全。
所以,一個好媽媽不是完全地溺愛孩子,而是有合適的分寸,應該在孩子有需要的時候給予回應,還要能在孩子需求滿足的時候及時地退場。
3. 大環境導致的集體缺氧
當代年輕人、中年人的心境好像處于一種十分焦灼的狀態,傾向保守、消極,越來越多人感到孤獨和迷茫。
如果環境是友好的,其實很多人不需要去尋求解答和指引,可與環境兩不相傷。我們呼吸氧氣,卻根本感知不到它的存在。現在卻到了這么一個階段,過往我們意識不到存在的東西消失了,突然覺得窒息、缺氧。大眾的心理問題概括起來,還是與環境的改變有關,就是精神層面的集體缺氧。
(二)下沉年代的出路
1. 評價標準的異化
現在的心理危機可以被解釋為:系統原有的評價標準已經遠遠超越大多數人實際能夠達到的水平。如果以前60分是及格線的話,現在這個及格線已經被拉升到了80分,大多數人憑借正常的教育、工作、奮斗,都沒辦法達到80分,難以體面地生活,并有余力體驗其中的幸福。
當一個人的生命力為此過度透支,就會產生對于家庭、婚姻、奮斗等方面的厭倦心理,把它視作自己幸福感的對立面。
2. 心智化
我們需要從一種統一的、被大多數人所定義的活法中解放出來,去完成對自己生存意義的重新評估,才能更好地在這個時代去安頓自己。為了解脫,很多年輕人開始“及時行樂”,“對自己好一點,有錢隨便花”。但這少了一些認真和希望,也許換另一種路徑,我們依然可以有目標、有憧憬。
人是需要有一些更本質的思考的,即所謂的“心智化”。“心智化”是指,一個人把自己內心的復雜而細膩的變化過程,用語言、文字的方式表達、陳述出來。如果一個人不能感知自己的狀態、行為,就會一直去做哪怕是傷害自己的事情。某一刻他突然意識到,原來有些傷害是自己造成的,就能終止那個重復的模式了。
很多人的情緒痛苦就是陷入了一種自己塑造出來的主觀事實里,不由自主地去加工一些對自己非常不利的解釋。“心智化”可以對情緒風暴產生一個反作用力,扭轉心情低落的狀態。“心智化”是在最難受的一刻,與內心做對抗。就像訓練肌肉一樣,在有負荷的時候發力才有效果。比如認識到“也許這個事情沒那么糟,也許我今天寫不出來,只是我今天的狀態問題”,“心智化”的作用就非常大。
3. 成長的目標和方向
思考自己活著的目的,不要套用曾經主流價值提供的那些目標。人必須要讓自己處在一個愿意做功的狀態。這樣我們才會認為,自己的生存體驗是可以掌控和可以改變的,這種心理感覺很重要。人在不同時期喜歡的東西并不一樣,去尋找以往所未知的快樂,從而發現走向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僅僅是這樣的一個狀態,就可以消解掉很多人的迷茫感。
我們要有一個成長的目標和方向,并用它構筑起來一個愿意活在其中的系統,即心理張力的來源。在自己定義的價值體系里,我們體驗到不斷積累、豐富、前進、變化的感覺。也許開始盲無目的,只要完成眼前的目標,到達一個更高的平臺,能看到新的東西,就會突然發現自己要的是什么。只要這種體驗能貫穿在生命里,無論做什么,一個人都會在不可避免的生命痛苦之外,體驗到活著的美好,并且愿意好好活著。
2022年已經過去,人們爭先恐后地奔出家門,景區超載了,商演火爆了。雖遲但到的大運會開幕式熱鬧非凡,所有人熱情地坦誠相見。與更早的另外一場運動會對比,令人不覺恍若隔世。曾經的三年好像已在現實中消失得無影無蹤,但心理上的愈合可能還要很久很久。不知道那位喜歡燒菜的朋友什么時候再開始花式炫技,但終究我們開始了正視和思考這些過去的問題,重復“心智化”。如果人心越來越輕松和快樂,一切的美好才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