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來一大千”,張大千憑借著自己的大千四絕成為近代畫史八大浪潮中兩撥浪潮的主將,也因此成為中國畫壇的風向標,一步登上近現代國畫的神壇。
如今,在書畫界有一人,他繼承了張大千的潑彩山水技法,將墨色與色彩充分結合,將大千四絕完美再現。又秉承了齊白石大寫意花鳥的精髓,兼具吳昌碩花鳥在提款上的優點,再加上自己用墨上的高超技藝,完全形成了自己構圖簡約,詩書畫印完美融合的雅致境界。他就是——張若古。
大師簡介
張若古
國家一級美術師
中國美協吉林分會理事
中國運河書畫院院士
中國五臺山書畫協會副秘書長
中國毛體書法研究會理事
張大千再傳弟子
張若古作品
張大千,一代畫壇巨匠,潑墨山水畫宗師。打破了中國畫千年不變的藝術風格,開創了潑墨、潑彩藝術新技法,被西方譽為“東方之筆”,被徐悲鴻贊譽“五百年來一大千”。他的作品傲居世界第一,被世界藏家視為無價之寶,其作品因價值巨大,已被限制出境。張大千先生也是全世界僅有的一位12幅作品連續拍賣過億的中國藝術巨匠。
梁樹年,為大千先生第一入室弟子,跟隨大千學習十余年,完全繼承了大千技法。梁樹年先生一生忠于藝術,畫風坦蕩、雄定、渾樸、清雅。他的極高的藝術造詣更是被許多西方國家藝術界稱之為現實與浪漫結合的范例,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一種極高的體現。他的弟子張若古,是大千藝術在當代的唯一傳人,他的畫風猶如大千在世,精、氣、色、墨無不彰顯出一代巨匠大千神韻。
張若古作品
若古老師作品行情
張若古作品
若古榮譽
2014年其作品潑彩山水《墨染江山》獲得黃山杯全國書畫大賽金獎。
2013年在吉林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多幅作品被吉林省博物館收藏。
2012年其大寫意山水作品《山鄉》在全國當代畫家提名展中獲得二等獎。
2011年作品《雄雞報曉》在全國名家邀請展中獲得金獎。
2009年作品《江山如畫》大幅山水作品獲得張大千藝術成就獎,并被天安門博物館收藏。
2008年,《踏春》入選“盛世經典”當代中國畫邀請展
2007年《大吉圖》獲全國美術家提名展優秀獎
2006年《山泉幽谷》被遼寧美術館館藏
2005年《秋衣》入選全國電影百年美術邀請展
2005年《清韻》獲第五屆全國美術大展入圍獎
2003年《守望》入選中央電視臺全國百名書畫邀請展,獲提名獎。
2010年張若古澳門畫展12幅作品被新加坡收藏家收藏,4幅被臺灣大千美術館收藏
2010年大千作品就已經因價值極高,被限制出境,許多收藏家只能“望洋興嘆”。因此在當年春季,張若古在中國大千藝術研究院的推薦下,應邀到澳門參加畫展。若古老師此次隨身帶去了18幅帶有大千藝術特色的潑墨山水畫。布展的第二天,就有一位新加坡收藏家直接找到張若古,表示愿意出高價全部買走他的作品,而臺灣大千美術館的人也表示要收藏他的部分作品。經過協商,最終新加坡收藏家以每平尺一萬元的價格買走12幅,臺灣張大千美術館收藏4幅,引起了收藏界的轟動!
張若古作品
名家點評
自古以來,一個畫家能否承前啟后,功成名就,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他傳統功底是否深厚。志遠(張若古曾用名)的功力,可謂前無古人。他臨仿石濤和八大的作品惟妙惟肖,幾近亂真。2000年,他將一幅潑墨山水畫給我看,當時就令我目瞪口呆:“張大千老師在世界上的地位非比尋常,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登峰造極。志遠這幅潑墨山水頗具先生風采,真的替他高興。大千先生傳承有人了,我的學生志遠,百年大千傳一人啊!”
在北京張若古畫展上,我初見其畫就頗為滿意,值得一幅幅逐幅欣賞。張大千是世界級的藝術大家,被西方冠以東方之筆,被國人譽為500年來一大千,可見他的藝術成就有多高。今天在若古畫展上看到他的第二代弟子創作的潑墨作品,這是走進了“大千世界”。這些作品無論是畫功還是精、氣、神、韻都頗具大千風格。有人說五百年來一大千,我還要加上一句,百年大千看若古。
張若古作品
一代國畫宗師、畫壇皇帝曾自信的喊出“不是文人畫,而是畫家畫”的宣言。他是近代畫史八大浪潮中兩撥浪潮的主將,也因此成為中國畫壇的風向標。而張大千第二代弟子張若古繼承的大千潑墨、潑彩、大千荷和仕女技法這四大絕技,對傳承和弘揚大千國畫藝術有著重要貢獻。而且他在此基礎上,更有著個人風格,為當今收藏、研究張大千藝術提供了實物證據。在市場上引領著當代收藏市場。
張若古作品
畫壇皇帝張大千作品市價極高,收藏幾乎不可能了。他的第二代傳人張若古,是唯一一位全面掌握張大千四絕技法的傳人,畫風直逼其師。被其師梁樹年譽為“百年大千傳承一人”,收藏張若古作品,等于當年收藏到了張大千的作品。因此,他的作品將來必定是天價難尋。
張若古作品
張若古作品連續十年上漲,專家分析導致張若古作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張若古為張大千先生再傳弟子,師從山水界泰斗梁樹年先生。他的精品多被博物館、美術館收藏,在市場露面較少。后世如果還有大千四絕作品亮相,價格還會大幅攀升,趁早收藏將來很可能會大賺一把。
張若古作品
張若古先生的作品無論從藝術角度還是繪畫技法上,都極具張大千神韻,將來必能夠成為又一畫壇巨匠。因此我們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張若古作品,相信不久這將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張若古作品
大千四絕是世界藝術的巔峰,他改變了中國幾千年來古人一成不變的繪畫形式,也改變了中國的繪畫史。張若古先生的作品中采用了大千四絕技法,達到了大千真跡的完美,可以說他已經把大千四絕完美的繼承下來了,很了不起。
張若古作品
若古自敘
我最早學畫的老師是當代著名的山水畫梁樹年,已于2005年去世。大學畢業,我才算開始喜歡上的潑墨潑彩山水畫。在國家畫院,師從楊曉陽老師學習中國畫理論,讓我從更深層次領悟到了中國畫的表現與品評精神,從而對潑墨潑彩山水畫的理解更加深刻。在二十余年的研習中,意臨筆仿,曾研習過張大千、劉海粟、侯北人、何海霞等海內諸多潑彩大家的作品營養,初步形成了自己現在這種風格。
有人概括為:用彩多變、用墨沉厚、用筆有勢、彩墨出奇、大氣磅礴。畫家周遵圣曾對我的潑彩山水畫有如斯概括:“其山水并非一味粗頭亂服。而是于豪放中不失精謹,瀟灑間中自有其經心之處。他十分善于營造險奇之境,敢將淋漓徜徉的彩墨潑灑在畫面中心部位,而將筆墨精心寫就的山麓、坡腳、樹木、屋宇、橋梁、山路、石階、飛鳥、點景人物安排于半邊一角,與中心部位的潑彩產生了大——小、粗——細、藏——露、有——無、偏——正、險——安等一系列的對比關系和視覺張力……通過精心安排和描繪邊角景物,與大片潑彩部位相映襯,同樣生發出妙趣橫生的互補關系。于是,斑駁淋漓的抽象彩墨,于朦朧中形成各種可以感知和揣摩的亦真亦幻之景象,或如絕壁懸崖、或如怪石嶙峋、或似山林起伏、或似草木叢生……,而位于邊角處的種種具象之形,由于臨近畫面四周,又有著向畫外延伸,給人以“畫外有畫”,“筆有盡而意無窮”的豐富聯想和回味。”他的描繪,對我的繪畫風格還是有所提示的。
十幾年的潑彩繪畫實踐,使我對潑墨潑彩藝術的認識不斷深入.潑墨,是紙、墨、水、彩等元素的自然氤氳、流淌交融,加以用筆的點掇勾寫,成就其形與意的過程。這里,最重要的就是用筆與造型、筆法與墨彩如何協調的問題。一幅作品的成功,既是對你的潑墨與潑彩的形與塊的預期處置的考驗,也是對你用筆用墨的后期收拾功夫的檢測。
潑墨(彩)山水畫的成熟,不是一味畫下去的產物,而是知識學養與畫理思考的積累不斷提升之后的體現。由是,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張大千、劉海粟、何海霞等名家都是后期潑墨(彩)大成,那是對藝術規律充分理解,而達到化境的一種自由展現的狀態。潑墨(彩),看似有無形的自由,實則要在無形中求有形、在有形中求自由,它奠基于大自然的不斷陶養和傳統文化的厚重薰染。
山水畫是我的本行,但我十分欣賞白石老人的灑脫寫意風格,畫寫意花鳥也傾注了我很多的經歷。我覺得國畫不應一味的去走一條路,應該所有都有涉獵才能修出更圓滿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