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風光迤邐,河流縱橫,橋梁眾多,又被稱為“北方威尼斯”。在圣彼得堡,拂面而來的不僅有波羅的海的海風,還有從彼得大帝時代就積淀下來的貴族氣息。無論是作為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冬宮,還是典雅豪華的皇家園林夏宮與皇村,或者是喀山大教堂和伊薩基耶夫斯基大教堂,都讓人感到貴氣逼人。無疑,與600多公里以外的莫斯科相比,圣彼得堡更具有皇家風范。
長按識別二維碼,了解更多精彩行程
葉卡捷琳娜宮是1717年作為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消夏別墅開始興建的。
宮殿是整個建筑群的中心,巴洛克式建筑的杰作,長達306米,色調由白、藍、黃三色構成,蔚藍的墻壁、雪白的圓柱,點綴著閃閃的金色,淡雅中透出尊貴,彌漫著女性的柔美、嬌媚的風韻。光外部裝飾就用掉了100公斤黃金,上面鑲嵌著許多栩栩如生的金色雕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二個強壯男子低頭用肩膀扛著沉重的房梁,似乎是在盡自己的一份職責。
進到宮里,裝飾極其富麗堂皇,打磨光潔的地板、金燦燦而刺眼的墻身、畫工精致的天花、從世界各地搜集來的擺設……又一次被皇家的奢華給震驚了!想想中國的女皇還不是一樣,慈禧太后也沒節儉到哪里去。
葉宮里的主要裝飾是由椴木板加工而成再鍍金的雕刻,雕有栩栩如生的小愛神、鍍金女像柱、燈飾、鏡框等。話說葉卡捷琳娜女皇似乎對東方很有興趣,于是在這里會出現中國的青花瓷壁爐、工筆畫的壁紙、各種瓷器等。
再值得一提的是琥珀屋,面積約55平方米,全都由當時比黃金還貴12倍的琥珀制成,金光閃爍,富麗堂皇,美輪美奐,讓人眼花繚亂。這座價值連城的大廳是普魯士國王送給彼得大帝的禮物,在18-20世紀間曾一度被喻為“世界第8大奇跡”。二戰時,葉宮被德軍占領,1944年撤退時,琥珀屋被整個奪走,此后直到今天仍然了無蹤跡。2002年,普京下令收集芬蘭灣最好的琥珀,按照史料圖片復原了這個廳,用掉了6噸琥珀,造價上億美金。
對于葉卡捷琳娜二世這樣講究生活品味的女人來說,一座璀璨奢華的皇宮,自然不能少了配置個御花園。葉宮的后花園有點出乎我的意料,沒有延續夏宮花園那種中軸對稱、修剪規整的法式園林,而是一座充滿了小清新的英式園林。
蜿蜒的小道替代了筆直剛硬的幾何圖形,幽靜的水潭替代了熱力醒目的噴泉,樹木和草地盡情生長,一切都回歸到了原始自然的狀態。
想必女皇也是人,不能老在金碧輝煌的宮殿里端著,也需要個清新自然的地方透透氣。
葉卡捷琳娜宮的格局是建筑精巧淫靡,色彩清新柔和,彌漫著女性柔美、嬌媚的風韻。可以說園中到處是詩,到處是畫,無處不飄動著令人心醉的旋律,無處不彌漫著花草的芬芳,女皇生前聲色犬馬、驕奢淫靡的氣息依然沁淫著整座園林。
當年12歲的普希金進入皇村中學讀書,在這里度過了6年時光,1937年皇村改名為普希金市。
女列寧同志與普希金
葉卡捷琳娜宮前的這尊普希金銅像,據說這是俄國最傳神的普希金塑像,他在沉思著,又一杰作將問世……
圣伊薩基耶夫大教堂就在圣彼得堡市中心遺世獨立,為保護古老建筑保持原來的模樣不被破壞,道路也為它繞行,去東南西北必圍著它經過向它敬注目禮。
圣伊薩基耶夫大教堂始建于1707年,300年歷史,氣勢雄偉,設計細膩大方。僅教堂圍墻就有5米厚,內外立柱均用紅、藍、綠大理石、花崗巖、孔雀石,整石雕刻打磨而建,教堂四面門廊每面都有16根以整塊花崗巖精心雕刻成的圓柱支起,僅一根就重達120噸。我疑問:一塊完整幾十米高的立柱,在幾百年前如何站立?如何拋光?
二戰期間,圣彼得堡(列寧格勒)被德軍圍困900天沒被攻下,被稱為史上最慘烈的圍城戰、在攻與守之間拉鋸戰。上百萬青春的血液流灑在那900天里,壯麗的圣伊薩基耶夫依舊完好,只在它的立柱上留下幾多彈孔,無傷脛骨。人們為了牢記戰爭的殘酷性,特意在修復教堂時完整保留了這些傷痕,人是血肉之軀,比不得花崗巖石。
圣伊薩基耶夫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僅次于梵蒂岡圣彼得大教堂及科隆大教堂,可以同時容納1、2萬人舉行宗教儀式。
喀山大教堂是19世紀初,沙皇保羅一世為安置東正教《喀山圣母像》而建造的。據介紹,教堂建成后,喀山圣母曾多次顯靈,助俄軍在俄蒙戰爭、俄法戰爭、俄德戰爭中取得勝利,所以這座教堂也就成了對俄羅斯軍事上取得榮譽的紀念。
喀山大圣堂是以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為藍本設計,花費十年時間于1811年建成。走近教堂,半圓形柱廊中94根科林斯式巨大花崗巖石柱多排并列而立,雄奇壯觀,氣勢壓人,昔日的威武與輝煌仍然可見。正中是希臘風格的山花,主體建筑上面是一圈柱子撐起的穹頂,儼然是羅馬風格的建筑。我不知道沙皇保羅一世怎么會接受這么一個非東正教色彩的教堂呢?不過,也很難說,保羅本人就是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連死都死得比較古怪:被枕頭悶死。
與一般的教堂不同,喀山教堂的室內有點像一座宮殿,內部高大而寬敞,只是光線稍微有些昏暗。中央穹頂華麗輝煌,仰視可見一幅圣母天頂圖。位于東側的主祭壇裝飾的華麗而輝煌,黃金裝飾的背景飾板在強光照射下金光閃爍,成為大教堂內最為明亮的地方。
喀山教堂是圣彼得堡目前仍做禮拜祈禱的教堂用(不少著名教堂已成為博物館了),喀山圣母在東正教信徒心中是最靈驗的,教堂內祈禱的人不少。進入教堂男人要脫掉帽子,女人要把頭發蓋上。
走進教堂,里面正進行著莊嚴的祈禱儀式。主祭壇前,一位身著白色長袍的神父正在神情專注地向信眾們布道。優美的唱頌傳來,氣氛神圣,宗教的力量讓人產生莫名的感動。
教堂大廳前部聚集著眾多信徒,一個個服裝整潔,神情莊重,滿臉虔誠。整個大廳沒有喧嘩,沒有擁擠,沉浸在寧靜氛圍中,俄羅斯人虔誠地祈禱,然后在胸口劃十字。在十字架下的燭臺前,我看到一位裹著頭巾的褐色頭發的姑娘正在點燃的一支琥珀蠟燭。在俄羅斯教堂,俄羅斯人習慣點的是淺褐色的琥珀蠟燭,點燃后的琥珀蠟燭,能向空中釋放琥珀香氣,是整個教堂彌漫著湖泊的香氛。
滴血教堂,又稱基督復活教堂、喋血教堂,始建于1883年,是圣彼得堡為數不多的傳統式東正教堂。
教堂輪廓美麗,高度約81米,寬闊的外形,采用了與莫斯科巴克洛夫教堂相同的構造。教堂上有五光十色的洋蔥頭塔頂,典型的東正教教堂建筑風格。“洋蔥頭”式屋頂體現了東正教所宣揚的一切以神為至高的同時,也營造了宣揚宗教教義所需要的莊重、典雅和高尚的環境氣氛,使信徒們在教堂中能夠心生崇敬之感。
滴血教堂與莫斯科紅場的圣瓦西里教堂的區別在于鑲嵌復雜、顏色艷麗的影像圖案,用豐富的彩色圖案瓷磚、搪瓷青銅板裝飾面。建筑風格迥異于圣彼得堡的其他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風格。
幾乎所有世界名城,無一例外地與水同生,有的因水而秀,有的傍水而名。同樣,是因為有了涅瓦河,圣彼得堡才顯得豐神綽約,城市的靈魂也有了寄托。這條被無數俄羅斯詩人吟誦過的涅瓦河默默流淌,在圣彼得堡建成的300年時間里,她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榮辱與興衰。
涅瓦河北岸列賓美術學院樓前的碼頭上,靜臥著兩尊“斯芬克斯”獅身人面像,據說購自埃及,1832年由尼羅河畔運至圣彼得堡,是公元前八世紀的文物真品。
瓦西里島是涅瓦河三角洲的第一大島,其岬角是曾經的城市海港廣場,中心建筑是交易所,廣場的兩側高聳著紅色的海神柱,以前是專為入港船只導航的燈塔,它們是俄羅斯戰勝大海的象征。柱腳上有2男2女象征俄羅斯四大河流(涅瓦河、沃爾霍夫河、伏爾加河、第聶伯河)的雕塑。
像這樣有歷史的建筑比比皆是,整個涅瓦河邊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博物館。
斯莫爾尼宮建成于1808年,是葉卡捷琳娜二世下令修建的貴族女子學院。1917年“十月革命”期間,布爾什維克黨軍事革命委員會就設在斯莫爾尼宮,為十月革命司令部,列寧就是在這里領導了攻打冬宮的起義。
斯莫爾尼宮是一座外觀典雅的三層巴洛克式建筑,門前的列寧雕像曾出現在多部電影中,每個進入的人均要出示證件,小學課本列寧和衛兵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兒。列寧在斯莫爾尼會議大廳發表了蘇維埃政權的成立宣言,宣布一切政權歸蘇維埃,因此這里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國家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中心。現在是圣彼得堡市政府機關。
斯莫爾尼宮前的兩側花園里有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塑像。
斯莫爾尼宮旁邊是修道院。建筑師拉斯特列利(他還建了冬宮、葉卡捷琳娜宮、夏宮大宮殿等)按照彼得堡規整的傳統建筑形式,嚴格遵守對稱性原則,修建了斯莫尼爾修道院,它被稱為俄羅斯巴洛克風格建筑中最完美的作品。修道院的整體色彩和葉卡捷琳娜宮一樣,也是清爽干凈的藍白相間,是巴洛克風格和俄羅斯風格的融合。中間的建筑是傳統的東正教五頂式教堂,典型的俄羅斯風格洋蔥頭式圓頂,頂上裝飾有高高的金色大十字架,淺藍與白色相間的墻體。左邊那個矮一些的小圓頂是小教堂,在修道院的四個角上各有一個這樣的小教堂。
斯莫爾尼修道院廣場上的兩個建筑物是著名的“俄羅斯股份銀行”和圣彼得堡市政廳。
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熱鬧繁華的街道,這里有圣彼得堡最大的書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貨商店和最昂貴的購物中心。它也是一條歷史老街,而且很容易可以找到各種教堂、名勝古跡,極具觀光價值。
逛逛逛&買買買
實力帶貨
途徑中亞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古絲綢之路就經過這里。
1918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9年成為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1991年舉世矚目的蘇聯解體宣言在此發表,宣布蘇聯終結;1991年蘇解體后,成為獨立的哈薩克斯坦共和國首都。
END
足跡
海 外
國 內
禪之旅
大道行
行 者 說
年·旅
古美塾庭
原創是一種堅持,打賞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