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時,果果所在幼兒園舉行班級朗誦活動,由小伙伴們選出了三個小主持;不出意外,清一色的小女孩。而我,在娃兒堆里費勁兒的找,才發現了最后一排很小只的他,旁邊站著年齡更小的另一枚男娃。
敏感的老母親默默抱怨:果果年齡和個頭在班里都妥妥倒數第三,為什么弄到最后一排了?
看了一會兒表演,我立馬明白了。別的孩子們都站的筆直,而他和旁邊的男娃卻覺得很新鮮似的,偶爾左右張望。
關鍵,他還非常驕傲地告訴我:“媽媽,我按老師要求,站的直直的,像一棵松樹似的。”
OK,像一棵被陣風吹過的歪脖子松樹似的……
我想,果果主觀上是想站好的,但自控力、自知力都有欠缺,這算心智不成熟?
(日常不配合照相系列……找一張正常的照片,挺難。)
周邊的男孩子,大多不如女孩兒優秀?
以英語為例,果果啟蒙不算晚,朋友家大半歲的女娃比果果還晚半年多。但是現在,按STAR測試結果《科普貼:原版娃一定要知道的STAR測試,看這一篇就夠了!》,他大概也就落后一年吧~
這固然和他近期花時間較少有關(分散在語文、體育及戶外),但是必須承認,相比那個小女娃,他的語言天賦還是差不少。
按照傳統想法,我們都認為男孩兒開竅晚,但是后勁兒足,在中學及以后的學習上更有優勢。
真的如此嗎?
2000年前,我國高考狀元中男生占比超7成;之后,女生反超并達到52.64%。
近年,全國19個省市中都是女狀元更多,北京、遼寧、福建女狀元占比均超過66.67%,排名前三。
男生的微弱優勢保持在理科上,文理不分科后,男狀元占比必定進一步下降。
(2000年前后中國兩岸三地高考狀元性別比,數據來自艾瑞深中國校友會網)
可能大家會說,高考狀元和我有關嗎?確實,極大概率和我們,都沒關系。
但是,還有一組數據,絕對和我們息息相關。
2018年,所有在校普通本專科生中,女生占比52.5%,恢復高考后持續遞增。
要知道,2000年出生人口中,男孩783萬,女孩662萬。我國00后男女比例(1.18,正常應是1.05)已嚴重失衡。
(2010~2018年普通本專科在校女生人數及占比,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雖然我挺擔心,不努力的話,果果找媳婦都有困難,但本文不作討論。
作為女性,我必然會為巾幗超過須眉的形勢搖旗吶喊。
作為男娃媽媽,我卻是擔心的。
果果小朋友的記憶力、對新知識的接受速度還可以,但是他的韌勁、抗挫折能力、紀律意識卻有待改善,而且做事比較磨蹭,后者對學業、生活乃至事業都有很大的影響……
必須承認,男生、女生先天就有很多不同
2016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提出建議,男生推遲到8歲入學,女生保持不變。北大教授吳必虎早在2012年就在微博上呼吁過。
他們認為,大學男女生比例嚴重失調,是因為女生智力發育普遍比男生提前2~3年。如果同時入學,男生往往成績較差,長期以往,信心易受打擊。而且,中高考必考科目中,語言類的分數較高,男生相對不擅長,更顯不公平。
不僅他們,國外育兒專家也都提出過讓男生推遲入學的建議,在一些地區已開始實行。
但是,在我國必定會引發一片反對之聲,采納這項建議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不管是否實行,我們都應該好好思考,他們提出這項建議的深層原因是什么?
研究表明,哪怕成年男女的大腦構造,如胼胝體甚至大腦成分都有所區別。
并且,從出生起,男生的生理發展就落后于女生。
剛出生時,女孩的骨骼比男孩提前4~6周,這一差距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擴大。青春期前,女孩骨骼發育比男孩早兩年之多。
也就是說,四五年級時,成績優異、個頭高大的都是女生,這讓青春萌動的男孩子如何自處?
兒童青少年時期,男孩大腦發育總體落后于女孩,5歲男孩的大腦語言區域發育水平只能達到3歲半女孩的水平。
原來,果果和朋友家女娃只是基本生理同齡而已,大腦語言區域發育水平還晚他們兩年呢!
另有研究,直到11歲,男生口頭溝通能力、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分別比女生晚11個月、12個月、6個月……
不僅如此,男孩患多動癥、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癥的比例均顯著高于女孩,有個表格可參考。
(由wiki百科、《變態心理學》教材整理-北大的選修課之一)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養育男孩?
第一,調整心態。
我們得從內心深處接受,男孩兒就是發育落后、心智不成熟,盡量把心態放低一些。
如果我們擁有一個智商正常,雖然調皮但還能夠聽話的男孩子,足以值得感恩了。
第二,避免負面標簽。
當男孩子暫時落后時,我們不能給他們扣上“不聽話”、“差生”、“笨孩子”的標簽,不能讓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去了自信心,甚至影響一生。
可以參考我這篇可能是被標題耽誤的用心之作《羅森塔爾效應:小學數學都學不好,如何半道出家,成為蜚聲國際的數學家?》。
第三,正確引導。
正因男孩兒普遍語言發育落后,學齡前及小低年級,我們更得注重語言方面的學習,多用豐富的語言和他們溝通,多陪他們親子閱讀等。
男生不是不喜歡學習,只是方式不同,男生更傾向于身體運動、動手實驗和操作,我們需要盡力提供這樣的機會。
第四,娃不是媽一個人生的,父愛絕不能少。
2008年父親節,奧巴馬在演講時指出:
缺乏父愛的孩子,比起正常家庭的孩子,將來陷入貧困、犯罪的可能性高出5倍,棄學的可能性高9倍,進監獄的可能性高出20倍。他們更可能出現行為問題,更有可能離家出走,更有可能未成年時當上父母……
一言以蔽之,父親缺位,是教育子女過程中的最大不幸。
當年,奧巴馬作為一國總統,尚能身體力行陪伴孩子。試問,這天下做父親的,誰比他的職責更重要?(說的也有你,果爸。)
在兒女尤其是男生成長過程中,父親理應承擔更重要的責任。這里的責任,更多是陪伴他們游戲、運動,釋放天性。多運動,對男生尤為重要。
因特殊原因缺失父愛的,我們也應該為男生找一個正直勇敢的“義父”或其他男性長輩(學校老師等)做榜樣,更有利于他們的成長。
第五,做好一切,靜待花開。
我們得堅信,即使男生發育落后,但是他們發育期卻很長,正確引導下必將大器晚成。
多看看正能量的例子,比如,貴人語遲的愛因斯坦,兩度任英國首相但自小都被認為“淘氣”、“好吃”的丘吉爾,甚至周朝開國功臣姜子牙(夠晚了吧)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看到些不幸的負面例子,比如江蘇接連發生的弒母案、內江小學生跳樓案,也得警醒自己:
育娃,必須用對方法!父愛,不能缺位!
這是一篇受了各類優秀女娃刺激之后,有感而發的文章。但容我吹噓一下,仍然不失為數據、例子、方法一個不少的吐血之作。小伙伴們,都給我積極地點在看、點贊、留言及多多轉發——尤其是給你們老公哦~
祝愿我們的兒女,都能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