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有網友認為,游牧模式里人口利用率高,不存在食物以外的低端密集勞動產業,使得有更多百分比人口可以當兵。游牧出征是正收益的,戰爭時期成本極低,而且沒有戰后統治成本。
這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沖突時處于下風的原因嗎?農耕民族真的打不過游牧民族嗎?
作者|歷史最美作者團隊-李明睿的美母教師
如果你說西方的話,農耕文明確實在與游牧民族的沖突中處于下風。
1571年,克里米亞汗國還能火燒莫斯科。17世紀,羅曼諾夫王朝還要修筑克里米亞長城防備克里米亞汗國。1683年維也納之戰的前哨戰,洛林公爵查理五世還一度率領著優勢兵力被一支一兩萬規模的克里米亞韃靼人打得狼狽不堪。
▲克里米亞長城遺址
很多人喜歡說——你看那個明朝就是菜啦,費拉不堪,竟然只能對北虜進行搗巢和燒荒!大唐可是一度在游牧地區實際統治,建立燕然都護府和單于都護府!
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知道吧。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第一強國是周朝,雖然《楚國八百年》信徒認為楚國不是周的臣子,并且認為楚國比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要強,但一般被當做反智言論)。
阿契美尼德王朝開國大帝居魯士二世,一生滅三國——米底、呂底亞、新巴比倫,皆生擒其主;建立了偌大的波斯帝國。
▲陣斬居魯士的馬薩格泰首領托米麗司女王
然后他征服了河中的粟特人,渡過錫爾河試圖對錫爾河以北的斯基泰部落——馬薩格泰人進行燒荒。最后居魯士的腦袋回來了,裝在一個注滿血的皮囊里。
他的繼承者大流士一世也是文治武功極為出色的一代雄主,開啟希波戰爭,著名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一世(世界征服者亞歷山大三世就是他的后代)也不得不臣從于波斯大王的威嚴。不過在東歐烏克蘭草原燒荒時,大流士大帝被騷擾得焦頭爛額,在一次次的小規模伏擊戰中屢戰屢敗,加上糧草消耗、馬匹損失,陷入饑寒交迫,完全失去了斗志,不得不倉皇逃竄,將軍中的老弱病殘留給了斯基泰人當做俘虜。
▲大流士一世時代阿契美尼德王朝疆域達到鼎盛
從此以后,波斯人就放棄了對北虜進行犁庭掃穴的嘗試。
歐洲首個霸主羅馬帝國對北虜的表現仍然不令人滿意。羅馬帝國最強盛的五賢帝時代,哲人皇帝馬可·奧勒留派兵東征,攻破帕提亞帝國首都泰西封,武功赫赫,在北線卻被蠻族馬科曼尼人屢次長驅直入,馬科曼尼人一度沖進北部意大利劫掠。在馬科曼尼戰爭中,潘諾尼亞行省人口損失巨大,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居民被擄走,康茂德恢復和平后,僅有130000人逃了回來。大部分行省居民不是被殺就是流離失所,下落不明。事實上,代價慘重的馬科曼尼戰爭導致了羅馬帝國財政崩潰,成為此后三世紀危機的濫觴。
▲薩爾瑪提亞騎兵
馬科曼尼人屬于森林蠻族,并沒有強悍的騎兵,他們之所以能橫行無忌,正由于來自烏克蘭草原的薩爾瑪提亞人對馬科曼尼人發起了支援。更有一部分薩爾瑪提亞人直接遷移到了潘諾尼亞,與馬科曼尼人一同作戰。
公元1世紀時,薩爾瑪提亞人就多次從黑海北岸出發,襲擊羅馬帝國的多瑙河防線。羅馬人不得不承認“很少有人能抵擋這些游牧騎士的全速沖鋒”。
薩爾瑪提亞聯盟中的阿蘭人尤為羅馬人所畏懼,史學家兼羅馬帝國名將阿里安就因為在卡帕多西亞擊退了阿蘭人的入侵而聲名鵲起,并寫下了《應戰阿蘭人的軍陣》一書。
▲阿里安的名作《亞歷山大遠征記》
當然,羅馬人的老對手帕提亞人比羅馬更加畏懼這些北虜。雖然本身就出身于斯基泰人的分支,但帕提亞人迅速定居下來并文明化,他們熱愛希臘歌劇完全不輸給羅馬人。
早在公元前128年,帕提亞大王弗拉特斯二世就被中亞的斯基泰人臨陣斬殺。隨后繼位的阿塔巴努二世與斯基泰入侵者苦戰數年,也不幸地戰死沙場。直到米特里達梯二世繼位,才扭轉了頹勢,穩定了帝國的邊境。在羅馬學者查士丁的筆下,米特里達梯二世被授予了“大帝”的稱號。
公元136年,彪悍的阿蘭人從北高加索呼嘯而下,同時向羅馬和帕提亞兩大帝國發起進攻。阿蘭人的主力碰上了羅馬名將,卡帕多西亞總督阿里安,在一番激戰后敗退,其偏師則與兩萬征召自巴比倫尼亞的帕提亞精銳狹路相逢。
▲戈狄尼山谷之戰中的阿蘭騎兵
帕提亞步兵列陣而前,將阿蘭騎兵層層阻擊,屢次獲勝,卻被狡詐的阿蘭騎兵佯敗引誘,鉆進了深邃的戈狄尼山谷,指揮官阿薩西斯察覺情況時,兩萬大軍都已經陷入這片無水無糧的絕地當中。
阿蘭騎兵決定等帕提亞人徹底失去戰斗力之后將其摧毀,經過三天的圍困,滴水不進的帕提亞大軍已經毫無戰力,束手待斃。
好在屬國阿狄亞貝尼的國君拉克巴克特忠心耿耿,率領數千步兵前來支援,這些山地武士十分驍勇,殺入包圍圈中,直取阿蘭首領。
▲阿蘭騎兵
然而畢竟寡不敵眾,援軍不但沒有撕開包圍圈,阿狄亞貝尼國君拉克貝克特也被一名阿蘭騎兵用長矛刺中,落馬而死。
好在阿蘭人此來只是為了劫掠,不想遭受太大傷亡。見阿狄亞貝尼步兵驍勇,殺死了他們一些兄弟,不但不準備報仇,反而干脆解圍而去,帕提亞大軍這才逃過一劫。按照羅馬方面阿里安先生的說法,阿蘭人的主力被羅馬擊敗的消息傳到其偏師耳朵里,也是阿蘭人放過帕提亞軍隊撤退的重要原因。
▲郅支城之戰
不過,阿蘭人的親戚康居人則早就和東方的漢朝交手過。面對陳湯西討郅支單于的軍隊,萬余康居騎兵十余路進攻正在猛攻郅支城的漢軍圍城陣地,卻被大弩重箭射得死傷慘重,沒有取得任何進展,不得不撤退。
厭噠人和突厥人都讓推翻了帕提亞的薩珊波斯留下極為慘重的回憶。厭噠人擒殺了薩珊大王俾路支一世,迫使薩珊人稱臣納貢多年。突厥人則幫助希拉克略席卷了薩珊波斯的北疆,迫使薩珊人最終殺死庫思老二世向拜占庭求和。
▲赫拉特之戰,波斯大王俾路支一世被白匈奴人殺死
而作為波斯人盟友的阿瓦爾人,是東方與突厥競爭的失敗者柔然人的后裔——事實上,曾經橫行中亞,并入侵北印度所向披靡的厭噠人就是柔然扶持起來的——不僅屢次擊敗法蘭克墨洛溫王朝,活捉了法蘭克王西格伯特,殲滅了格皮德王國,更是給拜占庭極大的麻煩,數次洗劫巴爾干半島,在拜占庭-波斯的決戰當中,阿瓦爾人一度圍攻君士坦丁堡,差一點就摧毀了拜占庭帝國。
阿拉伯人可能是西方民族中最擅長對付北虜的。他們早期并沒有忘記祖先在沙漠中的游牧技巧,并沒有像帕提亞人那樣迅速文明化。
▲可薩汗國與阿拉伯帝國纏斗多年
公元646年,阿拉伯人首先在亞美尼亞擊敗了一支阿蘭-哈扎爾-拜占庭聯軍。之后,他們又在公元653年圍攻汗國的都城巴蘭杰爾,因指揮官陣亡而撤退。
8世紀上半葉,倭馬亞王朝多次越過高加索山脈,對可薩突厥人實施犁庭掃穴。726年,可薩大汗巴爾吉克進攻阿拉伯帝國,經過五年襲擊奪取了大片土地,但在731年對摩蘇爾的進攻中遭到反擊,幾乎全軍覆沒,巴爾吉克也戰死沙場。735年,倭馬亞哈里發馬爾萬二世發動北伐,阿拉伯人連夜架浮橋越過伏爾加河,突然出現于哈扎爾汗廷附近。結果,又是哈扎爾人遭遇大敗,有7000人戰死,包括可汗在內的10000多人被俘。
但長期與游牧民族的爭戰讓阿拉伯人感受到北虜的強悍。事實上,在中亞戰場,突騎施和烏古斯聯盟的突厥人也屢次帶給阿拉伯以慘痛回憶。巴格達的哈里發們越來越傾向于雇傭突厥人作戰,這導致了阿拔斯王朝后期的突厥化。
▲阿拔斯王朝很快依賴于突厥人作戰
有人又認為——“17世紀還能被游牧民族暴打甚至皇帝被俘的也就只有帶明啦”。
對不起,且不說17世紀明朝已經極度衰退(明朝皇帝土木堡被俘是15世紀),滿洲也是漁獵民族不是游牧民族。17世紀明朝對游牧民族的戰績如何呢?
《明史·馬世龍傳》:六年五月,插漢虎墩兔合套寇犯寧夏,總兵賀虎臣戰歿,詔起世龍代之。世龍生長寧夏,習其形勢,大修戰備。七年正月,二部入犯,遣參將卜應第大破之,斬首二百有奇。逾月,套寇犯賀蘭山。世龍遣降丁潛入其營,馘其長撒兒甲,斬級如前。未幾,插部大舉入寇。世龍遣副將婁光先等分五道伏要害,而己中道待之,夾擊,斬首八百有奇。巡撫王振奇亦斬三百余級。寇復犯河西玉泉宮,世龍復邀斬五百余。其年七月犯棗園堡,世龍又大敗之,俘斬一千有奇。世龍半歲中屢奏大捷,威名震西塞。
▲林丹汗是大明名將馬世龍的手下敗將
這里的“虎墩兔”,就是大名鼎鼎的林丹汗。
罕有人知的是,土木堡之變發生的前4年(1445年),莫斯科大公瓦西里二世在蘇茲達爾戰役中,被喀山汗國汗王兀魯·穆罕默德生擒活捉,這并不是瓦西里二世第一次對蒙古的慘敗。在1437年的別廖夫戰役中,兀魯·穆罕默德尚未建立喀山汗國,被趕出拔都薩萊之后帶領3000名蒙古士兵流亡,結果卻利用防御反擊打得4萬莫斯科公國軍隊一潰千里。1439年,瓦西里二世再戰于兀魯·穆罕默德,又慘敗,一度逃離首都莫斯科。
(想起一個笑話:山有母熊,獵人欲捕之。初戰,獵人敗,被熊奸!休數日再戰,再被奸!養傷畢,再往,熊見之狂笑:你狗日的,是來打獵還是賣淫?)
▲藍水河戰役立陶宛能夠取得大勝也是金帳汗國衰弱之后沒能派出足夠兵力的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距離立陶宛大破金帳汗國的藍水河戰役(1362年)已經過去近百年,金帳汗國早已四分五裂內斗不休,莫斯科公國此時實力也相當可觀(瓦西里二世的兒子和孫子就是大名鼎鼎的伊凡三世和瓦西里三世,他們憑借強大的國力統一了大部分羅斯地,并擊敗了立陶宛奪取了大量土地),然而對游牧民族的戰績,比起大明要羞恥得多。
哪怕是嘉靖、萬歷朝,明朝都維持著對北虜進行搗巢燒荒的傳統,這放在西方是難以想象的。波蘭立陶宛王國以擅長與韃靼人作戰著稱,也不敢輕易深入克里米亞汗國腹地發動襲擊。很顯然,1399年立陶宛雄主維陶塔斯由于孤軍深入烏克蘭草原腹地攻打金帳汗國,而在沃爾斯克拉河戰役中遭受毀滅性打擊的記憶,讓他們一直不敢輕舉妄動。
▲小小的喀山汗國卻令俄羅斯多次落敗
俄羅斯方面,瓦西里三世和伊凡雷帝對喀山汗國的作戰也是屢戰屢敗,最后靠著一場大洪水沖毀了喀山的防御,伊凡雷帝才得以滅掉喀山汗國。
至于阿拉伯人,他們僅僅在倭馬亞王朝維持著對游牧民族實施犁庭的做法,進入阿拔斯王朝之后也不再這樣做了。從阿拔斯中期開始,西亞就成為了突厥和蒙古游牧民的游樂場,赫赫有名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也是定居化的突厥人所建立的。哪怕進入火器時代之后,波斯薩法維王朝也被阿富汗普什圖游牧民霍塔克人所滅,而拯救波斯的納迪爾沙,同樣也是個以游牧為生的,突厥化的波斯人。
▲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
漢順帝永和二年(137年),東漢敦煌太守裴岑率本郡3000兵馬出擊北匈奴,進入北疆蒲類海,斬殺北匈奴呼衍王,這一“大漢超人”行為最終引發了北匈奴放棄在西域的領地,徹底西遷,而匈人至今已經被證明和匈奴基因上不是全無聯系,上帝之鞭確實來自東方。
即使到了被后世兔小將看不起武功的明朝,嘉靖時代仍然能出兵搗巢燒毀俺答汗的板升城。大將馬芳多次率軍深入茫茫草原,以少勝多甚至擊敗俺答汗本人。后來俺答汗同意封貢,使得土默特部成為大明臣屬,能夠被大明干預內政。大明發動湟中戰役時,更是命令土默特部退出青海,不得干預明朝打擊湟中蒙古。很顯然,俺答家族的屈服,即緣于侵略明朝邊境遭到反擊使得右翼蒙古付出了很大傷亡,意識到遠不如向明朝臣服,封貢以互惠互利。
而在燧發槍普及之前,這些戰績對于西方人來說必然如同天方夜譚一樣不可思議。畢竟即使是燧發槍已經推廣的18世紀上半葉,波斯薩法維王朝仍然榮幸地成為最后一個被北虜滅亡的帝國。
▲再造波斯的薩法維王朝在古爾納巴德戰役后被來自阿富汗的霍塔克游牧民摧毀
有網友說—— 大量劫掠歐洲美婦作為奴隸的克里米亞,可能是最接近里番和小黃油里奴隸城邦的地方。
我表示——如果4000年前雅利安人成功地把北虜換種,那明朝大同就是了,大同婆姨可不是浪得虛名。想想大同婆姨全部換成高鼻深目金發碧眼大胸細腰豐臀的雅利安妞,是不是很刺激?倘若那樣的話,明朝一定有大量紳士自帶干糧盔甲武器,加入到燒荒搗巢的大軍當中。這個產業鏈將延伸到大明兩京十三省乃至朝鮮、扶桑、東南亞,大明富商鄭芝龍先生甚至可以“櫻花樹下醉胡妾”,在平戶城外一邊賞櫻,一邊摟著由其好友熊文燦在出塞搗巢時從阿爾泰北麓圈拿而來的,長得像莫妮卡·貝魯奇的薩姬,享受“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