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局稿件均為原創。本文首刊于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華東局欄目,更多內容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最近幾天,浙江義烏的國際商貿城一區3樓,幾乎是一片紅色的海洋,這里主營各類節日用品,火紅的燈籠和中國結正提示著來者農歷新年已經不遠了。而就在同一個樓面上,另一些經營戶卻迎來了一年里最悠閑的時光:雖然全球近8成的圣誕用品可能出自這些做“圣誕生意”的義烏老板之手,但是每年圣誕用品的出口多集中在夏季,最遲至9月就已基本結束。
即將過去的2019年,貿易環境復雜,義烏的“圣誕生意”還好嗎?面對記者,終于閑下來了的“圣誕老人的供應商”們給出了各自的解答。
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3樓最近是一片紅色的海洋。于量 攝
總體向好常賣常新
從大數據來看,生意還不錯。作為譽滿全球的小商品之都,義烏這座長三角小城“承包”下圣誕節并非一朝一夕,而今年的表現同樣強勢。義烏海關方面的統計顯示,今年1至10月義烏出口圣誕用品總計達19.2億元,同比增長23.9%,2019年義烏的“圣誕生意”整體勢頭依然向好。
然而,在采訪中,“還行”“一般”“湊合”卻是老板們口中的高頻詞。圣誕節作為西方傳統節日,義烏的“圣誕生意”絕大部分是出口,因此針對特定市場的出口貿易難免受影響。
福建老板黃建清主營各類圣誕主題的工藝品和擺件,記者走進他的店里時,黃老板正對著電腦研究當天的股市行情。他告訴記者,曾經主打的歐洲和北美市場,可今年的訂單量有所下降,他估計:“以前這些擺件,不少人買回去放在家里一年一換,現在可能要兩年一換了。”不過,與之相對的是新興市場的迅速崛起,來自南美地區的訂單成了新的增長點。正負相抵,黃老板這一年的生意“還行”。
做了20年圣誕飾品生意的張小艷也有同樣的感受。她表示,外貿生意有周期性,受外部環境影響總會有所波動,曾經“吃透”了的市場如今出現一定程度的滑坡實屬正常。如何在穩固住“基本盤”的同時開拓新的市場,方才是上策。因此,她的做法是歐洲北美和南美市場并重。
義烏海關6月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義烏圣誕用品的出口排名前三位中,南美國家獨占兩席,巴西和智利分列一二位,出口額分別同比增長96.4%、37.2%。排名第三的美國,同比增長高達453.6%。一位圣誕用品經營戶分析:美國人的圣誕節,該過還是得過。
義烏老板們對于“圣誕生意”的未來預期普遍還是比較樂觀的。來自安徽的女老板梅二梅是最早一批進駐義烏商貿城的經營戶,圣誕節的經典裝飾品“飄雪球”她已經賣了將近20年。梅二梅說,背靠義烏這個“全球小商品超市”,圣誕用品的市場容量足夠巨大:“這里賣不動了就賣到別的地方去,總體看來常賣常新。”
“飄雪球”梅二梅已經賣了將近20年。受訪者供圖
多年生意經是創新
不過,篤定之余,梅二梅也有焦慮。一年生意做下來,數十萬元的“大單”鮮有,幾萬甚至幾千元的“小單”不少。對此,她有明確的判斷:“產品的款式和設計的確都比較舊了,這么多年下來賣的一直就是這么幾款,總有一天要飽和。”梅二梅坦言,自家的工廠體量小,對于新產品的開發投入一直有限。20年生意做下來,如今的處境有點尷尬。
這種尷尬并不只屬于梅二梅一人。好在,越來越多的義烏商人開始認識到產品創新的重要性。通過提升產品的創意和品質,賦予產品更高的附加值和競爭力,已經逐漸成為義烏“圣誕生意”乃至整個小商品行業的共識。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一些規模較大的經營戶往往都擁有自己的專業設計團隊,同時也愿意斥重金進行新產品的研發,在設計思路上亦會針對不同國家消費者的需求進行調整。在張小艷的店鋪里,墻上掛著的樣品通過主體色調被明顯地分成兩大類。她告訴記者,同樣的一件產品,紅色系的主攻南美市場,而白色系則用以穩固歐洲的“基本盤”:“這也是多年的生意經。除了顏色上的偏好,針對不同市場我們也在努力推出更多不同的設計。”
守著一整間屋子的圣誕樹、圣誕襪、圣誕花環以及更多記者叫不上名字來的圣誕飾品,活躍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3樓的這些老板們刷著手機聊著天,享受著一年里最悠閑的時光。今年的圣誕節到了,但今年的“圣誕生意”早已經做完了,他們正各自盤算著明年的“圣誕生意”。
張小艷告訴記者,自己的工廠最近一片熱火朝天,設計團隊正給明年主打的產品設計打樣:“別看店里閑,工廠里可忙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