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局稿件均為原創。更多內容可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10月1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在昆明拉開帷幕。作為最早簽署和批準《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我國一貫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10月8日,《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發布,全面回顧和介紹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政策理念、重要舉措和進展成效。白皮書向全球共享中國經驗的同時,一份來自長三角地區的“鹽城樣本”也被展示在世界面前。
在此次COP15中國館主題展區,展示了鹽城黃海濕地保護管理案例。2019年7月5日,在阿塞拜疆舉行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審議,將鹽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值得一提的是,在“生物多樣性100+案例”全球征集與評選中,鹽城以恢復鳥類棲息地為目標的基于自然解決方案——鹽城黃海濕地遺產地生態修復案例,從7個大洲26個國家258個申報案例中脫穎而出,獲選成為19個“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之一。鹽城黃海濕地有5個植被型組,11個植被型,73個群系以及19目52科416種鳥類,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27種,二級重點保護鳥類81種,約占全國鳥類的三分之一,濕地水鳥種類占全國水鳥種類的60%,鳥類多樣性極高。
伴隨世界遺產地的榮譽,如何平衡人與自然的關系、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也成了擺在鹽城眼前的一項課題。申遺成功2年來,鹽城給出了答卷:截至目前,黃海濕地遺產地已形成4個濕地保護小區,自然濕地保護率超過69%,在完善濕地修復規劃編制的同時,沿海濕地修復保護也全面推進。位于鹽城東臺的條子泥,是自然遺產地的核心區。去年4月,為了幫助前來覓食的候鳥就近找一塊躲避漲潮的歇腳棲息地,根據專家建議,東臺沿海經濟區在離候鳥覓食區最近的圍墾養殖區,專門辟出720畝的區域,投入百萬元進行微地形改造、濕地修復、環境整治并實行封閉管理,打造了國內第一塊固定高潮位候鳥棲息地。隨著保護工作的穩步推進,來此落腳的候鳥種群數量不斷上升。
據統計,去年10月,在條子泥棲息地觀測到的候鳥數量為5.8萬只;今年,這一數字已經增至6.5萬。今年9月,條子泥濕地監測到珍稀物種小青腳鷸1164只,而此前學界普遍認為該物種全球種群數量不足1000只。號稱“鳥中大熊貓”的勺嘴鷸,已成為鹽城濕地的一張名片。這種喙部形似小勺的鳥類全球僅余200余對,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是世界上最珍稀的鳥類之一。條子泥棲息地營建完成后,共記錄到勺嘴鷸80只。
在人口稠密、經濟活躍的城市打造出一片屬于候鳥的家園,鹽城的成績背后,是一套被寫入鹽城黨代會報告的解決方案——NbS。9月舉行的鹽城市第八次黨代會上,鹽城市委書記曹路寶在報告中提出,要“堅決扛起世界自然遺產生態保護責任,扎實開展生態修復,最大力度保護好生態原真性和生物多樣性”,同時“實施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切實強化山水林田湖草協同治理”。鹽城成為首個將“NbS”寫入黨代會報告的設區市。NbS即“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是指保護、可持續管理和恢復自然的與經改變的生態系統的行動,以高效解決氣候變化、食物安全、水安全、人類健康、自然災害、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問題。2009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意見書中首次提出此概念。
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生態自然修復為主,人工適度干預為輔。條子泥候鳥棲息地的營建,是鹽城在濕地保護工作中貫徹NbS理念的一個縮影。而將NbS寫入黨代會報告,也體現了坐擁“世遺”金字招牌的鹽城,對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視與未來工作的整體思路。
NbS之于鹽城,并不僅限于濕地。根據鹽城第八次黨代會報告的提法,未來鹽城的生態治理工作都將基于NbS,“生態”是鹽城發展的一大關鍵詞。在“雙碳”大背景下,鹽城也有意打造江蘇發展的“碳匯空間”,提出要不斷提升沿海、沿淮河和里下河地區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著力建設藍色碳匯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碳匯先行區。
要保護,也要發展。如何實現生態價值的轉化,鹽城也有了方向。勺嘴鷸、丹頂鶴和麋鹿,并稱鹽城濕地“吉祥三寶”。同樣是在鹽城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中,丹頂鶴和麋鹿兩個國家級保護區及條子泥被視作未來的發力重點,鹽城希望通過加大對“吉祥三寶”的宣傳力度,系統提升世界遺產地品牌影響力,并以全域旅游的思路打造生態型、國際化、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鹽城還提出,要更加注重國際生態合作,主動參與全球生態治理話語體系構建,探索國際濕地保護和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建設新路徑,提升鹽城“好生態”的影響力。
題圖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