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李保田
1985年,李保田在電影《流浪漢與天鵝》中,首次擔綱男主角,飾演了“抹桌兒”一角。
他將這個苦中作樂的流浪漢角色演繹得繪聲繪色。
兩年后,他又在電影《人鬼情》中,飾演了秋蕓的父親。
這個角色的人物性格十分復雜,既偏執壓抑又要強固執,需要擁有強大細膩的演技來支撐。

李保田自然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他也憑借該影片,成功斬獲第八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項。
在演藝圈中蟄伏多年的李保田也終于迎來了屬于他的高光時刻。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他將金雞獎、百花獎、飛天獎等各個獎項拿了個遍。

《宰相劉羅鍋》播出后,他又憑借“劉羅鍋”一角紅遍了大江南北,獲得了無數觀眾的贊譽。
起初他與張國立、王剛因為拍戲相識,志趣相投,關系很好。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保田發現,自己與他們的追求不同,根本不適合做朋友。
三人都因這部劇風靡全國,不少廣告代言人都主動找上了門。

王剛、張國立也因為多個代言賺得盆滿缽滿。
但李保田這輩子卻沒有接過任何一個廣告代言,因為這是他作為演員的底線。
他推掉的所有廣告,代言費加起來甚至超過兩千萬。
在這個不少老戲骨都開始直播帶貨、賣慘的時代,他仍然堅持不接任何廣告、綜藝,只用作品說話。

4,張譯
在張譯二十八歲那年,《士兵突擊》恰巧正處于籌備階段。
張譯意外得知這個消息后,立刻給導演康洪雷寫了一封超過三千字的自薦信。
康洪雷被他的誠意打動,決定讓他出演班長“史今”。
《士兵突擊》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史今這個角色也給無數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將正直樸素的軍人氣質演繹得淋漓盡致。
之后,他又相繼出演了《我的團長我的團》、《新上門女婿》、《北京愛情故事》、《溫州一家人》、《繡春刀》等多部影視作品。
用精湛的演技征服了觀眾,打破了長相平凡不能在演藝圈大展拳腳的魔咒。
四十歲那年,張譯又憑借《雞毛飛上天》中的“陳江河”一角,斬獲白玉蘭獎的最佳男主角獎項。

入行十六年,張譯的敬業絕對是大眾有目共睹的。
拍攝《紅海行動》期間,張譯不小心骨折。
為了不影響拍攝,堅持不打石膏,不用替身,拖著受傷的身體,將戲拍完。

拍攝《攀登者》時,他光著腳在雪地里行走,凍得雙腳沒了知覺。
作為演員,張譯一向都有著自己的堅持。
在參加訪談節目《可凡傾聽》時,主持人問道:你為什么不接真人秀綜藝的通告?很賺錢的。
張譯耿直地表示:“我推掉了好幾個,我知道自己不適合真人秀。”

主持人又追問張譯為什么認為自己不合適。
他才解釋道:“我不認為我是一個能娛樂大眾的人,修為太低了,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大俗大雅,但做那些事還是會讓我難受?!?/p>
之后,在參加某個活動的時候,張譯再次被記者問到相同的問題。

張譯再次耐心地解釋:“我不喜歡過度包裝,演員的主要任務是拍戲,明星負載得更多,責任更重,但我做不到?!?/p>
他用簡單的幾句話,將“人間清醒”詮釋得明明白白。
堅持初心,才能在演藝道路上越走越遠。

5,李幼斌
2004年,《亮劍》在山西開拍,恰巧到了北方最寒冷的日子。
拍攝的地方是農村,氣溫驟降到了零下二十度。
即將奔五的李幼斌果然吃不消了,還沒拍幾場戲便染上了風寒。
更讓李幼斌崩潰的是,他要飾演的“李云龍”一角,不僅戲份重、臺詞多,拍攝的時間也非常長。

由于預算吃緊,攝影機的租借費又十分高昂,只能盡量縮短拍攝的時間,降低成本。
劇組的工作人員和演員們也只能抵著嚴寒,在冰天雪地里凍得瑟瑟發抖。
好在這部劇播出后的收視率和人氣,沒有令演員和工作人員們失望。
因為《亮劍》與普通的抗日神劇不同,既沒有手撕鬼子的低級戲碼,也沒有降智的日本人。

直觀的將抗日戰爭的殘酷,以及軍人們的英勇無畏展現給了廣大觀眾。
粗狂鄙俗卻又正直剛毅的李云龍,給無數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幼斌也給觀眾們貢獻出了教科書般的演技。
2006年,李幼斌受邀出演了由孔笙執導的商戰劇《闖關東》,在劇中飾演了男主角“朱開山”。

朱開山與李云龍是截然相反的兩個角色,朱開山是一個既成熟內斂,又思鄉情切的人物。
李幼斌用爐火純青的演技,將這個角色的形象、性格和心理演繹得出神入化。
《闖關東》在央視播放后,再次創下不俗的收視紀錄,紅遍了大江南北。
李幼斌也徹底被貼上了實力派老戲骨的標簽。

現如今他已經是年過六十的老漢了,卻依然在為自己熱愛的演藝行業添磚加瓦。
前段時間,李幼斌在訪談節目《藍羽會客室》時,就曾提及關于演藝圈各種亂象的話題。
他直率地說道:“我不會去錄真人秀,他們都是奔著錢去的,演員就應該演好戲,一大把年紀還去錄綜藝,太丟人了。”
除此之外,李幼斌還輸出了自己的價值觀:年輕人也應該更多地關注那些為國家做出過貢獻地偉人,演員算什么英雄?!?/p>


6,葛優
1988年,已經過了而立之年的葛優,終于等來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那一年,導演米家看重了王朔撰寫的小說《頑主》,準備將其改編成電影。
導演看到葛優的照片之后,立刻敲定了讓他來飾演男三號“楊重”。
他也沒辜負導演的期望,將這個面冷心熱的角色演繹得栩栩如生。
葛優也成功憑借這個角色入圍了當年的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項。

不過真正讓葛優爆火的還是,1991年的那部情景喜劇《編輯部的故事》。
由于無比的貼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播出后立刻引發了觀眾們的強烈共鳴。
葛優也憑借爐火純青的演技,成功斬獲當年的金鷹獎視帝。

之后,葛優相繼出演了《活著》、《霸王別姬》、《秦頌》、《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手機》等多部影視作品。
先后將戛納影帝、百花獎影帝、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等多個獎項收入囊中。
近幾年雖然葛優出現在大熒幕上的次數越來越少,但仍被無數觀眾視作演藝圈的演技派代表。

不少觀眾都希望能多見見風趣幽默的他。
所以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到:許多演員都開始參加各個綜藝節目,為什么你沒有去?
葛優則表示:“有七八個節目都有給我發邀約,卻都無一例外的被我拒絕了?!?/p>
不少觀眾都不理解為什么葛優放著錢不賺。

但他自己很清楚,綜藝的錄制時間和周期更短,酬勞卻高很多,不過為了收視率和熱度,節目組可能會最大程度的惡搞你,換取流量,這太消耗口碑了。
加之,葛優極其不適應對其他人指點江山,不愿意得罪別人,為難自己,也不夠資格評價選手。

演員最忌諱的就是被過度消費,尤其是在觀眾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一旦被破壞,那必然是覆水難收的。
不得不說,葛大爺還是十分清醒的,深諳綜藝節目的套路和規則,所以不為五斗米折腰。

結語
在這個連老演員都開始接廣告、接綜藝、直播帶貨撈金的年代,卻有這些能夠堅持初心的演員,實屬不易。
我們也不難發現,為什么這六位演員能夠如此清醒。

那都是因為他們自身有過硬的實力,也因為他們足夠熱愛演員這個工作。
他們的清醒,究竟打了多少明星的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