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吃的少就健康?真是這樣?一日三餐該怎么吃才科學,你想到了嗎?
這兩天聽到兩位比較胖的朋友在談辟谷,說實話,梁老師對辟谷確實不太了解,不過從他們介紹的過程來看,都是參加了一些專門的減重組織,用轉移注意力或互相鼓勵的方式來達到轉移饑餓感,以及饑餓帶來的焦慮,最后成功了嗎?起碼梁老師的這兩位朋友沒有,反而,辟谷之后的報復性進食讓體重比之前更嚴重。記得去年一位“自然療法大師”的林姓養生大師,在云南意外死亡,懷疑是食物中毒,看網絡報大師為了證明自己能夠把吃進去的毒素逼出來,故意吃變質的食物,還拒絕到醫院治療,這位大師就是辟谷的推崇者,當然,大師的逝世可能是個意外,但是此類報道還是不時的會見諸報端,3年前,也是一位拒絕碳水化合物的日本養生大師,在拒絕進食碳水8年后突然猝死,死因不詳。當然,這都是極端的例子,您可能覺得,既然有這么大的風險,為什么還會有人冒著風險,花著不菲的報名費參加這類的組織,肯定有其好處,否則怎么會乖乖掏出自己的報名費?!確實,在所有的減重方法中,斷食療法確實也是一種,也有很多人從間斷斷食療法中收獲了好身材,但是一定要注意方式,辟谷就有點太絕對,梁老師曾經也接觸過一些斷食療法,不是特別反對,但也不太推崇。
1. 斷食療法的理論基礎是“自噬系統”,不管我們的在運動還是睡眠狀態,體內的新陳代謝是不會停止的,就像發動機的怠速和行走狀態,不能熄火,只要“怠速”就需要能量,不進食能量從哪里來?在人體,最初是體內儲存葡萄糖的利用,肝糖原的釋放,然后是脂肪的分解,再往后就是肌糖原的分解,所謂自噬系統,就是當需要能量的時候,那些老舊殘缺的細胞會在溶酶體的作用下,首先被自融代謝分解掉,分解的過程會產生能量,供人體利用,新細胞會再生填補老細胞留下的位置。2. 當然,理論是這個理論,但是這個“度”太難掌握了,自噬產生的能量實在有限,而且脂肪、蛋白質分解產生的代謝廢物會在人體聚集,時間久了也會產生副作用,有些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等都是通過食物獲取的,比如很多種氨基酸人體都無法合成,人體內的鉀例子不管吃與不吃,都是一直在向外排的,排尿會排,出汗會排,雖然會隨著體內濃度降低排出減少,但是也是緩慢降低的過程。
3. 大家知道,除了胰腺本身出問題,更多的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素抵抗,抵抗的根源是肥胖,所以,有些疾病的根源來自能量過剩,過度了不行,能量不足也不行。所以我們一日三餐就需要掌握好一個“度量”,就是科學的飲食。主食適量,一頓1-2兩,不管有沒有糖尿病,如果是肥胖患者要減少,如果是重體力勞動者,要增加一部分主食量,不管是米還是面,只要是碳水化合物就是提供能量的最直接來源,這個不能少。然后就是維生素的補充,要充足,尤其以綠色富含纖維為主,纖維能夠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食物在腸道停留。蛋白質要補充充足,脂肪要適量控制。蛋白最好是來自海洋的魚蝦類,其次是雞鴨類,然后豆制品,最后才是豬牛羊類,為啥呢,因為脂肪是限制的,膽固醇會超,最后碳水化合物是要嚴格控制的,不管有沒有糖尿病,因為碳水直接供能,用不完的能量就會轉化成脂肪儲存,會變胖。所以呢,糖尿病餐其實是很科學的飲食結構,大力提倡大家了解糖餐做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