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來講一講《共情時代》這本書。由荷蘭心理學家、動物學家和生態學家 弗朗斯·德瓦爾所寫。目的是為了給制定社會規則的人,更多的參考。
他認為:“法律,經濟學,以及政治學領域缺乏合理的工具,因此這些學科的學生很難跳出局限,客觀審視自己所在的社會。因為無從對比。他們真該多借鑒人類學,心理學,生物學和神經科學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結果。”
“動物園興建一座新的動物房之前,要考慮這個動物喜歡獨居還是群居,喜歡爬高還是挖洞。是夜行性還是晝行性等。當我們設計人類社會時,怎么可以坦然將人類特點拋在腦后呢?”
因此,作者在研究了各種哺乳類,靈長類動物的特性之后,對人類的本性做了一些描述。
首先,人類當然是有自私自利,暴力殘忍的一面的。
書中說:”必須說明,我對人類物種乃至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惡劣品性一點也不心存幻想。我敢說我比大多數人見證了更多的猿間的血腥廝殺。我目睹了太多的野蠻搏斗,看過不止一個小生命葬送在殘忍的雄猴手中。實際上動物侵犯行為是我最初的工作方向,靈長類動物之間絕不乏挑釁和攻擊,這點我再清楚不過了。“
但人類也有團結合作的一面。共情也是人類的天性之一。
作者認為,人類自私的本性被過度關注和放大了,所以這本書著重要強調的是人類的共情本性。
書中這么寫道:
“人有社會性和自私自利的雙重面孔,然而問題在于,至少在西方世界,后者經常被看作人性的全部。因此我決定關注前者。”
那么作者所關注的,書中所寫的共情能力,到底是什么能力呢?
共情,指的是同理心,也就是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
聽起來是一種非常道德,善良的天性,但它并不是人類獨有的。而是哺乳動物發展出的特性。
書中這么寫道:“共情心理在演化史上源遠流長,至少比我們這個物種要古老。或許自打親代懂得撫育后代,感同身受的能力就產生了。在哺乳動物幾億年的演化過程中,對后代體貼入微的雌性比麻木不仁的母親能養育更多后代。小狗,小獸,小牛犢,還有人類的小寶寶,時刻期待溫暖,渴望食物,指不定什么時候遇到危險,就要求媽媽即時做出反應。大自然必定對這種敏感性施加了很大的選擇壓力,因為沒法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照顧幼崽,是哺乳類動物的天性。而剛出生的幼崽,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只能祈求父母感受到它的需求,并提供照顧。因此,更有共情能力的動物,也就能更好的照顧好自己的幼崽。這么一代代繁衍下來,共情能力就被保留了下來。
雖然共情能力,剛出現時可能時為了照顧自己的孩子。但“感同身受”的天性,卻并不只對自己的孩子有效。動物們的共情,可以擴展到其他同伴,甚至不同的物種身上。
比如很多的動物,都會“收養”不屬于自己的孩子。
書中寫:“如果年幼的靈長類動物沒了娘,其他雌性通常會承擔起它的撫養責任,有時甚至會背著非親非故的孤兒到處跑,時刻保護這個孩子,還允許它從自己手中搶走食物。”
“最奇怪的例子可以說是跨物種收養。阿根廷發生過這么一樁奇事:一只母狗曾經救起一個棄嬰男孩,放在自己的小崽子旁邊。動物園里此類收養行為就更多了,比如有只孟加拉母老虎,曾經喂養了一只小豬仔。”
這樣的“收養”行為,似乎對于物種本身的延續,沒有任何好處。
書中說:“有些生物學家認為,這樣的行為屬于“失誤”,因為行為本來不該偏離本源的用途……照他們的意思,母老虎不該把自己的奶浪費在小豬仔身上,而該干脆點,把它當點心吃了。”
但作者卻并不認為這是“失誤”,而恰恰是動物的天性帶來的自然反應”
“哺乳動物看到無助的幼崽,會產生一股強大的沖動,想去照顧它們,因為母老虎做的事是完全自然的。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她的行為肯定不能算“過錯”。”
除了“收養”之外,另外一個看起來不符合動物自身利益的,就是去安慰受傷的同伴。
因為能對其他動物的痛苦感同身受,所以就會想要消除他們的痛苦。
“事實上,動物和兒童真的會經常主動接近痛苦的同伴,哪怕他們對發生了什么一無所知。他們被吸引過去像飛蛾撲向火光那樣盲目。盡管我們這個物種確實能根據他人的行為對癥下藥的給予關懷,但看起來,搞明白前因后果卻不是必要條件。我把這種被他人痛苦盲目吸引的現象稱為“關注前的反應”。大自然似乎給千萬生靈制定了一條簡單的行為規則:“如果你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就上前去,給予肢體接觸”。”
“你也許想不通,如果大自然真的存在這樣的規則,那生物一定會為非親非故的倒霉蛋浪費大把精力。躲遠點兒豈不更好。何苦自動找上門去安慰弱者呢。其實我們并不需要為此擔心,證據顯示,關系親密的個體之間比陌生人更容易調動感情。因此,自然界這條簡單的定律,就可以驅使生物自動靠近那些讓它們最難釋懷的倒霉蛋們,也就是后代和同伴。”
很多時候,對個體來說是浪費,多余的選擇,對群體卻是重要的特性,能幫助整個群體更好的生存下去。
這樣大范圍的共情能力,讓我們能更好的理解他人,從而更好的群居,合作,互相幫助。
“因此,如果有人取證自然,影射我們的社會也該從滿“同樣的”生存斗爭,你完全可以忽視他的言論。自然界已經以無數的例子向我們表明,動物生存靠的不是鏟除異己或資源獨吞,而是合作與分享。
這個特點毫無疑問適用于狼和虎鯨這樣的群體獵食者,我們的靈長者近親也遵循這樣的原則。”
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是靠著這樣的共情能力,才能和諧的生活在一起的。
而且在所有的哺乳類動物之中,人類,其實是共情能力較高的動物。
作者研究中了許多動物之后發現,大部分動物,雖然能夠感受到同伴的情緒,卻不能理解他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他們能“感同身受”,卻無法”換位思考“。
比如動物媽媽跳過了很寬的水流,卻不理解為什么自己的孩子過不來。這是共情能力較低的表現。
但和我們親緣最近的黑猩猩。不僅能弄明白同伴的情緒,同伴為什么會產生情緒。甚至能理解另一個物種的所需所感。比如把鴨子放回水里,鳥兒放在樹上。這在動物之中,是很罕見的。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人類的共情能力,可能是所有動物中出類拔萃的。也許正是由于這一點,人們才能更好的群居在一起,進行密切的交流進而發展出了復雜的語言,文字。
然后所有的經驗,發明才能口口相傳,遺留后代,最后產生獨特的文化和輝煌的文明吧。
也許會有人認為,把互相幫助歸結為動物的天性,而不是人類的善良。聽起來不太讓人愉快。
對于這點,作者說:
“如果對他人敏感果真只局限在人類這個物種,那說明這個性狀是非常年輕的,最近才演化出來。任何新性狀的問題就在于它們還處在實驗階段,因此是不穩定的,比如人類的背。當祖先直立行走,后背被迫采取豎直的方向,就必須承擔額外的負重。脊柱本來不是這么設計的,因此背痛就成了這個物種揮之不去的詛咒。
要是共情真的是人在演化進行到尾聲才獲得的形狀,就好像昨天才戴上的假發,那最令人擔心的就是它可能明天就被風刮掉了。人類大腦額葉幾百萬年前才達到如今的大小,如果認為共情隨之產生,就遠遠低估了它的重要和古老。我的觀點截然相反,我認為共情是在哺乳動物產生之初便產生了,并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它的生物學基礎應該是一億年前演化出來的腦區和運動神經模仿以及情緒感染共同出現之后,演化為大腦皮層不斷添加新的內容,直到我們的祖先出現,他們不僅能感受到他人所感,還能明白他人究竟需要什么東西。所以完整的共情能力就好像俄羅斯套娃,擁有一層一層的實質,核心為許多動物所共有,是自主性的功能。外層加在這個核心之上,調節了共情的目的和應用范圍。并非所有動物都具備所有的層次,只有有限幾個物種會換位思考,而這正是人類所擅長的。但歸根結底,即使是最復雜的外層,也必須緊緊圍繞套娃的內核。
……正是因為深信共情的古老,我才會如此樂觀。古老意味著強大的生命力,這個性狀必然是人類普遍擁有的,社會完全可以信賴它,培養它,讓它發揚光大。”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論調非常具有說服力。
最后,前面說了這么多,其實書中最重要的觀點,就是一句話。
“人是群體動物,我們協同合作,對不公正的現象心思敏感。我們有時好戰,但多數時候愛好和平。倘若忽視了這些人性特點,社會就無法理想運作。”
除了這個觀點之外,書中還對“為什么社會要鼓吹人類是自私的”,以及一些群居動物的特性,比如社會等級進行了解釋。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看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