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Ⅰ、Ⅱ、Ⅲ號
(一)以補腎為主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簡稱中周Ⅰ號)
周期 | 治療原則 | 方藥 |
經后期(經凈 1~5天) | 補沖任為主,為排卵打好基礎 | 烏雞調經丸每次1顆,每日2次,胎盤片每次5片,每日2次 |
排卵前期及排卵期(周期第11~16天) | 補腎為主,促使卵泡發育排卵 | 菟蓉合劑∶菟絲子、懷山藥、熟地各12g,枸杞、川斷、當歸各10g,香附、肉蓯蓉各6g,仙靈脾6~10g。 偏陰虛加女貞子10g、旱蓮草12g;偏陽虛加鹿角霜10g、艾葉6g。服5~10劑 |
經前期及經期(相當于經前3~5天及經期) | 活血調經為主,促使月經來潮 | 調經活血合劑;當歸、茺蔚子各12g,赤芍、澤蘭、茯苓各10g,川芎、香附各6g。如腹痛甚者,加元胡6~10g,五靈脂生、炒各5g,如治療不孕證,經前期不用藥,經行才服本方藥。偏虛寒者,經期服溫經湯以溫經助孕 |
(二)以活血化瘀為主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簡稱中周Ⅱ號)
周期 | 治療原則 | 方藥 |
經后期(周期第 6~ 10天) | 補腎氣、養沖任為主,促進卵泡發育 | 促卵泡湯;懷山藥15g,熟地、首烏、菟絲子各 12g,當歸、川斷、肉蓯蓉各 10g。偏陽虛加仙茅、仙靈脾各 6g,偏陰虛加女貞子10g、旱蓮草12g,5劑 |
排卵前期或排卵期(周期第 11~16 天) | 以活血化瘀為主,使已成熟的卵子突破卵巢表層而排出 | 排卵湯∶當歸、赤芍、澤蘭各 10g,熟地、茺蔚子各 12g,川芎、桃仁、紅花、香附各 6g。偏陽虛加桂枝 6g、雞血藤10g,偏陰虛加丹參 12g、枸杞 10g,5劑 |
排卵后期(周期第17~25 天) | 調肝腎、養沖任為主,使黃體功能健全,為孕卵著床創造條件 | 促黃體湯;懷山藥 15g,熟地、首烏各 12g,川斷、阿膠、龜板、枸杞各 10g,肉蓯蓉6g。偏陽虛加菟絲子、當歸各 10g偏陰虛加女貞子、丹參各 10g,旱蓮草 12g。5~7 劑 |
經前期(周期第 25~28 天) | 以活血調經為主,使子宮內膜壞死脫落,月經來潮 | 調經活血合劑(藥物見中周Ⅰ號)偏陽虛加桂枝 6g、雞血藤 10g,偏陰虛加丹參 12g。如治療不孕癥,經前期不用用藥,經行才服此方藥 |
(三)以溫腎暖宮為主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簡稱中周Ⅲ號)
周期 | 治療原則 | 方藥 |
經后期(經凈后 1~5天) | 補脾腎、養沖任為主,為排卵創造條件 | 歸脾丸每次 1 丸,每日 2 次,胎盤片每次 5 片,每日 2 次 |
排卵前期及排卵期(周期第11~16天) | 以溫腎暖宮為主,促使排卵 | 溫腎暖宮合劑;熟地、當歸各 12g,白芍、桑寄生、川斷、肉蓯蓉各 10g,川芎、杜仲、炒艾葉、桂枝、牛膝各 6g,草豆蔻 3g。5 劑 |
經前期及經期(相當于經前 3~5天及經期) | 活血調經為主,促使月經來潮 | 經活血合劑(藥物見中周Ⅰ號)加桂枝 6g,雞血藤 12g 如治療不孕癥,經前不用藥,經期服溫經湯 |
【編者評注】 古今醫家治療月經不調和不孕癥的處方甚多,但臨證要選擇恰當之方,誠非易事。李公衡友,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和科研工作幾十年,他和同事們共同創立的以補腎為主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中周Ⅰ號);以溫腎暖宮為主的中藥人工周期療法(中周Ⅲ號),既體現了中醫特色,又使選方用藥精確恰當,同時又積極利用現代化儀器為中醫辨證服務,有力地促進了臨床療效的提高。李氏所創立的中周Ⅰ、Ⅱ、Ⅲ號方,實際上是補腎、化瘀和暖宮 3 種不同的治療方案,而在同一方案中又有不同的方藥,從而使中醫婦科的辨證更加精確和完善,施治更為貼切。這的確是一種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