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二葉某,男,56歲。
初診;1976年7月12日。
主訴及病史∶左眼珠脹痛劇烈,伴同側偏頭痛,視力驟降5天。
診查;視力;右眼1.2,左眼0.1。眼壓∶右眼18.86mmHg,左眼58.02mmHg。左眼混合充血(+++),角膜呈霧狀混濁,前房淺,瞳孔散大、呈卵圓形,對光反射消失,瞳孔區內淡綠色光反射。患者素有高血壓病史,頭痛眼脹,煩躁易怒,口苦咽干,小便黃,大便結;舌苔黃,脈弦數。西醫診斷為急性充血性青光眼(左眼)。
辨證∶為綠風內障(左眼)——肝火上炎型。
治法∶宜清肝瀉火。方用加味龍膽瀉肝湯。
處方;龍膽草10g黃芩12g梔子10g澤瀉10g木通10g車前子10g當歸10g柴胡10g生地30g羌活10g防風10g大黃(酒炒)15g甘草5g玄明粉10g(沖服)
外用1%毛果蕓香堿滴左眼。
二診;7月17日。服藥5劑,便通癥減,左眼視力提高到0.3,仍覺頭暈目眩,耳鳴;舌紅苔少,脈弦細數。血壓170/110mmHg。證轉陰虛陽亢,治當平肝潛陽。方用平肝潛陽湯(經驗方)。
處方;石決明20g磁石20g珍珠母20g天麻10g鉤藤10g熟地30g枸杞10g菊花10g山萸肉10g澤瀉10g
先后加檳榔、五味子、茯苓、丹參,共服藥26劑,諸癥悉除。左眼視力提高到1.0,雙眼眼壓均為17.30mmHg,血壓150/100mmHg,囑服杞菊地黃丸,2個月,鞏固療效。
【按語】綠風內障是一種嚴重的眼病,其特征是瞳神散大,色呈淡綠,類似西醫學之原發性青光眼。病例一黃某,為肝經風熱,兼夾痰濕上擾清竅而成,故治以搜肝清熱、利濕化痰為主。病例二葉某,為肝膽火邪亢盛,熱極生風,風火攻目,故治以清肝瀉火為主。本病病情復雜且多變,在治療過程中,證型可互相轉化,臨床辨證必須仔細。如病例一初為肝經風熱型,后轉為肝氣郁結型,病例二初為肝火上炎型,后轉為肝陽上亢型。法隨證變,方由法出,隨著證型的改變而采取相應的法則,是本病取得療效的關鍵。綠風內障一般來勢猛,臨證施治,除消除病因,治其根本外,還應注意收縮瞳神,開通玄府,盡快消除瘀滯,改善癥狀,以保存視力。如《證治準繩·七竅門》對瞳神散大就強調;"病既,急者,以收瞳神為先。瞳神但得收復,目即有生意。"故在中醫辨證施治的同時,配合局部滴縮瞳劑,有助于提高療效,特別是對早期病人及時治療,可望達到治愈的效果。
三、疏肝解郁、滋陰降火等法治愈視瞻昏渺四例
例一廖某,女,36歲。
初診;1978年3月22日。
主訴及病史∶右眼視力下降、視物變形(視直如曲、視大為小)5月余,曾在某醫院診為"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經治療視力曾恢復到0.9。10天前因家事未遂而怒,視力又驟降。診查;視力∶右眼0.3,左眼1.5。雙眼外觀端好。右眼底黃斑部有許多黃白色點狀及塊狀滲出物,周圍輕度水腫,中心凹光反射消失。患者情志憂郁,兩脅作痛,月經不調,口苦咽干;舌苔微黃,脈弦。
辨證∶為視瞻昏渺(右眼)——肝氣郁結、氣血郁閉型。
治法∶宜疏肝解郁、通經活絡。方用舒肝明目湯(經驗方)。
處方;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茯苓20g白術10g決明子15g桑椹2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甘草5g
服藥14劑,精神爽快,視物較明。查右眼視力0.7,黃斑部水腫已吸收,仍可見少許黃白色點狀痕跡,中心凹光反射隱約可見。口干咽燥;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數。證轉陰虛,治宜劑補益肝腎。方用桑椹地黃湯(經驗方)。
處方∶生地20g熟地20g女貞子20g桑椹20g黃精20g玉竹20g決明子15g炒麥芽10g麥冬10g石斛10g
先后加枸杞、菊花、丹參、石決明,共服20劑,右眼視力恢復到1.5,眼底黃斑部滲出吸收,中心凹光反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