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辨證治愈黃疸兩例
例一王某,女,50歲。
初診∶1980年10月9日。
主訴及病史∶20日前,忽脅脘劇痛,甚如刀割,痛而汗出,惡心,嘔吐綠苦水,口苦,善太息,寒熱往來,不欲飲食。西醫診斷慢性膽囊炎急性發作,西藥治療不效。
診查∶就診時除上癥外,5日未大便,小便短黃,目黃,身黃,身體較胖。舌邊青紫,舌苔干黃。歧骨右較膨隆,按之痛甚,表面光滑,疑為腫大之膽。脈弦而滑。
辨證∶此乃濕熱之邪踞于少陽,兼氣滯血瘀之證。
治法∶治以疏解少陽,清熱利濕,佐以理氣活血之法。大柴胡湯化裁。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桃仁15g紅花10g莪術10g三棱10g元胡15g木香20g,郁金20g茵陳20g枳殼15g大黃10g(后下)芒硝10g(烊化)
3劑,日服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服藥后大便得通,余無著變。上方大黃、芒硝減半,繼用4劑。
三診∶疼痛減輕,嘔吐停止,寒熱消失。繼進上方藥7劑,服法同前。
四診;疼痛消失,黃疸減退,大便一日兩次,飲食增加,兩目有神。舌邊青紫,舌苔薄黃,脈沉弦。繼用上方藥7劑,法同前。
五診∶諸癥悉退,身無所苦,歧骨右之癖塊已無。停藥,以清淡飲食自養。
【按語】濕熱內蘊,膽汁外溢,兼氣血郁滯,以大柴胡湯加理氣活血之品而愈。方中木香用量之大,可知獨具匠心。
例二孫某,男,45歲。
初診;1975年7月27日。
主訴及病史;今年3月3日,因膽石癥而摘除膽囊。7月5日又突然胃脘絞痛,連及腰背,寒熱往來,繼而面黃,目黃,小便黃赤,納食呆滯。西醫診斷膽總管結石,梗阻性黃疽。
診查;就診時,除上證外,兩日未大便,脈弦細數,舌質紫暗,舌苔黃厚。
辨證∶證為濕熱蘊結中焦,膽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兼氣滯血瘀之故。
治法;以清熱利濕、軟堅散結法治之,佐以理氣活血之法。
處方∶柴胡10g黃芩10g膽草15g木通10g金錢草50g木香20g元胡15g枳殼15g大黃10g(后下)紅花10g桃仁10g人參15g芒硝10g(分2次烊化)
2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惡寒發熱已止,大便已通,便色灰白,疼痛減輕,精神好轉。舌邊尖紫紅而暗,脈弦數。繼服上方藥2劑,服法同上。
三診∶大便稀薄,色淺黃,便中有大如黃豆、小如秫米、黃白色結石共9塊,癥狀減輕,納食增加。舌脈同上。繼服上方藥3劑,法同前。
四診;藥后又排出綠豆至黃豆大、黃色及紅色結石6塊。疼痛基本消失,黃疸大減。脈弦有力,舌質紅,苔薄黃。繼投上方藥3劑,服法同前。
五診∶大便日2次,色深黃,黃疸已除。舌質紅潤,脈象沉緩。用清熱利濕排石之法,蕩滌余邪。
處方∶金錢草50g郁金10g木香10g枳殼15g茵陳50g茅根25g水煎分2次溫服,每日1劑,連服1周。
六診∶服藥未再排出結石,無任何不適。
【按語】濕熱煎煉成石,阻塞膽道,膽汁外溢而致黃疸。本案與前案同為黃疸,本案以濕熱為重,前案以血瘀偏甚,治之有別,宜細玩味。
八、黃連湯治愈胃脘痛一例
蔡某,女,40歲。
初診∶1980年7月3日。
主訴及病史∶胃脘脹悶疼痛,胸中煩熱,時而嘔吐苦綠水,納食呆滯,食冷物胃脘痛劇,且腹痛泄瀉。西醫診斷慢性膽囊炎,用青、鏈霉素治療無效,邀余會診。
診查;患者上癥仍在,神志清晰,形體消瘦,兩目有神。舌質較淡,舌苔薄白。心下拘急,按之痛甚,未觸及癖塊。脈象弦緩。
辨證∶證為上熱下寒,脾胃不和之故。
治法;治以清上溫下,健脾和胃,擬黃連湯加味。
處方;黃連8g干姜8g半夏10g人參8g甘草8g桂枝6g青皮10g柴胡6g,3劑,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
二診;服藥后嘔吐已止,胃脫疼痛減輕,納食增加,大便溏,舌脈同上。繼用上方藥6劑,服法同前。
三診;諸癥皆減,但心下時有痞悶。寒熱已平,肝氣不疏。繼用調肝疏氣之法。
處方∶柴胡10g郁金8g木香5g青皮10g元胡10g陳皮10g神曲10g川楝子6g砂仁二3g炙甘草5g
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連服1周。服藥1周后疾病痊愈。
【按語】急者治其標,胃有熱、脾有寒,用黃連湯清上溫下,使其寒熱得平,急證得以緩解。緩者治其本,肝失疏泄、木不疏土,用調肝疏氣之法,除其致病之因。前后連貫,其意無不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