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擬固本止帶方治愈濕熱帶下一例
王某,女,30歲。
初診∶1990年7月30日。
主訴及病史∶白帶多,伴腰酸乏力。三個月來患者帶下量多,色黃白相兼,質稠有腥味,綿綿不斷,伴腰酸神疲,納呆乏味,近日來證情加重。
診查∶苔厚膩,質淡,脈細濡稍數。
辨證∶脾腎兩虛,濕熱下注。
治則∶培補脾腎,清利濕熱。
處方∶蒼白術各6g炒黃柏10g魚腥草15g椿根皮15g金櫻子12g烏賊骨12g芡實10g蛇床子12g炒黨參15g茯苓10g淮山藥12g生米仁12g菟絲子12g生甘草5g,5劑
二診∶服上方藥后,帶量漸減,胃納亦增,惟仍腰酸乏力。苔薄白,脈細濡。久病脾腎兩虧,余邪未凈,治再培補脾腎、清利余邪。
處方∶黨參15g炒白術6g生米仁12g淮山藥12g茯苓12g山萸肉10g川續斷肉12g桑寄生15g杜仲12g菟絲子12g炒黃柏6g金櫻子12g烏賊骨12g芡實10g生甘草5g5劑
三診∶白帶及諸癥基本消失。苔薄,脈平。治再健脾補腎調理鞏固。
處方∶生地黃10g淮山藥12g山萸肉10g茯苓12g川續斷肉12g桑寄生15g杜仲10g菟絲子12g烏賊骨12g黨參12g炒白術10g炒陳皮6g芡實15g生甘草5g,5劑
【按語】本例是脾虛失運、帶脈弛緩,失去約束功能;久病傷腎,腎氣虧損,任脈不固,濕熱外侵,醞釀而成黃白帶下。胡老治療此類疾病,首先以清熱利濕為主兼用健脾滲濕為輔。他用自擬固本止帶方治療白帶、黃白帶下數百例,均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
四、自擬止崩湯治愈崩漏一例
李某,女,38歲。
初診∶1990年5月10日。
主訴及病史∶經水淋漓不凈兩月余,伴小腹瘀痛。經水后期,四五十天一次,量正常,色暗紅,3日凈,有痛經史。兩個月前經來量偏多,小腹痛,繼則淋漓不凈,復房事不慎,經期中行房數次,于上月4日突然暴崩,量多如沖,經外院用止血藥而經量減少,但連綿不止,由崩轉漏。昨天暴崩又作,乃來本院就診。
診查∶面色無華,唇甲淡白,頭暈目眩,經水量多如沖,色暗紅有血塊;少腹瘀痛。苔薄黃,脈細數。
辨證∶瘀血內阻,新血不能歸經,成為血瘀型崩漏。
治則∶祛瘀生新,扶正攝血。
處方∶黃芪20g炒丹皮10g赤白芍各10g三七6g蒲黃炭10g益母草12g茜草根10g黑地榆12g側柏炭12g當歸12g花蕊石20g烏賊骨20g,5劑
二診∶服上方藥后,血量減少,但仍有腹部瘀痛。苔薄白,脈細數。殘瘀未凈,再用止血消瘀加減。
處方∶黃芪20g熟地炭12g焦當歸12g炒白芍10g炒丹皮10g蒲黃炭10g(包)益母草20g香附炭10g黑地榆12g烏賊骨20g蜂房炭12g生甘草5g,5劑
三診∶服藥3劑后痞塊已凈,性暈眩,夜寢多夢,神疲乏力,面目浮腫。脾腎兩虛,治再健脾補腎固沖養血以資鞏固。
處方∶炒黨參15g黃芪15g白術芍各10g熟地炭15g墨旱蓮15g女貞子15g山萸肉10g川續斷肉12g炙遠志5g酸棗仁12g紫石英12g炙甘草5g,10劑
【按語】崩漏證急,出血量多,每易厥脫,塞流乃是緊急措施。本例為血瘀型暴崩,原以祛瘀為主,但血如山崩,非止其血不能固其脫,但氣以通為用,血以和為貴,在止血塞流過程中必須注意止血防瘀。明察止血的另一面即是瘀的形成,取其行中有止、止中有行,做到止血不留瘀、消瘀不妄攻,選擇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之品最佳,是胡老臨床六十余年的寶貴經驗。自擬止崩湯治婦科崩漏常能救死回生,屢見奇功。方中重用黃芪,加強益氣,固攝作用,取其"暴崩宜攝"之意。然導致崩漏的根本原因是脾失統攝,腎虛失于封藏,沖任二脈虛損,而不能約束經血,故健脾補腎又是治本之法。待崩漏緩解后,健脾補腎尤為要著,脾胃旺則氣血生化有源,腎氣充盛則蓄溢有時。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胡老治療崩漏擅用黃芪、丹皮二味。黃芪甘溫,益氣血;丹皮苦寒,入血清熱;二者同用,益氣而不助火,清火而不傷中,無論虛實,在辨證施治基礎上加此二味,對于控制出血和預防復發均有療效,而對本虛標實者尤為適宜。仙鶴草和益母草配伍則獨有心法,認為仙鶴草有收斂血之功,益母草有活血散瘀之力,二者相伍,一收一散,相得益彰,最合止血消瘀之意。花蕊石止血不留瘀,蒲黃生用破血,炒炭能止血,取其行中有止。配合黑地榆、花蕊石作用更佳,故止崩湯為止血化瘀治崩漏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