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肝解郁法治愈急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炎一例
王某,男,38歲。
初診∶1985年9月9日。
主訴及病史∶右眼視物變形一個月。
診查;右眼視力0.3,右眼黃斑區有淡色環和點狀灰色滲出物,中心窩反射不見。眼底熒光血管造影報告∶右眼造影所見靜脈早期,黃斑鼻下區可見幾個散在熒光小點,隨時延長,熒光素逐漸滲漏,晚期融合形成局限性強熒光。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診為右眼急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炎。
辨證∶肝經郁熱,脈絡失暢,以致本病。
治法∶清肝解郁,健脾通絡。
處方∶銀柴胡10g菊花10g白術10g蒼術10g菟絲子10g赤芍10g女貞子10g蟬蛻10g木賊10g防風10g枳殼10g生地黃10g珍珠母15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10月24日。檢查右眼遠近視力均為1.0。前方藥繼服。
三診∶10月28日。右眼視力1.0,右眼黃斑區淡色環消失,滲出物較前為少,中心窩反射可見。前方加知母、黃柏各10g,服藥3劑善后。
【按語】本病多因肝經郁熱、濕熱困脾,或肝腎陰虛、氣血失調,或脾虛濕盛、脈絡不通所致。治療一般根據眼底情況而定,眼底改變在急性期,黃斑區出現數簇暗灰色圓點,其周圍繞有淡色環,黃斑區視網膜下因漿液性滲出而呈扁平脫離者,多用清肝解郁益陰滲濕湯加減治療;至退行期,黃斑區灰點變黑,也有的變淺色而看不清楚,淡環消失者,此時多用石斛夜光丸加減或知柏地黃丸治療。此外,我們依據"風能勝濕"的理論指導臨床,多用蟬蛻、木賊、羌活、防風、荊芥等治療本病,或用珍珠母、石決明、牡蠣等大養肝陰、軟堅散結滲濕之品,對黃斑區暗灰色,圓點及周圍淡色環和滲出的消退頗有作用。本病易復發,可用滋陰養肝之劑善后;或治療方劑有效后,一般不要更改方劑,繼續服藥,控制復發。
八、疏肝解郁、活血通脈法治愈視神經視網膜炎一節
韓某,女,31歲。
初診∶1982年1月28日。
主訴及病史∶雙眼視物模糊,視力下降20天。
診查∶視力右眼0.3,左眼0.3;近視力雙眼0.2,雙眼視力不能矯正,外眼正常。雙眼視盤水腫,邊界不清,視網膜組織水腫,黃斑區有水腫及滲出物,中心凹反射消失。視野;平面視野右眼啞鈴狀暗點擴大至25°;左眼顳下15°~25°,顳側10°~25°,顳上10°~25°。周邊視野;右眼上方40°,顳側70°,下方40°,鼻側50°;左眼上方30°,顳側60°,下方40°,鼻側50°。
診斷∶雙眼視神經視網膜炎。
辨證∶肝氣郁結,脈絡失暢。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通絡。
處方∶當歸10g白芍10g銀柴胡10g茯苓10g白術10g荊芥10g防風10g丹參10g雞血藤10g五味子6g甘草3g
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2月15日。視力右眼0.5,左眼0.6,眼底基本同前。前方藥繼服。
三診∶3月15日。視力右眼1.0,左眼1.0,雙眼底恢復正常。平面視野恢復正常。周邊視野,右眼上方40°,顳側70°,下方55°,鼻側60°;左眼上方30°,顳側70°,下方50°,鼻側60°。
【按語】視神經視網膜炎是一種常見的眼底病,中醫稱為"視瞻昏渺"。眼底表現為視盤的水腫滲出擦延干視網膜組織。尤以黃斑部見有水腫。呈放射狀皺褶及點狀或扇形星共狀滲出。伴有視盤周圍小出血斑為特點。平面視野中心暗點明顯擴大,周邊視野明顯縮小。除檢查眼底外,應照X線片或CT頭顱掃描排除顱內占位性病變。龐師認為本病多因肝氣郁結、脈絡失暢或肝腎陰虛、目失所養所致。治療多宜疏肝解郁、活血通絡,或以滋養肝腎、解郁明目為法。囑患者耐心服藥,配合針灸效果更佳。